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在艱辛曲折的征途上,尋路不止……

海南,在艱辛曲折的征途上,尋路不止……

一道淺淺的海灣造就了海南獨特的島嶼經濟特點,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同樣一輛海馬汽車在海南與河南的生產成本相差三四千元,傳統工業化的路子被堵住了,全國統一的市場決定了通過貿易保護、發展進口替代產業的路子也不現實。放眼全國,海南要走一條什麼發展路子呢?是農業先行,還是工業驅動?是以發展旅遊業為龍頭,還是以擴大貿易為先導?帶有“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精神烙印的特區人民,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在艱辛曲折的征途上,尋路不止……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1988年8月1日,省政府出臺《關於貫徹國務院(1988)26號文件加快海南經濟特區開發建設的若干規定》,允許貿易自由,當時在全國獨一無二。依靠對外貿易的政策優勢,和將洋浦開發區建設成“自由港”的宏大願景,在前後一年時間內吸引了數以千計的國內外客商蜂擁而至,瓊島大地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投資熱。但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收緊以及轟動中外的“洋浦風波”,外貿發展迅速冷卻,產業道路的第一次大突破以失敗而告終。

隨後,海南相繼於1991年提出“以海興瓊,建設海洋大省”;1992年提出“旅遊發展規劃大綱”以冀望帶動旅遊產業;1994年提出重點發展“兩個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產業、基礎工業)和“兩個優勢產業”(熱帶農業、旅遊業);1996年正式確定“一省兩地”發展戰略,把海南建設成為新興工業省、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和熱帶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1999年決定建設生態省,成為我國第一個生態示範省;2005年提出推動“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發展戰略;2009年國際旅遊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創建首個全域旅遊示範省……為解決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發展不快的“老問題”,早日實現特區跨越式發展、書寫開放高地“新篇章”,海南人民在探索的道路上殫精竭慮、孜孜不倦。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30年來,海南從沉寂走向喧囂,又一度從喧囂走向沉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主導產業“搖擺不定”,貿易先行、旅遊立省、工業強省之間頻繁切換;市場主體“輪流坐莊”,“一哄而上,一拍而散”,政策延續性不強。回首一路走來的足跡,我們有為彌補房地產泡沫破滅造成的深遠影響而耽擱了近10年高速發展時期的抱憾不已,有為提供造紙原料、大面積以小葉桉取代原始森林、降低了森林覆蓋率、破壞了生態環境的追悔莫及,也有為一次次錯失洋浦發展千載難逢歷史機遇的痛心疾首……以至於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全國各地已經迎來高新技術革命和信息化浪潮,海南卻還在苦苦撫平房地產泡沫破滅之痛,再一次錯失發展信息產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先機。

正是因為走過的路曲折而艱辛,我們才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不能既夢想利用良好生態環境發展旅遊業,又幻想通過發展工業創造高額利潤;不能既想依靠熱帶高效特色農業的“金字招牌”,又無法抵制為“土地財政”發展房地產業賺“快錢”的誘惑。海南30年的發展,為全國改革開放積累經驗的同時,也從側面佐證了選擇綠色發展道路、並堅定不移走下去的至關重要性。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也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狗熊掰棒子,只有立足自身實際,摸索出真正符合省情的發展道路,並且一以貫之地執行,才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而今邁步從頭越

歷史總是驚人得相似,國與國之間也有著奇妙的偶合。打開世界地圖,墨西哥灣與美國的地理位置和南海與中國的地理位置有著驚人得相似,海南之於中國的區位恰似佛羅里達與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之於美國。二戰後,美國人口開始從東北部五大湖區的一些資源型、傳統重工業城市的“灰色地帶”向南部西部的“陽光地帶”轉移,這既有美國後工業化階段,工業積累基本完成,社會對於傳統工業的需求趨於飽和的原因,也有人們對北方環境汙染的抗拒、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於是才有了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航天城,有了加利福尼亞的硅谷、斯坦福,有了佛羅里達的“硅灘”……

這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本錢,必須堅決秉持“保護不是簡單原始的不開發、而是對生態環境更積極更能動的有效作為,發展不是不計環境成本的亂開發、而是對產業和項目綠色、低碳、高附加值的科學謀劃”這一理念,充分發揮“三大優勢”,按照“三年成形、五年成勢”的目標,圍繞十二大重點產業作為主攻方向,用實際行動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

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嬗變為我國生命科學研究的“硅谷”!

新成立的熱帶海洋大學成長為掀起我國海洋經濟革命的“斯坦福”!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蛻變為中國的“休斯頓”!

……

注: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海一粟”,該文發表於4月8日,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