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谋求发展 蒙城县漆园街道花园村,照亮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基本情况】漆园街道花园村座落在蒙城县老城区城西,涡河北岸,西接十里井,北接前王,贯穿蒙小路、蒙坛路,距离县城1公里。现有人口5155人,总耕地6700亩,土地流转2200亩,16个村民小组,卫生室一座,85名党员。花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低保户55户,五保户13户,群众主要收入为土地流转、外出务工、种植、养殖等。漆园办事处花园村按照支部主导、党群共建的思路,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9年花园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83万元。

党建引领选对路

花园村位于蒙城县西北城郊,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交通十分便利,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社会变迁,村里年轻劳动力大量输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须有产业支撑,村两委干部、中心支部成员、村民代表通过反复论证,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社会治理、新民风建设深度融合,找准抓党建促脱贫的契合点,确立党建促脱贫模式,创新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组建经营性生产队和公益性服务队,吸纳村民参与集体产业和村域治理,带领党员群众共建美丽幸福家园,形成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兴办产业促增收

2016年花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蒙城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蒙城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将光伏电站和农业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实现棚顶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棚底种植农作物的立体开发模式,提升土地综合利用价值,促进清洁能源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村光伏电站覆盖全村贫困户,全年发电量约42万度,实现收入36万余元,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3000元,其余收入用于村公益事业。村合作社建筑工程队除承揽本村和街道区域内的道路、绿化等20万元以内的小型工程,以及承揽大型工程的劳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0-20万元,并带动8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群众参与做主人

为加强人民群众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监督,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设立了由乡贤能人、村民代表、贫困户组成的四支公益性服务队:一是组织贫困户、低保户成立建保洁服务队,负责镇区及村内的日常保洁、垃圾清运、环卫设施管护;二是组织乡贤能人等成立文化服务队,文化服务队在管理村文化室、图书室等村集体活动场所的同时,负责自编自导自演村级春晚等文化活动,并承担街道“扶智”文艺小分队巡回演出,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三是组织离职老干部、退休老党员等乡贤成立乡风评议队,参与全村道德评议,评定“好公婆”“好媳妇”“最美庭院”“一强四好”示范户、“爱心超市”积分,调处家庭邻里矛盾纠纷,规范红白喜事过事标准;四是组织农业、木业、果业、畜牧业等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农技服务队,负责按时令开展苹果、干杂果和其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共建共享聚合力

村集体经济积累从无到有,实现收益50余万元。村支部利用建筑工程队进行环境治理,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传承农耕文化,打造村内小景观25处、扎篱笆墙1500米、种花草5000余平方米、美化墙面3000余平方米。村民在集体经济中通过入股分“红金”、务工挣“薪金”等形式,让村民早日脱贫奔小康。同时,通过参与村内各类公益活动,崇德向善、勤劳致富的文明乡风蔚然成风,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干劲更足、人民群众腰包更鼓,各项工作开展更顺畅。

【发展愿景】把握城乡发展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机遇,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花园村两委认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以光伏大棚特色农业为平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发展集采摘、观光、旅游等项目于一体化的特色产业链,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案例点评】光伏产业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带动了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村级光伏电站的资产归各村集体所有,由光伏开发公司统一管理,收益除偿还贷款和利息外,按照分配方案分配给贫困户,剩余收益按照各村级电站所发电量分配给村集体,用于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村公益事业,最终达到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