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在全民雞娃的現在,幾乎每個孩子都會上一兩個興趣班。家長理由各不相同:“孩子有天分/孩子喜歡/大家上就跟著上/特長班就是補短班/升學能加分/隨便玩玩……”


  孩子開開心心上,家長當然支持。當孩子想放棄的時候,是讓他堅持還是繼續呢?家長初衷不一樣時,態度就開始有區別。

  韓國小眾電影《四等》,講的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自己身上這件司空見慣的事。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有多小眾?中國父母4個億,這部電影在騰訊只有4000多播放量)

  電影男主角金俊浩,是一個11歲的小學生。成績普通,但是特別喜歡游泳。媽媽順其自然,“那就報個班學吧。”

  沒想到,大大小小的游泳比賽,金俊浩都能殺進決賽,拿到第四名。這下媽媽打雞血了,我家俊浩有潛力啊,努力一把就有獎牌了!特長生考大學能加分!

  為此,媽媽託關係給他找到一個曾經的亞錦賽冠軍選手當教練,開始了一對一訓練。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俊浩很刻苦,每天凌晨4點起來上課。媽媽也不輕鬆,3點起來做便當。教練也很負責,很嚴厲。一切都是雞娃最典型的狀態。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可是俊浩這個小男主角,卻好像沒那麼在狀態,他對比賽沒有任何渴望,沒多久,他就怯怯地告訴媽媽,不想游泳了。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估計大家的反應都是:這怎麼行???!!!

  於是分歧便開始了。

  孩子想放棄特長,到底答應還是不答應?

  媽媽是最典型的雞娃派家庭主婦,犧牲自己,把希望都放到孩子身上。

  聽到兒子居然想放棄,媽媽立刻崩潰了:

  我這麼辛苦容易嗎!我比你還努力!你有什麼資格放棄!

  你都能游到第四名了,只差一點點就能拿到獎牌,就可以考個好大學!只要再努力一把!

  怎麼鍛鍊毅力?不就是在堅持不住的時候咬牙繼續嗎?

  ……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這些理由爸媽們肯定很有共鳴,孩子不知道世界多麼現實殘酷,輕言放棄,太讓人失望了!下一次呢?也要隨隨便便放棄嗎?

  接下來是教練。

  教練比媽媽雞娃態度還要嚴厲,他不允許俊浩訓練過程中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和不專心,一旦發現,抄起掃帚就打。敢說放棄,打得更狠。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因為打得太狠,一度被俊浩爸爸威脅要把他逐出游泳這個行業。

  可教練還是繼續打。他看好俊浩,為此還偷偷幫他申請場地,調整成了VIP泳道,他也不是不心疼俊浩,每次訓練完都給他按摩放鬆。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那為什麼一提訓練就變得這麼毫不留情?有次教練說出了原因:

  當初教練也是天才型選手,也常被自己領隊打。後來拿了獎牌破了記錄,就懈怠了,不準領隊打自己。大家訓練,他自己在休息室訂年糕吃,因為有成績,領隊不能說什麼。可現在每次回想,最後悔的就是當年不讓領隊逼自己,所以後來自己沒能有更好的發展。

  正因為不想讓自己的悲劇在俊浩身上重演,教練堅持“努力就要逼,就要打”,可謂用心良苦。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套用一句網絡上流傳的金句,就是: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俊浩爸爸和前面兩位截然不同,是位佛系派家長,平時一心掙錢養家,不怎麼操心家務孩子。在他看來,孩子學不學游泳主要看興趣,現在孩子思考了一夜還是想放棄,那就尊重他的決定。

  逼著學自己不喜歡的是一種痛苦,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爸爸做的也沒錯。

  逐漸矛盾激化,父母開始爭吵。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如果這個世紀難題落到你頭上,你會怎麼選擇?

  上興趣班,“興趣”是最重要的嗎?

  孩子想要放棄,他最容易說的一個理由就是“我不喜歡”。但是有時候他不喜歡的,往往並非內容本身。可能是因為不喜歡這個老師,可能不喜歡在團隊中不受重視,可能不喜歡總是不如別人,又或者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籠統總結成一個“不喜歡”,用心理學的術語,這就叫“缺乏動機”。

  心理學界有很多人想解釋人做事的動機,其中最有名的是兩位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L. Deci與Richard Ryan。現在這兩位老爺爺依然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心理系任教,繼續研究著人的動機。兩位學術大咖早在1970年就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這套理論從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總結出人如果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情,必須同時滿足三大心理訴求:

  ●自主感autonomy
勝任感competence

需要感relatedness

  而這就給家長一個重要的啟示:想要讓孩子積極、持續地做一件事情,需要的不只是他的興趣,而是三樣東西。

  這三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興趣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越有興趣,人越有更強的驅動力去做得更好。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那怎麼看呢?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 有沒有滿足孩子的自主感?

  自主感,就是給孩子“自己當老大,自己做決定”的感覺。

  可是看《四等》,很明顯地你會發現,整部電影俊浩的臺詞沒幾句,反倒一直是媽媽決定他學游泳,媽媽給報名參加游泳比賽,媽媽帶著找教練,教練定上課時間。做決定的,全是大人,他彷彿是一個執行工具,大人還時不時地強化一下其“工具性”,難怪俊浩最後會反抗,生出放棄游泳的念頭。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可能你會嘀咕,小事可以聽孩子的,大事哪敢?他說放棄就讓放棄,學什麼都有困難,都放棄了還能幹成什麼?

  可見,光得到“自主感”並不一定能保證孩子有持續做事情的動機。這時就要談到第二種心理訴求——“勝任感” (competence)。

  · 有沒有滿足孩子的勝任感?

  這一點是指,對具體訓練,孩子還有沒有信心,覺得自己能做到?他是不是覺得自己很棒?

  這種感覺通常有兩種獲取途徑,一種是從內獲取,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厲害,有能力;還有一種從外部獲取,像是別人點贊或者比賽得獎。

  最初游泳的時候,我想俊浩是有勝任感的。他開始學游泳是抱著玩的心態,發現天生比別人遊得快,覺得自己厲害,發自內心產生勝任感。比賽意外取得第4名,媽媽的讚美狂喜滔滔不絕,從外部給了他勝任感。此時,俊浩有信心挑戰更難的要求。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但是,換成故事中的名師之後就完全不一樣了。教練特別愛打他,嫌他遊得不專心,指出缺點然後打,打得屁股青腫,打得俊浩對游泳的勝任感一點點消失。到後來,俊浩光著腳丫逃到爸爸的公司求救。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本來,這會兒正是父母幫孩子建立勝任感的好時機,但是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卻是揪著孩子自主感不放,“當初是你自己說想學的!怎麼這會又反悔了!”看似有道理,實際沒說到點兒上。

  其實,培養孩子的勝任感技巧更多。想內部獲取,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比如一天看不完一本英文書,可以今天只看一頁英文書,給他制定“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難度。實在學得吃力,就接納孩子沮喪的情緒,試著幫助他平衡“勝任感”。比如告訴他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瓶頸期,堅持過了又會柳暗花明。再不行,考慮是否跟老師節奏不匹配,如果名師也難以溝通的話,就果斷換老師。

  還可以靠外部獲取,讓他從你身上找到優越感,從而獲取“勝任感”。 比如可以請他當自己的小老師,崇拜地聽他講課。像是讓俊浩來糾正自己的游泳動作,或者讓小琴童彈一些簡單、練得熟的譜子給全家人來一場週末小型演奏會。你再趁機大加讚賞,強化他的勝任感,他就會又有信心向上衝擊了。

  光有前兩點,能不能就讓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積極投入了呢?還不夠,人是社會動物,所以特別需要“需要感”(relatedness),而這也是常常被我們忽視的。· 有沒有滿足孩子的需要感?
也就是說,孩子有沒有意識到是“自己需要”或者“別人需要”這個興趣?注意,不是要你覺得需要,是要孩子覺得需要。

  就像俊浩想放棄,媽媽第一反應是自己需求沒被滿足:“我比你還辛苦,你有什麼理由說放棄!”這潛臺詞就是,“你就算為了不辜負我,也要繼續下去!”讓孩子感覺,游泳是為了大人,而不是為了自己,這正是在剝奪孩子自己的“需要感”。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你可能覺得,游泳有名次可以幫助考大學,這不是孩子的需要嗎?是,你是知道重要,可是孩子意識得到嗎?俊浩的切身感受就是“遊不遊我都照樣上學,不用早起反而更舒服”,那他為什麼要遊?

  說教沒有用,還是要通過事情讓孩子自己產生這個意識。

  俊浩放棄游泳後,在家中存在感一落千丈。不過也有一個好處,教練的打壓鄙視,媽媽的賣慘道德綁架,這些附加在游泳興趣班上的干擾項統統消失。

  沒多久,俊浩對游泳的渴望又慢慢滋生出來。有一天晚上,他忍不住偷偷跑到泳池,悠遊自在地玩影子。當保安趕他的時候,俊浩才意識到,自己這麼捨不得離開,自己仍然喜歡游泳。他主動找媽媽,表示願意為了拿第一名繼續捱打 (當然,常爸堅決反對電影中的體罰)。

孩子不想學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

  這一次,他清楚“游泳是在為自己遊”,需要感非常強烈。在一次比賽中,找到了玩光影時那種隨心所欲與專注,一舉破了紀錄。

  今天花了這麼多筆墨給大家拆解“自我決定理論”,其實就是想提示大家,當孩子選擇放棄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應是想當然認為“他不喜歡游泳了”,而是應該看看他的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比如家長是不是忘記了傾聽使他沒有了“需求感”? 是不是教練是不是施加了太多壓力讓他丟失了“自主感”? 是不是大人們只顧著抱怨責備沒有與他一起解決問題幫助他重獲“勝任感”?


這樣的反思才是有質量的。

  電影的結局處理未免理想,對於自家孩子,堅持還是放棄一定不會是個簡單的Yes or No的問題。我相信像俊浩一樣的孩子,即使真的放棄了游泳池,也還會有其他可以鍛鍊和證明自己的地方。但下一次再遇到內心動機不足的時候,只知道發洩情緒、滿足自己目的的家長,又能有耐心繼續等待嗎?

  曾經看過一句話說的很好,“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不要把什麼都歸結到“喜歡”二字上,多想想,作為父母,我們真正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