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到了!關於重陽的(釋名、典故、詩選),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到了!關於重陽的(釋名、典故、詩選),一起來看看吧

釋名

重陽

古以九為陽數之極。九月九日故稱“重九”或“重陽”。 魏 晉 後,習俗於此日登高遊宴,佩茱萸,飲菊酒,故又稱作黃花節、菊花節、茱萸節或清秋節。

兩重陽

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與九月初十小重陽。王琦 注引《歲時雜記》:“都城重九後一日宴賞,號小重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唐·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吹花

古代重陽節的一種遊藝活動。

須陪長久宴,歲歲奉吹花。 唐·趙彥昭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

月著授衣之令,日紀吹花之遊。 宋·宋祁 〈皇帝后苑燕射賦〉序

泛菊

古人指重陽節登山宴飲菊花酒的活動。

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 唐·李嶠 九日應制得歡字

為報使君多泛菊,更將弦管醉東籬。 唐·岑參 九日使君席奉餞衛中丞赴長水

泛菊則因高乎斷岸,祓禊則就潔乎芳沚。 唐·歐陽詹 曲江池記

菊花杯

猶言菊花酒。亦指重陽日酒會。

寧知 沅水 上,復有菊花杯。 唐·張說 湘州九日城北亭子

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唐·孟浩然 和賈主簿弁九日登峴山

歸路漸香菰米飯,佳期已負菊花杯。 明·何白 淮上歸興

花糕、菊糕、重陽糕、獅蠻

舊俗重陽節所食的一種糕餅。也稱重陽糕。 明 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九月九日……麵餅種棗慄,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標紙綵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

又重陽節蒸糕上的粉制飾物,謂之獅蠻。亦借指這種蒸糕。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重陽》:“﹝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烝糕遺送,上插剪綵小旗,摻飣果實……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 宋 吳自牧 《夢粱錄·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慄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

食祿糕

亦作“ 食鹿糕 ”。 重陽節民間用米粉、麵粉蒸成的糕。 宋 陳元靚 《歲時廣記·重九上·食鹿糕》:“民間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號曰食祿糕。”

辭青

舊俗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結伴遊山,於郊外飲酒,謂之“辭青”。又稱登高。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九月·辭青》:“都人結伴呼從,於 西山 一帶看紅葉,或於 湯泉 坐湯,謂菊花水可以卻疾。又有治餚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迎霜宴

古時重陽節前後邀客相飲所設的宴席。《日下舊聞考·風俗三》:“重陽前後設宴相邀,謂之迎霜宴。”

迎霜兔

重陽宴會上所食之兔。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九日重陽節,駕幸 萬歲山 ,或 兔兒山 , 旋磨山 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飲菊花酒。”《日下舊聞考·風俗三》:“重陽前後設宴相邀,謂之迎霜宴。席間食兔,謂之迎霜兔。”

茱萸女

唐 俗重陽節登高宴飲時佐酒的女侍。

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 唐·張諤 九日宴

茱萸會

古俗重陽節佩茱萸,相約登山宴飲,稱茱萸會。 晉 周處 《風土記》:“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

重陽好作茱萸會,花萼江邊一夜遊。 當代·郁達夫 海上候曼兄不至步原韻奉答

毛豆節

福州 一帶對重陽節的俗稱。 清 曾文炳 《長汀縣誌》卷三十:“重陽,家蒸慄糕,採田中毛豆相饋,謂之毛豆節。”

逆節

陝西 臨潼 風俗。重陽節登 驪山 ,飲茱萸酒,親友互贈棗糕,名曰“逆節”。

典故

重陽節到了!關於重陽的(釋名、典故、詩選),一起來看看吧

菊花是中國名花、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所以才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

佩茱萸 飲菊酒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長房 謂( 桓景 )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又《風土記》曰: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闢除惡氣而御初寒。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魏晉·陶潛 《九日閒居》

莫怨登高白玉杯,茱萸微綻菊花開。 唐·馮延巳 《拋球樂》

白衣送酒

典出自 南朝 宋 檀道鸞 《續晉陽秋·恭帝》:“ 王宏 為 江州 刺史, 陶潛 九月九日無酒,於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未幾,望見一白衣人至,乃刺史 王宏 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後歸。”後因以為重陽故事。亦用作朋友贈酒或飲酒、詠菊等典故。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唐·李白 《九日登山》

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 唐·杜甫 《復愁十二首》

孟嘉落帽

《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 溫 ( 桓溫 )燕 龍山 ,僚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 嘉 帽墮落, 嘉 不之覺。 溫 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 嘉 良久如廁, 溫 令取還之,命 孫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處。 嘉 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 後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風雅灑脫、才思敏捷。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唐·杜甫 《九日藍田崔氏莊》

今朝落帽客,幾處管絃留。 唐·錢起 《九日閉居寄登高數子》

滕王閣序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而罷。

重陽節到了!關於重陽的(釋名、典故、詩選),一起來看看吧

猜燈謎 過重陽

詩戲少卿

蘇軾在杭州,於九日,舟中望見有美堂上魯少卿飲,以詩戲之曰:“指點雲間數點紅,笙歌正擁紫髯翁。誰知愛酒龍山客,卻在漁舟一葉中。”

詩題糕字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一九:劉夢得(禹錫)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宋子京(祁)以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詠:“飆館輕霜拂曙袍,糗餈花飲鬥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 遂為古今絕唱。

不敢食糕

《嘉話錄》載:給事中袁高之子袁師德,九日,出糕謂坐客曰:“某不忍吃,請諸公食。” 俯首久之。蓋以父名“高”故不忍食糕也。

重陽節到了!關於重陽的(釋名、典故、詩選),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習俗漫畫

唐詩選評

九日藍田崔氏莊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子細看。

後山詩話

孟嘉落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雲:“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故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肚中洩耳。

誠齋詩話

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難之。……(林謙之曰:)如老杜《九日》詩云:“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不徒入句便字字對屬。又第一句頃刻變化,才說悲秋,忽又自寬,以“自”對“君”甚切,……“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將一事翻騰作一聯,又孟嘉以落帽為風流,少陵以不落為風流,翻盡士人公案,最為妙法。“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詩人至此,筆力多衰;今方且雄傑挺拔,喚起一篇精神,自非筆力拔山,不至於此。“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則意味深長,悠然無窮矣。

容齋隨筆

劉夢得雲:詩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雲“醉把茱萸子細看”,王維雲“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雲“學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為優。

對床夜語

高適《九日》詩云:“縱使登高只斷腸,不如獨坐空搔首。”老杜有“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整冠”,亦反其事世。結句雲:“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與劉希夷“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之意同。氣長句雅,俱不及杜。

苕溪漁隱叢話

苕溪漁隱曰:此三人(按指杜甫、王維、朱放及詩)類各有所感而作,用事則一,命意不同。

瀛奎律髓

楊誠齋大愛此詩。以予觀之,詩必有頓挫起伏。又謂起句以“自”對“君”,亦是對句。殊不知“強自”二字與“盡君”二字,正是著力下此,以為詩句之骨之眼也。但低聲抑之讀五字,卻高聲揚之讀二字,則見意矣。三、四融化落帽事,甚新。末句“仔細看茱萸”,超絕千古。

唐詩廣選

郭明龍曰:帽冠既重,落帽有致,正冠何為?翻案之說不然。

四溟詩話

七言近體,起自初唐應制,句法嚴整:或實字疊用,虛字單使,自無敷演之病……《九日藍田崔氏莊》:“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此中二字亦虛,工而有力。中唐詩虛字愈多,則異乎少陵氣象。

詩藪

盛唐句法渾涵,如兩漢之詩,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後,句中有奇字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渾涵。……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故不如“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也。此最詩家三昧,具眼自能辨之。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九日》、《登高》……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唐詩鏡

一起二語,意凡幾折。三、四不勝傷感與時俯仰之情。楊誠齋謂翻案為奇,非也。孟嘉何嘗以落帽為風流,子美又何嘗以不落為風流耶?五、六雄高氣與寒山相敵。結語傷慨留連,味之不盡。

唐詩歸

鍾雲:凡雄者貴沉。此詩及“昆明池水”勝於“玉露凋傷”、“風急天高”蓋以此。王元美謂七律虛響易工,沉實難至,似亦篤論,而專取四詩為唐七言壓卷,無論老杜至處不在此,即就四詩中已有虛響、沉實之不同矣,不知彼以何者而分虛響,沉實也?特錄此黜彼,以存真詩。鍾雲:二語雖一氣,然上語悲,下語謔,微吟自知,不得隨口唸過(“羞將短髮”二句下)。鍾雲:“健”字妙於立言(“明年此會”句下)。鍾雲:“仔細看”三字悲甚,無限情事,妙在不曾說出(末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蔣一葵曰:次,流水聯,在七言尤難。五、六,以“落”字映起“寒”字。結,達者之言,“仔細”方言而雅。陸深曰:尾聯悲,感中頓悟。劉辰翁曰:此詩經誠齋說盡,舊曾手寫,誤作“好把”,便覺情性甚遠,因贊其妙。董益曰:欲悲而喜,才喜而悲,曲盡懷抱。郭正域曰:“明年”句淺時真。周珽曰:胸中元化,筆底造工。一句一字,幽妍爽豁。陳繼儒曰:出世心眼,動人曠懷,古今絕調。

唐詩評選

寬於用意,則尺幅萬里矣。誰能吟此而不悲,故曰可以怨。

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冠”、“帽”字復,前人已議之。一說“看”謂藍水、玉山,非看茱萸也,亦自有理,不同穿鑿。許印芳:老杜五、七律常有對起對結者,此詩但對起耳。三、四語一事化用兩句,此律詩用事之一法。……五、六寫現景,造句警拔,通篇俱振得起,此最宜學。結句收拾全題,詞氣和緩有力,而且有味。何義門雲:前半跌宕曲折,體勢最佳。此賊中作,故尤悲涼。非獨嘆老而已。

杜詩詳註

朱瀚曰:通篇傷離、悲秋、嘆老,盡歡至醉。特寄託耳。公曾授率府參軍,用孟嘉事恰好。

唐七律選

張南士雲:此詩八句皆就題賦事,不溢一字。起以“悲秋”、“今日”暗指“九日”二字,然對如不對,奇絕。若“藍水”二句,世多以寫境忽之,此與崔曙“三晉雲山”二語正同,正登高也。……至落句之妙,當與萬楚《五日觀伎》比看。一見續命縷而翻欲死,一見茱萸囊而唯恐不生,本地風光,何其神也?前人亦以此擬三唐第一,要與《黃鶴樓》《盧家少婦》同妙,神品無優劣也。

讀杜心解

“老去”“興來”,一篇綱領……字字亮,筆筆高;三、四,宋人極口,然猶是“隨波逐浪”句;五、六,乃所謂“截斷眾流”也。

杜詩鏡銓

二句直下,中具幾許曲折(“老去悲秋”二句下)!結處仍與“老去悲秋”相應。“看”字即指茱萸,意更微妙。異鄉佳節,寫得十分慷慨纏綿。

聞鶴軒初盛唐評選讀本

陳德公曰:三、四跳脫有筆致。第六高涼名句,結更不為衰寂,故是警篇。評:三、四一事作兩筆寫,而意自相承。古人往往有此。末句著“醉把”作趣,然亦從第二“盡君吹”生出,“盡歡”則醉矣,且三、四一聯,更是描摹醉態。

九日齊安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嘆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

瀛奎律髓

此以“塵世”對“菊花”,開合抑揚,殊無斧鑿痕,又變體之俊者。後人得其法,則詩如禪家散聖矣。

唐詩鼓吹箋註

起句極妙。江涵秋影,俯有所思也;新雁初飛,仰有所見也。此七字中,已具無限神理,無限感慨。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一句七字,寫出當時一俯一仰,無限神理。異日東坡《後赤壁賦》“人影在地,仰見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只為此句起得好時,下便隨意隨手,任從承接。或說是悲憤,或說是放達,或說是傲岸,或說是無賴,無所不可。東坡《後赤壁賦》通篇奇快疏妙文字,亦只是八個字起得好也(首四句下)。得醉即醉,義何怨乎?“只如此”三字妙絕。醉也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末四句下)。

五朝詩善鳴集

用舊事只當未用一般,善翻新法。

唐三體詩評

此句(按指“塵世難逢”句)妙在不實接登高,撇開“怨”字。後半卻一氣貫注。

唐詩繹

通體渾灝流轉,揮灑自然,猶見盛唐風格。

唐七律選

真正宋調之祖。只以三四膾炙人口,故錄之、然熟滑氣滿行間矣。

唐詩貫珠

起賦景,次寫事,下六句議論,另一氣局。格亦俊朗松靈。

山滿樓箋註唐詩七言律

中二聯亦只是自發其一種曠達胸襟,然未必非千秋萬世賣菜傭、守錢虜之良藥也。至其抑揚頓挫,一氣卷舒,真能化板為活,洗盡庸腔俗調,在晚唐中豈宜得乎?七,一筆束住;“只如此”者,言古往今來,任從何人,斷不能翻此局面也。

唐詩箋註

通幅氣體豪邁,直逼少陵。

唐詩選勝直解

通篇賦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

唐賢小三昧續集

通首流轉如彈丸,起句尤畫手所不到。

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

此等詩,自杜公外,蓋不多見,當為小杜七律中第一。

唐詩近體

撫時生感(“塵世難逢”句下)。對句忽拍合“九日”,自然連屬,故妙(“菊花須插”句下)。

養一齋詩話

晚唐於詩非勝境,不可一味鑽仰,亦不得一概抹殺。予嘗就其五七律名句,摘取數十聯,剖為三等……上者風力鬱盤,次者情思曲摯,又次者則筋骨盡露矣。以此法更衡七律,如“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七言之上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題注:時年十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孟詩評

顧雲:真意所發,忠厚藹然。

唐詩正聲

吳逸一曰:口角邊說話,故能真得妙絕,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唐詩廣選

蔣仲舒曰:在兄弟處想來,便遠。

唐詩直解

詩不深苦,情自藹然,敘得真率,不用雕琢。

唐詩解

摩詰作此,時年十七,詞義之美,雖《涉岵》不能加。史以孝友稱維,不虛哉!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自有一種至情,言外可想。徐充曰:“倍”字佳。“少一人”正應“獨”字。

唐賢三昧集箋註

情至意新。《陟岵》之思。此非故學《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

唐詩箋要

右丞七絕,飄逸處如釋仙仗履,古藻處如軒昊衣冠,其所養者深矣。

繭齋詩談

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淒涼。

磧砂唐詩

謙曰:聖嘆曾言,唐人作詩每用“遙”字,如“遙知遠林際”、“遙知兄弟登高處”,皆用倩女離魂法也,極有遠致。

詩境淺說續編

杜少陵詩“憶弟看雲白日眠”、白樂天詩“一夜鄉心五處同”、皆寄懷群季之作,此詩尤萬口流傳。詩到真切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唐·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批點唐音

此篇句律典重,通篇勻稱,情景分明,又一意直下,固足為法。但看音律不雄渾,絕似中唐。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曙色開”妙。一是高臺久受煙沒,氣象忽得一開;一是登高臺人久抱抑鬱,情思忽得一暢(“此日登臨”句下)。

增訂唐詩摘鈔

起聯見題,次聯寫景,中聯敘事,末聯寓意。格法嚴正,風調高古,興象玲瓏,悉備此作。昔人取七言律壓卷者,或以沈佺期《獨不見》,或出崔顥《黃鶴樓》,然沈中二聯語意微重,崔起四句非律詩正格,必求盡善,恐無過此篇也。一氣舒捲,毫無痕跡。

唐賢清雅集

形勢物候俱確切,不獨詩格雄健,古人學問真實如此。

唐宋詩舉要

吳曰:宜看其興象高華,不在追求字面。

九日 (唐·李商隱)

題注:商隱為令狐楚從事,楚既歿,子綯繼有韋平之拜,惡商隱從鄭亞之闢,疏之。重陽日,商隱留詩於其廳事,綯睹之慚悵,扃閉此廳,終身不處。

曾共山翁把酒卮,霜天白菊繞階墀。

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籬。

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

北夢瑣言

李商隱員外依彭陽令狐楚,以箋奏受知……彭陽之子綯繼有平之拜,似疏隴西,未嘗展分。重陽日,義山詣宅,於廳事上留題,其略雲:“曾共山翁把酒時……”相國睹之,慚悵而已,乃扃閉此廳,終身不處也。

李義山詩集輯評

何焯曰:一氣鼓盪,言不為蓄駿之計。紀昀曰:後四句太訐,非詩人之意。

繭齋詩談

“曾共山公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觸物思人,已成隔世。十年泉下雖無消息,九日樽前卻有所思,一開一合,總說傷心,“不學漢臣栽苜蓿”,既未曾施恩;“空教楚客詠江蘺”,但責其禺慕。“郎君官貴施行馬”,彼先拒我;“東閣無緣得再窺”,我豈無情?通篇如訴如泣,妙不可言。

玉溪生詩意

一二昔。三結一二,四起。五指絢,六自己。七結五六,八結前四。苜蓿以秣宛馬者,喻不以祿榮才士也。漢臣比楚,楚客自比。

小清華園詩談

李義山之“曾共山翁把酒時……”能寓悲涼於蘊藉,然不如韓昌黎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雖不無怨意,而終無怨辭,所以為有德之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