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可以是“神筆馬良”

  《越書寫,越明白》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是一位靈性書寫療愈師的生命故事分享,她那完全屬於自己的人生,是寫出來的。

對生命是寫出來的這件事,我也有深刻體會。我從2014年開始給了自己一個寫文字的空間,其間陸陸續續地跟自己和解,跟原生家庭和解,跟傷害自己的人和解。現在我常用的是"兩個我"的對話方式,就是給自己起兩個暱稱然後展開對話。很神奇的是每當我迷茫接下來該怎麼辦時,總可以從對話書寫練習中找到答案並可以安心入睡。按著自己寫出的答案去活,那生命確實是寫出來的呀。

書中提到:沒有好壞、沒有對錯、沒有比賽成績,我們的生命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練習。"練習"這兩個字一下子讓生命變得輕鬆了,讓我感到很放鬆。這讓我想起電影《土撥鼠之日》,當男主人公的每天醒來都是相同的一天:永遠都是2月2日,男主人公終於把自己最不喜歡面對的這天生活練習到極致,讓這一天變成最美好的一天,終於迎來了2月3日。我在自己的生命練習中不斷升級,比如我學會等當下心情好一點或沒那麼急的時候回覆別人;比如我學會告訴別人他的話觸動了我曾經不愉快的記憶,我想靜靜,去走完這個情緒;比如我學會不做趕路人,走五步退三步,而是一步兩步慢慢走。

我最近對"共存"這個詞很敏感,我屬於一心不能二用的人,當我在做一件事時,別人跟我說別的事或交待給我另一件事要我處理時我會感到很煩躁。就像我的朋友說我是單細胞生物一樣,我很難做到雙管齊下,更別提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了。但是正如書中所說我們都有兩種聲音,公開的與私密的。我很煩惱如何處理自己的這兩種聲音,總覺得說話不是要秉持"真實原則"嗎?那當然要說真話做真人了。作者馬冉冉老師提供給我一種新的洞見:讓兩個聲音共存,並保持覺知。私密的聲音與事實真相無關,只是說話者個人的真實感受。我們要保持覺知,知道自己出於某種考慮在使用公開的聲音,或者覺察自己是不是在公開場合使用了私密聲音,還是在私密場合用公開聲音打擊自己。同時我們也聆聽自己私密的聲音,讓它存在,讓它通過私密書寫等方式去表達,不壓抑、不扭曲,是什麼就是什麼,順著私密聲音去辨識這聲音是自己發出的嗎?還是比較像別人的聲音?這個聲音比較像誰的聲音呢?然後順著這個聲音進入自己的生命,"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生活,而不是被外界的聲音帶得東倒西歪。"

關於回應,書中分享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頭發衣服亂糟糟,潦倒不堪的男人在火車上喝著悶酒,隔壁座一個小姑娘偷偷問媽媽:"那個男人是瘋子嗎?"她媽媽非常大聲地回答:"不是的,孩子。他只是傷心了。"我也被這個故事療愈到了,因為我也有坐在大巴車靠窗位置哭得很狼狽的經歷;也有被別人的某句話或某個舉動觸碰內心傷口瞬間變成鬥雞的時候。其實我只是受傷了。原來小姑娘媽媽的回應就是慈悲。

在寫道回應時,我剛剛看到朋友圈一篇文章《傾聽別人的故事時,我們該如何做出回應呢?》,文中提到我們習慣建立在雙方位置不平等的地位上,不尊重的回應:評判、比較、分析和建議。然後提出在雙方平等基礎上的回應:聽、看、觸動、問。"前傾的身體、專注的眼神、泛紅的眼角、微微的點頭、流出的眼淚、隨著故事情節而變化的表情……"這些是聽,看是像小姑娘媽媽的回應一樣看出別人的傷心。觸動就是我現在在做的事情,把觸動我的感受寫出來;問就是抱著對別人生命的未知和禮敬探尋別人為什麼當時做出那樣的決定等等。

以前我用別人愛我喜歡我來證明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愛的人;以前我用我的生活標準達到主流價值觀的認可來證明我是好的是優秀的人;以前我用這一天發生所有美好的事情來證明這一天是完美的一天。現在這些證明都土崩瓦解,我抓不到任何瓦片來堆砌完美的自己,來掩飾我的不完美。卻意外的發現自己學會了不因外在的好壞而快樂,我的快樂原來可以不受外界影響。我可以無條件地愛自己,無條件地愛那個做對事情的我,也無條件地愛那個做錯事情的我,可以單純的因為我是自己所以值得被愛,可以接受並勇敢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現在的我一無所有,卻無比快樂。因為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外力可以藉助,卻學會用一種直面內心成長的方式面對生命。書中提到我們才是自己生命的圓心,以自己為軸心,其他人才會各歸其位,生命才能轉起來。我以前會因為怕別人說我"自私"而不敢"愛自己"。"自私"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衝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從這個含義上說,我從來不是一個自私的人。而我們的主流文化宣揚"捨己為人"的精神,我還記得我中學的社會課本教我們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讀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書籍我才明白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現在我會選擇靠近那些會愛自己的人做朋友,而那些不會對自己好的人,我寧願當他們的陌生人,因為當他把你當自己人時,對待你的方式就會和對待他們自己的方式一模一樣。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魂課題需要去穿越,"個人業,個人了",我們干涉不了,只能慈悲。生命中有各種各樣的關係,而我現在只關心一種關係就是我與神的關係。有一天我把自己的那篇《失落的父女關係》發到朋友圈時,一個好久沒聯繫的朋友微信我說:"以後就決定在北京發展了唄。"我說:"不一定,我現在是大齡單身女青年無顏見江東父老啊。"她說:"都會有的,只是生命的不同階段而已,單身就享受單身的自由,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有家庭就享受家庭的甜蜜。"跟我聊天的她還有一個星期就可以看見二胎呱呱墜地了。我驚呼好速度啊,當年能幹的大齡單身女青年搖身變成孕味十足的二胎寶媽了。我覺得這麼珍貴的聊天一定是恩典的神啟,從那以後就再沒有為自己的大齡單身身份而憂愁過,我覺得老天讓我享有寶貴的自由時光是讓我發展天賦的,我一定得好好利用起來。

我也可以是"神筆馬良",這支筆跟馬良的筆一樣神奇,讓我"越書寫,越明白"。這支筆跟馬良的筆不一樣的是,它不一定能讓我們畫什麼得到什麼。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想要這個,得到了卻快樂不起來,那是因為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支筆不過是想讓我們弄清原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