成語“東山再起”的典故是什麼?“東山”指的又是哪一座山?

東山再起,是人們常說的一個詞。它是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出自《晉書·謝安傳》。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語都有一個典故,東山再起也不例外。那麼,它的典故出自哪裡?與何人有關?

謝安,現在河南太康人,東晉的政治家、名士。他出身富貴人家,父親是東晉太常謝裒,堂兄是鎮西將軍謝尚。年少時,他以清談而聞名,多才多藝,還精通音樂。他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居功自傲,有宰相的氣度。謝安以大局為重,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為宗旨。被王儉稱為“江左風流宰相”,張舜徽稱讚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成語“東山再起”的典故是什麼?“東山”指的又是哪一座山?

昇平三年,謝萬和北中郎將郗曇兵分兩路,出征前燕。結果謝萬在北伐時,不僅沒能撫慰將士,還誤認為敵軍抵達,導致手下士兵驚擾崩潰,甚至自己也單騎狼狽逃還。軍士看在謝萬是謝安弟弟的份上,才沒有殺他。但是,謝安也受到了牽連,官至高位的他被貶為庶人。

辭官後,謝安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同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同時,因為謝萬事件,謝家在朝廷中的勢力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一些重要人物先後逝去。為了家族的榮耀,已經四十多歲的謝安,才有了做官的興趣。

成語“東山再起”的典故是什麼?“東山”指的又是哪一座山?

昇平四年,徵西大將軍桓溫前來東山,邀請謝安擔任自己帳下的司馬,因為謝安是一個有才能的人,誰也不想浪費他的才能。因此,謝安才從新亭處罰,百官都來為他送行。這時,御史中丞高崧對他開玩笑,說:“您多次違背朝廷的旨意,隱居東山。人們常常議論說謝安不肯出山當官,將怎麼面對江東的百姓!如今百姓又如何面對出山再次當官的謝安呢?”聽完,謝安非常羞愧,但為了家族,他不得不出山。

到達桓溫的府邸後,桓溫非常高興,與謝安暢談了生平的經歷,倆人聊得十分愉快。桓溫非常重視謝安,並重用了他。但桓溫有意奪取帝位,作為忠臣的謝安是不可能與他為伍的。昇平五年,桓溫即將北征時,謝萬病逝,謝安乘機投書給桓溫說自己要回家奔喪,從而離開了桓溫。後來,他被任命為吳興太守。不久,被徵召入朝,先後擔任侍中、吏部尚書等職,這便是成語“東山再起”的典故。

成語“東山再起”的典故是什麼?“東山”指的又是哪一座山?

簡文帝逝世後,謝安和王坦之破壞了桓溫準備謀朝篡位的計劃。桓溫死後,他和王彪之等人共同輔政。“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用八萬兵力擊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數十年的和平。功高震主,他也沒能逃過,戰後因為功名太盛而遭到孝武帝的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

太元十年,謝安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廬陵郡公,諡號“文靖”。而他當年東山再起的東山,在如今紹興上虞上浦鎮境內。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謝安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