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行業大打“價格戰”,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今日凌晨0時,歷時76天的武漢封城終於落下帷幕。武漢解封所散發的信號,便是全國各行業的正常運轉邁入新階段。對於電動車行業而言,更是極大的利好訊息。前有新國標政策重立秩序,後有新冠疫情阻礙市場發展,電動車領域在這兩年承受太多壓力了。


繼去年新國標開始以來,電動車行業主打“價格戰”、“品質戰”、“流量戰”。但進入年前行業淡季便稍微偃旗息鼓,原本可能前後爆發一場更大規模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新冠疫情卻阻止了既定的計劃。

隨著新冠疫情逐漸退散,就連疫情最嚴重的武漢也解除封城,可想而知新一輪的市場競爭悄然而至。此前,有行業大咖認為,今年電動車行業的“價格戰”將會由頭部品牌率先發起,並擴散至全行業,但如今事實卻是,不少中小品牌搶先發難,一系列特惠措施擊穿底價,讓整個領域迎來一次大面積挑戰。

電動車行業大打“價格戰”,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那麼為什麼中小企業會有如此舉動呢?筆者認為伴隨著疫情即將結束,電動車市場行情也在慢慢轉好。但當前仍有很多企業盲目的生產製造,造成供過於求的現狀。大品牌可以憑藉多年來的經營渠道消化,但中小企業可就沒那麼幸運,只能通過最簡單粗暴的“便宜促銷”來回籠資金。

此外部分企業還是享受到疫情過去後的市場紅利,通過優惠促銷的方式快速形成自身的品牌定位吸引經銷商和消費者群體。小企業求生存,中企業求發展,大企業求創新,這是亙古不變的市場規律,對於電動車領域而言,亦是如此。

電動車行業大打“價格戰”,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但對於經銷商而言,眼花繚亂的市場底價屬實難以抉擇。總怕還會有更能盈利的產品在後面登場,就在猶豫徘徊中錯過最佳的搶貨時機。而且不斷擊穿的底價還造成各地經銷商的價格差異,為之後消費者的售後服務埋下了隱患。

對於消費者而言,底價屬實帶來了實惠和心動。但難以確保產品質量和騎行體驗,而且不斷更新的底價價格還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車慾望,造成整個行業的市場動亂。對於電動車行業來說,如此“價格戰”不僅影響整個終端市場的正常運轉,還會使電動車領域原本形成的良好形象再次轟然倒塌。

電動車行業大打“價格戰”,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總的來說,盲目的電動車價格戰確實弊大於利。但針對於當前電動車領域相關規定尚未完善的局面,也只能自己想方設法應對。對於經銷商和消費者群體而言,應當隨時把握市場動態。對於電動車生產廠商而言,要多維度齊發力,才能確保自身足以面對“價格戰”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