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傳統禮法之外,漢末魏晉飲宴之風大變革:“重禮”到“清雅”

基於傳統禮法之外,漢末魏晉飲宴之風大變革:“重禮”到“清雅”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末魏晉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在秦王朝實現大一統之後。漢末魏晉時期是在這之後的第一個亂世,在這種背景之下,飲宴風氣在民間開始盛行。這種宴飲活動直接反映了當時的特點:統治者對人才的渴求,傳統禮法制度的被破壞,追求人格平等的社會風氣。在這種時代特徵之下,漢末的飲宴活動中的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剛開始的“重禮”轉向“清雅”。

漢末魏晉飲宴風氣為什麼會發生轉變?

漢朝末期,由於統治者管理的不力,社會政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秦朝統一全國以來,第一次出現了比較大的社會動亂,隨著漢末統一政權的滅亡,統治者所提倡的“獨尊儒術”的儒家學說也失去了正統地位。

  • 儒學對思想的禁錮逐漸解除,有關酒文化的禮法被打破

不穩定的政局,為各種思想文化的交相融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各種思想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儒家學說對人們思想的束縛逐漸解除。從建安時期開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老百姓,對儒家禮法的遵守都不如前代那麼嚴謹。

基於傳統禮法之外,漢末魏晉飲宴之風大變革:“重禮”到“清雅”

先秦時期儒家形成的關於酒的傳統文化的禮法,也自上而下的被打破,許多知識分子心中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人們開始更加註重個人內心細膩情感的表達。

這些貴族聚集在一起經常會進行一些宴飲活動,當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威脅的時候,在宴飲活動中,人們就無需過多的考慮儒家的傳統禮法的條條框框,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更加將就人格的平等,個性的展示。在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

“今之文人, 魯國孔融文舉, 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 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四德璉, 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 於學無遺。”

可見,這時的宴飲活動已經逐漸擺脫了傳統禮法的束縛,呈現出某些新的特徵。在《禮記•樂記》中有著更為明確的文字表達:

“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者, 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

基於傳統禮法之外,漢末魏晉飲宴之風大變革:“重禮”到“清雅”

這直接說明,儒家所提倡的酒以成禮的宴飲禮已經徹底沒落,淪為一種形式。到了東晉時期,王公貴族間的許多宴飲活動,已經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抒發個人情感,更加註重心靈世界表達的活動,呈現出清新逸緻,優雅閒適的情懷。

  • 戰亂後的小安穩:曹操統一北方後,政局相對穩定,百姓們對飲宴活動的需求較大

後來,到了魏晉時期,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以後,在其統治的區域內,政治政局相對穩定。為了鞏固剛剛建立的政權,統治者還特地頒佈了許多法令來鼓勵農業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

隨著勞動生產力的逐漸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久而久之,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後,人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這其中自然包括飲宴活動。

基於傳統禮法之外,漢末魏晉飲宴之風大變革:“重禮”到“清雅”

同時,在剛剛經歷了戰亂以後,出於對和平的渴望,使得不少人都十分珍惜現在的生活環境,不會隨意起義造反,造成政局的不穩。統治政局的穩定,貴族們也就不需要再四處征戰了,生活上的相對安逸和平穩,使得這些貴族有了更多的時間走馬戶外,聚宴敘談。

宴飲之風如何從“重禮”轉向“清雅”?

漢初統治者對於儒家學說的重視,禮學思想在民間的盛行,使得王公貴族間的許多宴飲活動中充滿了說教的氣氛,禮學禁錮著人們的思想。人們進行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都要受到儒家文化的限制,都需要考慮這是否符合傳統的儒學思想,是否符合“仁義禮智信”的要求。

  • 士大夫陷入了精神痛苦之中,擯棄了過去的“重禮”之風,借酒消愁

在高平陵事件發生以後,以曹氏家族為代表的勢力開始衰微。這個時候,司馬氏開始獨攬大局,他打著名教的旗號,隨意殺害那些有謀之士,許多有才之人都難逃此劫。

基於傳統禮法之外,漢末魏晉飲宴之風大變革:“重禮”到“清雅”

為了掩蓋自己這種罪惡的行為,司馬氏家族開始大力提倡儒家禮法,久而久之,形成了嚴重的道德虛位現象。面對著虛偽的統治者和社會風氣,不少士大夫陷入了極大的精神痛苦之中。

為了減輕這種痛苦,文人士大夫多逃避現實,拋棄了先前的那些為國家效力,渴望從仕來實現人生理想抱負的願望,轉而投向關注個人的命運

,並計劃著從老莊的思想中發現人生生存的智慧,追求另一種人生。

隨著政權的更迭,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一系列的轉變,是人們在飽受戰亂的痛苦,理想破滅的失望以後,對現實採取的一種消極應對策略。在宴飲活動中,人們不再討論國家大事,不再將為國效力,建功立業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

動亂的時局,統治者落後的管理政策,讓這些文人士大夫對朝廷失去了信心,他們不再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帝王,君主的賞識。與其這樣,不如靠著自己以前積攢的積蓄,和有志之士一起品酒作樂,抒發人生的感慨。在追求清淨淡雅閒適之風的同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追求人生的志趣。

在《從武帝掛林園宴詩》中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外納要荒, 內延卿士。簫管詠德, 八音鹹理。凱樂飲酒,莫不宴喜。”

這些人以酒為載體,擯棄了過去儒家禮學文化的束縛,開始以酒為載體,抒發人生感慨,極盡醉酒之能事。有的人借酒消愁,有的人醉酒逃事,以此來做無用的消極抵抗。

基於傳統禮法之外,漢末魏晉飲宴之風大變革:“重禮”到“清雅”

其中以竹林七賢最為典型,他們以酒會友,無酒不歡。將傳統宴飲中儒家禮學完全拋之腦後,沉浸在個人的世界裡,在《世說新語•任誕》中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 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

這些文人群體,聚在一起,狂歡亂醉,完全放縱自我,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慨。這種以酒為載體,不顧禮法的束縛任意抒發自己感受的行為,在當時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在市民階層中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

  • 以世家大族為代表,追求高雅情趣,帶來清新淡雅閒適之風

西晉時期,在經歷了八王之亂以後,國力大大衰退,到處都是戰爭留下的痕跡,以世家大族為代表的許多人,依靠著雄厚的實力,並不需要為生計而愁苦,他們更追求高雅情趣。在聚會活動中,也更加註重個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帶來了一股清新淡雅閒適之風。

基於傳統禮法之外,漢末魏晉飲宴之風大變革:“重禮”到“清雅”

而這種思想在當時宴飲活動中的表現,主要為在宴飲活動中,人們更加註重琴棋書畫在宴飲活動中的參與,這些傳統樂器的存在,不僅增加了宴會時的文雅氣息,同時因為這種雅宴風氣的形成,人們在宴飲時會很注重“雅”的表現,即通過吟詩作賦表現個人的淡泊明志,清心寡慾的心態。

在這種情況下,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家族文人群體,曲水流殤,縱情抒發,其中王羲之還創作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蘭亭集序》。這整部詩作都反映了王羲之本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深刻反應了貴族階層的精神風貌,充滿了濃厚的玄學色彩,在王羲之的《蘭亭詩二首》中雲:

“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音。雖無嘯與歌, 詠言有餘馨。”

在這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中,很容易發現,宴飲活動中人們已不再受到傳統的禮學的禁錮,儒家學說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越來越小,吟詩作賦,抒發個人情懷,在詩作中透露出淡雅之風,已經成為東晉貴族們人文精神的體現。他們遠離了喧譁,帶著特有的名士情趣,從對物慾的渴求轉向了對和平寧靜心態的追求。

基於傳統禮法之外,漢末魏晉飲宴之風大變革:“重禮”到“清雅”

結語

雖然禮學對於當時的統治者維護政局的穩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民間形成一種遵紀守法,兼濟天下的風氣,但是這同時也禁錮了很多人的思想,不少人固步自封,少有創新。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精神風貌和時代氣息,漢末魏晉宴飲活動中風氣的轉變,深受當時社會風氣以及政治經濟影響,是時代的產物。

不管是漢代前期的宴飲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禮學思想,還是後期魏晉時期宴飲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清音雅樂之風,都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都是我國古代發展史上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都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最燦爛最輝煌的一筆,同時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研究史料。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