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字引發的慘案——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是亂臣賊子之後?


2005年,考古人員在晉南曲沃一個名叫羊舌村的地方發現了一座非常詭異的大墓。

哪裡詭異呢?

其一、這座大墓南部的墓道周邊,分佈著200多個祭祀坑,密密麻麻、錯綜複雜,此幅景象即使在見多識廣的考古人員看來也是非常罕見,坑內除了葬有豬、羊、牛、馬等犧牲外,還有一些殉人的屍骸。

一個名字引發的慘案——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是亂臣賊子之後?

羊舌村M1、M2號大墓

其二、此墓早在先秦時期已被盜擾,並且採取的還是大規模挖掘的形式,盜擾者的行事頗為囂張

其三、象徵墓主身份與地位的青銅器一件未留,但代表墓主財富的瑪瑙珠寶、金器玉器卻絲毫未動,基本保存完好。

其四、墓主人的頭顱被利刃砍下後隨意丟棄在棺外,其身體也被攔腰斬斷

由此可見,此次大規模的盜擾行動不為求財,而是復仇,或者是一種政治報復

該墓主人到底是誰?他生前招惹了何等仇家,以致於死後還遭到如此橫禍?那些密密麻麻的祭祀坑又是何人所為?所求何事?

很遺憾,由於盜擾嚴重,考古人員未能找到任何可以證明該墓主人身份的銘文,只能從墓葬形制、墓葬年代來推斷一二。

一個名字引發的慘案——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是亂臣賊子之後?

墓中出土的金器

可以確定的是,這位慘遭橫禍的墓主是一位生活在春秋早期高等級貴族,他的墓葬與西周時期的北趙晉侯墓葬群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形制規格也大體相同,因此有人推測,該墓葬很可能是北趙晉侯墓的延續,這位墓主也許就是那位傳說中的晉文侯


晉文公很多人都知道,春秋五霸之一,其大名如雷貫耳、家喻戶曉,但對於只有一字之差的晉文侯,知曉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不過,晉文侯在後世的名聲雖無晉文公響亮,他的功績卻一點不比晉文公差——誅殺周攜王、輔佐平王東遷洛邑、穩定東周局勢,這三件隨便哪件拿出去都可以名揚千古,更何況晉文侯三件都做了呢?

一個名字引發的慘案——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是亂臣賊子之後?

西周內亂

可以說,若沒有晉文侯,周朝是否還能成功續命500年就很難說了。

常言道:一部春秋,半個晉國

春秋時代因晉文侯而起,也因韓、魏、趙的“三家分晉”而結束,晉國的興盛衰亡,貫穿於整個春秋,對天下局勢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人們都說,“三家分晉”是禮崩樂壞的標誌,司馬光甚至還以此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故事,可事實上,潘多拉的魔盒早在晉文侯時代就已經打開了


故事的起因是一次發生在晉國的取名事件:

穆侯四年,取齊女姜氏為夫人。七年,伐條。生太子仇。十年,伐千畝,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師。晉人師服曰:“異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讎也。少子曰成師,成師大號,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適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史記·晉世家》)

一個名字引發的慘案——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是亂臣賊子之後?

晉穆候畫像

晉穆侯娶了齊國的貴女姜氏為妻,公元前805年,太子誕生,取名為仇,這就是後來的晉文侯。

又過了三年,幼子誕生,取名為成師

這下問題來了,堂堂太子,未來的一國之君,卻取名為仇,此字有何不妥呢?

仇者讎也,據《說文解字》,讎有“呼應、匹配”之意,引申後又有幫手、助手之意,《詩經》裡也有: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意思是說勇猛的武夫,是公侯的好幫手。

武夫?幫手?這顯然不太符合未來國君的身份。

再來看看作為幼弟的成師,他的名字寓意又如何?《周易》有云:

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成師,有“正眾”之意,可以王矣!怪不得司馬遷會評價說,成師是“大號”!

一國太子取名為助手,而弟弟的名字卻是可以成王的“大號”,嫡庶顛倒,主次不分,這在講究禮制宗法的西周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大忌,

一個不小心,就會引發兄弟蕭薔的慘劇

就連晉國的百姓都在唱衰:“今適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

果不其然,晉人一語成讖,穆侯死後,晉國的第一場動亂就開啟了


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是為文侯。

率先作亂的不是成師,而是晉穆侯的弟弟殤叔,殤叔在穆侯去世後自立為君,太子仇被迫出逃,三年後,太子仇集合多方勢力攻打回國,殺死殤叔,成功即位為文侯。

文侯的豐功偉業我就不多說了,總之,在其35年的執政生涯中,晉國國力蒸蒸日上,前景一片大好。

然而,殤叔的叛亂,晉穆侯的嫡庶不分,終究還是在這花團錦簇之中埋下了深深的隱患,人的野心與慾望一旦被挑起,就終將有爆發的一天。

公元前746年,文侯去世,其子昭侯即位。

不知哪根筋搭錯了,昭侯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晉國的膏腴之地——曲沃,分封給了叔叔成師,這就是後來的桓叔。

一個名字引發的慘案——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是亂臣賊子之後?

晉國曲沃所在地

曲沃城市比晉國國都還要大,可見其繁榮,桓叔此人也頗有手段,把曲沃治理得很好,很快就收攏了民心。

有點見識的晉國人都說:“嘖嘖,晉國的大亂必定來源於曲沃了!”

可見桓叔的狼子野心,已經路人皆知了。

果然,七年後,晉國大臣潘夫殺死了昭候準備迎接桓叔回晉都登基,幸而晉國的忠臣良將還有不少,他們發兵打敗了桓叔,桓叔不得不退回曲沃,蟄伏起來。

接著,昭侯的兒子在晉人的擁立下即位,此為孝侯。

公元前725年,桓叔的兒子莊伯繼承父親的遺志,起兵殺死孝侯,晉國人在其他姬姓諸侯的幫助下,打敗了莊伯,莊伯逃回曲沃,晉人立孝侯的弟弟為鄂侯。

自此,嫡庶兩系的王位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

一個名字引發的慘案——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是亂臣賊子之後?

在多次你來我往的攻伐鬥爭中,嫡系一脈勢力大減,庶系不斷壯大。

不久後,鄂侯去世,莊伯再次發兵攻打晉都,在周桓王的支持下,晉人再次打敗了莊伯,立鄂侯的兒子光即位,是為哀侯。

公元前710年,曲沃一系猶如打不死的小強,在莊伯的兒子——武公的帶領下,再次捲土而來。

在此過程中,武公成功殺死了哀侯,還好,三觀仍然很正的晉人堅持反對如此亂臣賊子成為他們的國君,改立哀侯的兒子小子為新一代晉候。

三年後,小子侯被武公誘殺,周桓王派虢國興兵討伐,武公被迫逃回曲沃。

晉人於是又立小子侯的叔叔緡為晉侯。

前678年,賊心未死的武公再次發兵,成功

佔領了晉都,此時的周天子也變成了周釐王,釐王的立場可沒有桓王那麼堅定了,在武公的糖衣炮彈下,釐王承認了武公的政權合法性,於是,成師的後裔終於成功代替文侯一系,成為晉國新一代統治者。

一個名字引發的慘案——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是亂臣賊子之後?

文侯與成師兩系

至此,這場歷時近百年之久的嫡庶之爭,宣告結束。

當然,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不可能再關上,嫡庶之爭在晉武公的孫子輩身上再次上演,驪姬、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晉文公)紛紛粉墨登場,經過的新一場奪位大戲再次開啟……


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座詭異大墓,之所以被懷疑是晉文侯的墓葬,其緣由也是來源於此。

考古學家推測,晉國的百年動亂開啟後,晉人多次在文侯墓前祭祀,就是為了祈求祖宗保佑,打敗成師一脈。成師雖然篡位失敗了,他們子孫卻非常頑強,前仆後繼地不斷攻擊文候一脈,最終,在晉武公這一代得償所願。

為了發洩多年的積怨,也可能為了防止文侯一脈死灰復燃,晉武公指使下屬掘了文侯的墓,不但拿走了所有象徵身份的青銅禮樂器,還毀了他的屍身,因此,才有了2600年後的這座春秋謎塚。

如果當年晉穆侯沒有亂起名字,嫡庶不分,也許就不會助長了桓叔的野心;

如果晉昭侯沒有把桓叔分封到曲沃,養虎為患,也許桓叔一脈就沒有崛起的機會。

晉國可謂是一步錯,步步錯,最終釀成大禍!

假如考古學家的猜測是真的,這座羊舌大墓的主人真的是晉文侯,那他可真的是被親爹和親兒子聯手坑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