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路,謀求發展 蒙城縣漆園街道花園村,照亮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基本情況】漆園街道花園村座落在蒙城縣老城區城西,渦河北岸,西接十里井,北接前王,貫穿蒙小路、蒙壇路,距離縣城1公里。現有人口5155人,總耕地6700畝,土地流轉2200畝,16個村民小組,衛生室一座,85名黨員。花園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0戶,低保戶55戶,五保戶13戶,群眾主要收入為土地流轉、外出務工、種植、養殖等。漆園辦事處花園村按照支部主導、黨群共建的思路,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2019年花園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03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83萬元。

黨建引領選對路

花園村位於蒙城縣西北城郊,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部,交通十分便利,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農村社會變遷,村裡年輕勞動力大量輸出,制約村集體經濟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須有產業支撐,村兩委幹部、中心支部成員、村民代表通過反覆論證,將基層黨建與產業發展、美麗鄉村、社會治理、新民風建設深度融合,找準抓黨建促脫貧的契合點,確立黨建促脫貧模式,創新建立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組建經營性生產隊和公益性服務隊,吸納村民參與集體產業和村域治理,帶領黨員群眾共建美麗幸福家園,形成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興辦產業促增收

2016年花園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蒙城華盛綠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蒙城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和建設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將光伏電站和農業生產經營融為一體,實現棚頂建設太陽能發電站、棚底種植農作物的立體開發模式,提升土地綜合利用價值,促進清潔能源與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村光伏電站覆蓋全村貧困戶,全年發電量約42萬度,實現收入36萬餘元,每戶貧困戶每年分紅3000元,其餘收入用於村公益事業。村合作社建築工程隊除承攬本村和街道區域內的道路、綠化等20萬元以內的小型工程,以及承攬大型工程的勞務,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10-20萬元,並帶動80餘人在家門口就業。

群眾參與做主人

為加強人民群眾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監督,進一步落實村民自治,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本著公開透明的原則,設立了由鄉賢能人、村民代表、貧困戶組成的四支公益性服務隊:一是組織貧困戶、低保戶成立建保潔服務隊,負責鎮區及村內的日常保潔、垃圾清運、環衛設施管護;二是組織鄉賢能人等成立文化服務隊,文化服務隊在管理村文化室、圖書室等村集體活動場所的同時,負責自編自導自演村級春晚等文化活動,並承擔街道“扶智”文藝小分隊巡迴演出,豐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三是組織離職老幹部、退休老黨員等鄉賢成立鄉風評議隊,參與全村道德評議,評定“好公婆”“好媳婦”“最美庭院”“一強四好”示範戶、“愛心超市”積分,調處家庭鄰里矛盾糾紛,規範紅白喜事過事標準;四是組織農業、木業、果業、畜牧業等專業技術人才組成農技服務隊,負責按時令開展蘋果、幹雜果和其他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共建共享聚合力

村集體經濟積累從無到有,實現收益50餘萬元。村支部利用建築工程隊進行環境治理,動員群眾投工投勞、就地取材,傳承農耕文化,打造村內小景觀25處、扎籬笆牆1500米、種花草5000餘平方米、美化牆面3000餘平方米。村民在集體經濟中通過入股分“紅金”、務工掙“薪金”等形式,讓村民早日脫貧奔小康。同時,通過參與村內各類公益活動,崇德向善、勤勞致富的文明鄉風蔚然成風,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黨員幹部幹勁更足、人民群眾腰包更鼓,各項工作開展更順暢。

【發展願景】把握城鄉發展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機遇,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花園村兩委認真召開會議,研究決定以光伏大棚特色農業為平臺,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載體新模式,發展集採摘、觀光、旅遊等項目於一體化的特色產業鏈,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案例點評】光伏產業既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帶動了貧困人口的增收脫貧。村級光伏電站的資產歸各村集體所有,由光伏開發公司統一管理,收益除償還貸款和利息外,按照分配方案分配給貧困戶,剩餘收益按照各村級電站所發電量分配給村集體,用於村公共設施建設和村公益事業,最終達到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