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缺失的當下,你應該掌握重獲幸福感的這1點祕訣

小暖男嗯哼發表過一則暖心宣言,他說:“媽媽,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媽媽霍思燕表示,兒子的宣言,自己要記一輩子。

看到孩子的這份宣言,除了會心一笑,是不是也覺得分外熟悉?

你是不是也曾寫下這樣的規劃:25歲戀愛,30歲結婚,40歲實現財富自由,60歲退休。

事實卻是:30歲,你為工作忙碌,孤單一人;35歲,你在職場拼殺,情感家庭岌岌可危;40歲,財富沒有自由,身體已經垮掉……

我們規劃了人生,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幸福感缺失的當下,你應該掌握重獲幸福感的這1點秘訣

有人說:生活是不能被計劃的!畢竟,意外隨時會發生,突發狀況總會降臨。

可沒有目標,沒有計劃的人生會是怎樣的?

隨波逐流,渾渾噩噩,走到哪算哪。我們就像漂泊在海上的船隻,在荒野中迷路的旅客,風來了躲一躲,浪來了避一避,野獸來了落荒而逃,因為茫然更加迷失落魄。

沒有目標就失去了航向,人生也就沒有意義。

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裡的牆》中說:有目標的人穿越困難航行,無目標的人躲避困難漂泊。IMPOSSIBLE與I'M POSSIBLE只差一點,那一點就是你生命的目標。

誠然,生活充滿變數,我們無法把計劃細化到每一分鐘,但我們依然需要目標的指引。追隨目標,預計未來,活在當下。

人生是可以規劃的,追隨目標但不執著於單一目標。生活從來就不是單線程的,人生需要穩固的三腳架才能保持平衡。

幸福感缺失的當下,你應該掌握重獲幸福感的這1點秘訣

反觀我們現在的生活,高強度,快節奏,立了一個個flag,忙於工作,拼命掙錢。把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深感疲憊卻不敢休息;努力保持心流狀態,想要全身心工作,深度工作,卻總覺精力不濟。

我們就像一根拉緊的彈簧,長久處於緊張狀態,忘記要彈回去,不敢享受鬆弛的快樂。

復旦大學青年教師于娟,一個兩歲孩子的媽媽,32歲罹患乳腺癌去世。她在生病期間反思:熬夜就等於慢性自殺。她的遺著《此生未完成》,發人深省。

襄陽日報首席記者嚴俊傑體檢期間查出高血壓,自己卻沒有一點感覺,被住院13天,才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健康的可貴。

他反思道:我不再那麼拼命去工作掙錢。擁抱生活,善待身體,才有一切可能。向死而生,不是活過來就好。而是知道了死的可怕,才要學會如何更好的活著……

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各種各樣的人》一書中,記載了自己蓋房子的一段經歷。

他打算蓋一座古典風格的房屋,但整個房子的工期足足持續了2年。因為,工人開工後並沒有立即趕工,時不時罷工、聊天,還會在中午一起喝個啤酒。

但恰佩克沒有反感這種拖延,反而認為這是歐洲精神的偉大之處。他認為,正是在這兩年時間裡監工工程,與工匠交流,才與自己的新家有了更多聯繫。

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把這總結為:浪費時間不算什麼,但請不要浪費人生。

有時候,虛度不是備懶鬆散,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畢竟,有閒暇才叫生活。

幸福感缺失的當下,你應該掌握重獲幸福感的這1點秘訣

曾經有個舍友特別喜歡計劃,如果你有什麼事找到他,他總會對你說:有什麼事一定要提前告訴我,我好做安排。似乎,突然興起的事總會打擾到他,讓他感覺不自在。

有一次一起出去吃飯,點了醬骨肉,大口啃肉之餘,大家紛紛稱讚,這家店的醬骨肉格外好吃。

那位舍友又開始計劃:其實,我們可以每週來一次,只點醬骨肉加米飯。每份醬骨肉XX元,米飯X元一份,吃不飽再來一份,划算。

肉雖好吃,讓我每週都到同一家店吃同一份肉,還真是提不起興致。與其計劃好每週吃什麼,我更願意追隨胃口,今天想吃清粥小菜,明天想要加個雞腿,後天蘿蔔鹹菜、燒豆腐,吃的很香。

如果每天吃什麼都被計劃好,人生真的是太無趣了,有目標又隨性的生活才是完滿的。

我們追隨這目標,心中篤定而泰然。生活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想吃啥就吃點啥,滿足胃口,舒展身心;可以在工作之餘,來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到你嚮往的地方,安頓疲憊的靈魂;可以有時間留給自己,或是放空,或是做運動,跟自己對話,探尋內心。

幸福感缺失的當下,你應該掌握重獲幸福感的這1點秘訣

最近在讀《血疫:埃博拉的故事》,除了對埃博拉感到驚悚戰慄外,非常羨慕美國陸軍南希博士的生活狀態。

南希有自己的職業理想,為了理想,她願意與最危險的病毒——埃博拉——打交道;有穩定的感情,老公很愛她;有兩個可愛的孩子;有一棟房子,房子裡熱帶植物和蕨類,還養了幾隻寵物:會唱歌吹口哨的鸚鵡“赫爾基”,偶爾跑出籠子給人驚嚇的蟒蛇“參孫”,一條愛爾蘭塞特犬和一條萬能梗犬。

並不喜歡料理家務的南希也承擔著做家務的責任。早上七點鐘,負責叫醒孩子,等保姆來到做早飯給孩子吃,送大孩子去上學,她則回到書房看會書,然後去上班。

幸福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大概就像南希這樣,有事做,有人愛,能愛人。

人生有目標,工作有計劃,生活有愛有驚喜,我們既能擁抱生活,擁有確定感和安全感,又能有所期待,因為意外和驚喜,品嚐不一樣的人生滋味。

幸福感缺失的當下,你應該掌握重獲幸福感的這1點秘訣

當“30歲結婚,40實現財富自由,60歲退休”的人生規劃不能帶給你自由滿足和幸福時,可以嘗試過南希一樣的“微型人生”。

什麼是微型人生?

樊登老師在解答一現場提問時說:我們應該過微型人生,而不是階段性人生,把對人生平衡的追求放在一天之中,在這一天裡,我要有家庭,要有身體,要有朋友關係,也要休息,也要充電,也要為事業努力。這樣過好人生的每一天,就不會跑偏得太厲害。

所以,像南希一樣,養花,養娃,養自己,事業、家庭兩不誤,而不是階段性專注於某一方面,而遺失了生活中其他的美好。

或許,這條路也不容易,不過值得嘗試。

所以,記得生活隨意點,給忙碌的生命一個傾瀉的出口,伸個懶腰,放空自己,你才是那個熱愛生活的人兒,才能找回生活失落的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