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中哥”越來越會講故事了

一直以來,“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是官方對媒體,尤其是輻射範圍涵蓋國外的媒體的要求。可是如同“改文風”一樣,觀念提出了很多年,口號喊了很多年,落地的、有說服力的作業卻沒有幾份。讓人欣喜的是,在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一大批有說服力的作品落地了,“阿中哥”已經走下莊重嚴肅的高臺,越來越會講中國故事了!

敘述視角上,宏大敘事中插入個體視角,豐富敘事視角的同時,從更廣維度上展現事件全貌。國慶閱兵式上,我國兵力、軍力的集中展現讓大家看到了國家的強大,宏大場景的集中展現也給觀眾帶去了最直觀的感受:震撼、感動與自豪!在這樣的宏大場景過後,場景的組成元素——個體的故事也被陸續講述!比如,士兵們是怎樣磨損了一雙雙鞋,長得像劉濤的樂隊美女指揮的故事,學霸方隊的人員構成如何,老兵有著怎樣的故事,香港劉sir參加閱兵式的感受是什麼……藉助個體的講述,觀眾對大事件更有一種“沉浸感”,愛國之情進一步被激發,民族自豪感進一步被具象化。就這樣,“阿中國”通過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故事,展現了“大”時代風貌,以小見大,也更具說服力。

“阿中哥”越來越會講故事了

敘述方式上,打破思維定式,拓寬思路,從偏愛藉助官媒單渠道進行宣傳,變為充分運用電影、電視劇等更多渠道、平臺的力量,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講述時代故事與時代變遷。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引起了一股觀影和討論熱潮,社會影響力不可謂不大。拋開沒有其他電影可選的客觀原因,這兩部電影本身的較高製作水準和觀影價值是這股熱潮形成的主要原因。今天是《我和我的祖國》上映第七天,電影票房已經突破20億,背後是觀眾對電影的認可,也證實了這一故事講述方式的成功!在這之前,官方也曾做過嘗試,比如《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建國大業》,但中規中矩的敘述方式和對英雄人物讚歌式、臉譜化的展現,導致可看性不強。再重大的意義沒了可看性做基礎,觀眾主動走進影院的並不多,那麼再重大的意義也不會真正落地且產生強有力的迴音。

“阿中哥”越來越會講故事了
“阿中哥”越來越會講故事了

敘述語言上,打破刻板的宣傳用語體系,用更年輕、更時尚、更接地氣的方式,講中國故事!這裡還是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例,在之前的獻禮片中,大都選擇歷史事件的關鍵人物作主角,創作者創作劇本的時候不敢隨意發揮,人物更多以臉譜化的形象在熒幕上出現,觀眾看得時候也是正襟危坐,不敢隨意置喙。雖是電影,但在如此嚴肅的語境裡,藝術反而險隘化了,變為真人扮演的紀錄片,不倫不類。《我和我的祖國》截取的是新中國成立後七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但橫切面卻極小,只取最鮮活的普通人展現。一旦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創作者的空間變得巨大,觀眾看起來也是笑中帶淚,產生高強度的情感共振。就這樣,大家都輕輕鬆鬆地聽懂了“阿中哥”要講的故事。

“阿中哥”越來越會講故事了

要想講好中國故事,最重要的是藉助傳播來實現。在傳播上,“阿中哥”重視對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運用,形成“病毒式”大規模傳播。這次的大閱兵之後,微博上的一輪輪熱搜,大多和它有關;抖音上的一個個閱兵式高能片段,頻繁收穫幾百萬的點贊量;微信朋友圈裡的分享熱潮也是一波又一波。藉助新媒體平臺,大閱兵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下沉、滲透到個體。藉助這一次大閱兵,新媒體平臺也顯現出了自己強大的影響力!

你看,“阿中哥”是不是越來越會講故事了?為了講好故事,它都允許官媒將自己擬人化了:阿——中——哥,這是個多麼微妙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