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可以做到

公元1509年,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后一年,应当时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执掌贵阳书院。在这一年,阳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

认知是行为的基础

有怎样的认知,就有怎样的行为。

在阳明先生看来,所谓知,并非头脑中的“知道”、“明白”,而是指心上的认同。所谓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知行合一,可以做到

生活工作中,常常听到有人发出这样说:这个道理我懂,只是没有做而已。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欲盖弥彰的表达。因为真正认识清楚一件事情不仅仅是你看书或者听别人讲解了,真正认识一件事,是要你通过实践体悟到这件事情的真正道理、真正的意思后,才算你真正认识清楚了。

比如对于一个控制体重减肥的人,口里说着减肥,回家后还吃着各种零食,这就说明他对减肥还没有认识清楚。

一个人的认知会通过他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要做好生活工作中的事情,首先要从认知上理清楚,才能在行为上做好,而不是每次出问题的时候,给自己找各种理由。

自己看中的世界是自己内心认知在现实中的折射,内心美丽世界就美丽。认识是行动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认知,又怎么知行合一呢?

知难行易

明白了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后,我们就会意识到: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认知的层次,因为自己的认知上提升后,行为上的阻力才会小,行动上也更有可能做到位。

知行合一,可以做到

杰出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也指出:“知才是最重要的,有真知才有真行,知行才能合一。”知是最难的,知的本质是学习和掌握圣贤所揭示的人生重大秘密和重大真理。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才有可能行为上做到真知。

对于生活中的我们而言,知行合一的问题是知易行难。许多道理似乎明白,其实并没有真正领会其本质。没有知的融会贯通,就没有行的坚定不移,知行就不能合一,就会遇到各种阻碍。

比如,不理解加班的意义的时候,你会非常排斥加班,只有当你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后,你才会发自内心想把工作做好。

知是根,行是叶

阳明先生曾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这表现出了,一个人三种学习时的状态,和他学习的目的。

“生知安行”这种人天生就聪明,学习知识一点就通,举一反三,也更容易成功。

“学知利行”这种人靠后天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最终能悟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方式。

“困知勉行”这种人做事情不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而是迫于生计或者其他的一些事情,硬着头皮去勉强做事情,但最终也能获得成功。

我们应该从“困知勉行”到“学知利行”再到“生知安行”。建立自己学习的心性,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我们面对一个新领域的时候,学习的过程也基本上是先有知,后才能做好,有好的行为。

学习知识做事情的过程,往往要经历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不断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升级,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有后面的左右逢源。

知行合一,可以做到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其奥妙就是提升了心灵品质,实证了圣人之道,揭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真理,初步拥有了无上的仁爱、无量的智慧、无限的胸怀和无穷的能量等圣人之德,一年后首倡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以下两点指导意义。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阳明先生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停留于知道,而不实践,不通过实践,你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内化了知识。这也正是指出很多人说:“为啥我什么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所在。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进一步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

学习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