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改革的尖兵?

如何看待改革的尖兵?

科學家波普爾把科學總結為一條試錯的過程,謀求鼎故革新的改革又何曾一帆風順?歷數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無論是商鞅變法、王莽新政、百日維新,還是梭倫改革、蘇共因改革失敗而喪失執政黨地位,成功者寥寥。回望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也絕非坦途一條,允許地方先行先試的頂層設計決定了必然要為改革失敗而付出代價。

毋庸諱言,海南改革開放走過不少彎路,受過不少挫折:整車進口風波,房地產泡沫,海發行的區域金融風險,“瓊民源”證券欺詐……歷史上不以成敗論英雄,可現實是人們眼中只有屬於成功者鮮花與掌聲,不見失敗者的辛勞與付出,人們總喜歡提煉成功的經驗,卻羞於總結失敗的教訓,朋友圈瘋狂轉載的《海南:一個自我矮化的巨人》《海南的出路到底在哪裡》等,充斥著對海南的質疑……成功固然可貴,但失敗也非一無是處。

如何看待改革的尖兵?

10萬人才下海南,剛剛靠岸的輪船 圖/南方週末

建省之初,“10萬人才下海南”,在這一中國當代史上最為壯觀的人才流動大潮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佔90%,35歲以下的佔85%,具有高級中級職稱的有近7000人,人才之集中令人歎為觀止。開放包容的海南為這些“弄潮兒”鋪就了搏擊商海的練兵場,他們滿懷豪情激揚新思維、新創舉、新點子,品嚐了失敗的苦澀,也收穫過成功的喜悅,給後來的海南和從海南走出去的市場翹楚們留下了最初的啟迪,不僅形成了獨特的闖海文化,更是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造就了以馮侖為首的“萬通六君子”、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等一大批經濟創業人才,成就了海南“經濟黃埔軍校”的輝煌。

建省30年以來,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從1987年的57.28億元增至2017年的4462.54億元,年均增長11%,高於同期全國平均增速1.6個百分點,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987年的925元增至2017年的48430元,年均增長9.5%,高於同期全國平均增速1.0個百分點,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1.7個百分點,比深圳同期年均增速高1.6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987年的2.96億元增至2017年的674.08億元,年均增長19.8%,高於同期全國平均增速5.0個百分點,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6.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從1987年的16.02億元增至2017年的4125.4億元,年均增長20.3%,高於同期全國平均增速1.7個百分點,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7.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87年的25.79億元增至2017年的1618.76億元,年均增長14.8%,與同期全國平均水平持平,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0.7個百分點……

海南不是不好,更不是隻有失敗,只是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30年前呱呱墜地的海南,既無深圳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又無上海深厚的產業基礎;既無深圳來自珠三角的鼎力支持,也無上海背後龐大的長三角經濟腹地;既無深圳來自香港的產業轉移,也無上海高素質的人才支撐。即使和臺灣比較,同樣是島嶼經濟結構,海南也是先天不足,既無國民黨從大陸帶去的大量資金和人才,也沒有美國金元的大力支持……恰似蹣跚學步的嬰兒怎麼能夠追趕上老大哥強健的步伐?也許是外界給予海南太高的期待。改革永遠不是康莊大道,不是坦途,我們沒有理由驕傲,但也不應妄自菲薄:無論是成功的經驗,抑或是失敗的教訓,都是海南為全國改革開放做出的有益探索、積累的寶貴財富。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沒有失敗的成功者,只有成功的失敗者。朱鎔基總理曾經說過,改革是地雷陣,是萬丈深淵,我們海南就要做排雷兵,即使不能趟出一條康莊大道,卻可以避免一條通往萬丈深淵的不歸路,即便僅能引爆一顆雷、消除一處對改革的錯誤認識,卻也是我們對全國改革開放一盤棋做出的貢獻。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一方面阻力增大、風險增多,另一方面不確定性更強,要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更需要敢於試錯的勇氣,更需要海南這種“犧牲小我、成就大局”的奉獻精神,“屢敗屢戰、愈挫愈勇”的無畏氣質,“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責任擔當。

注: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海一粟”,該文發表於4月8日,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