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是原罪——簡析《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之處

貧窮不是原罪——簡析《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之處

當下中國電影市場,以及往前推兩年,一直是充滿了商業元素,電影作為多方投資的產物,在中國這個蓬勃發展的電影大市場中如魚得水。情懷效應、明星效應以及某種題材受到特殊歡迎,導致當下電影市場一度出現了模式化生產的情況,例如最近上映的《愛情公寓》,被貼上“原班人馬迴歸”的標籤,實則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玄幻片,如此猖狂的涉嫌欺騙觀眾的情況下仍然四天狂攬2億票房,情懷效應可見一斑。

貧窮不是原罪——簡析《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之處

在如此商業電影氾濫、國產電影市場質量整體下降的情況下,《我不是藥神的》出現,像一股清流挽救了中國電影的口碑,這樣一部小眾題材、小眾演員再到小眾故事組合的電影,收穫了觀眾的一致好評,豆瓣評分達到9分以上,是自《霸王別姬》來的第一次。

貧窮不是原罪——簡析《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之處

《我不是藥神》的成功分為好幾個方面,首先在於它的主題寓意。電影自始至終都在發問“誰是藥神?”,導演賦予一個窮困潦倒的保健品老闆以“藥神”的形象本就極具諷刺意義,而老闆程勇的出發點,僅僅是為了錢。電影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當下社會底層白血病患病人群的生活現狀,即“眾生皆苦相”,而上帝——是錢。貧窮的患者承受不起高昂的藥費去求助程勇,急需用錢的程勇鋌而走險遠赴印度走私低價藥,“錢”貫穿了整部電影,導演的聰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趁此將程勇塑造成一個無私、高尚的人,而恰恰相反通過程勇這個角色真實的反應了在“錢”面前人性的曲折歷程:從最開始單純的以盈利為目的到中間放棄危險的走私藥品,轉去做服裝廠,再到最後呂受益死後,懷著無比愧疚的程勇將錢又投向了患者,直到這我們才可以說上程勇是一個無私善良的人,導演也完成了對他“藥神”的形象塑造。而我們不免感慨,這種情況下成千上萬的病人寄希望於一人,程勇作為一個個體被賦予了“救世主”形象,難免像白日焰火,過於牽強。電影在此突出的諷刺意義跟映射,成為了本片最具現實意義也是最能引起共鳴的點。

貧窮不是原罪——簡析《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之處

很長時間以來,動作片、愛情片以及以好萊塢科幻片幾乎佔據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部份額,幾年前上映的《歸來》、《黃金時代》等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則“有口碑、無票房”。而像《白日焰火》這種超現實主義的電影,我們國內觀眾幾乎是零關注。相比來說,《我不是藥神》不像歷史片那樣乏味平淡,也不像《白日焰火》這般晦澀難懂,它就是一部簡單的現實主義電影:取材於民間的真實案例,講述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眾生相,針砭時事般的反應了當下社會的醫保看病問題,這樣組合起來將觀眾完全代入了電影裡,大家都感同深受,所以才能在內心達成認可。另外本片一大亮點在於人物的塑造,每個角色都有特殊的設定以及地位,角色的性格特點在推動情節發展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角色形象的鮮明也很大程度上突出了本片的立意。程勇作為的普通保健品老闆通過賺錢實現了自我昇華,他的成長構成了電影的完整故事線;警察的窘迫處境與掙扎,映射了在法與人性面前的選擇兩難。而我個人認為最典型的黃毛一角的設定,是本片的大“善”,他是最矛盾的角色之一,也是每個階層的縮影,而最後的車禍情節也成為了本片最“扎心”的抒情點。

貧窮不是原罪——簡析《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之處

總體來說,《我不是藥神》不比韓國的現實主義題材例如《king》、《辯護人》般有力、發人深省,因為受到我國審核制度的影響,劇本的創作方面做了很多妥協,比較明顯的是結尾的程勇入獄時的萬人相送畫面,便是法與人性的博弈,也是導演與制度的博弈。不過導演還是儘可能的通過藥販子、警察執法以及病人鬥爭的矛盾與困境映射跟諷刺了當下社會存在的一些制度缺陷跟人文問題,並引起了大眾的共鳴,成為一時間的輿論點。所以本片無論在主旨寓意還是當下電影市場上都意義非凡,不僅讓廣大觀眾深入瞭解了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也發人深省、令觀眾認真“走心”了一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