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壓迫導致頻繁反抗?為何我國古代農民造反起義次數層出不窮?

容易?這真是陳勝聽了會沉默,李自成聽了會流淚的命題!

頻繁壓迫導致頻繁反抗?為何我國古代農民造反起義次數層出不窮?

作為古代十惡不赦的“罪行”之首,謀反歷來是九死一生或者十死無生的高危工作,稍不留神就會萬劫不復,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發生,哪有容易二字可言?陳勝吳廣為了鼓動戍卒造反,又是裝神弄鬼又是假借名人頭銜(項燕);而李自成從1629年揭竿而起到1644年殺進北京,中間無數次被明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上司高迎祥都被明朝幹掉,這些豈能用容易二字來一筆帶過?

古往今來,起義造反者,成功者百有一二,尤其是農民起義。

不過結果和過程從來都是兩碼事,相對於鳳毛麟角的成功,點燃起義造反的大火卻並沒有那麼難!比如以富庶繁榮著稱的兩宋農民起義竟高達433次(其中230次發生在北宋,203次發生在南宋)。

那麼,以溫順著稱的底層民眾,為何會閒來無事“以造反為樂”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頻繁壓迫導致頻繁反抗?為何我國古代農民造反起義次數層出不窮?

1、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

自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我國皇權專制制度也隨即確立,這是我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基礎,適應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一直延續到1912年清朝滅亡。

在大一統的框架下,分化為兩個主要對立的階級,即地主和農民,士紳前期脫胎於地主,科舉制度誕生後也部分來源於農民階級。

皇權專制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家天下,即一個家族掌握了天下幾乎所有的資源。為了有效控制全國的資源,皇帝需要讓渡部分權力給地主階級,和地主階級組成龐大的聯盟,共同凌駕於農民階級的頭頂。

這裡的地主,指的是擁有權力和財富的世家大族。但他們畢竟是少數,對於帝國底層的鄉村地區,統治階層無法觸及。這時就需要另一個階層來完成,這就是士紳階層。

頻繁壓迫導致頻繁反抗?為何我國古代農民造反起義次數層出不窮?

士紳階層是鄉村地區擁有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的階層,統治階層給予他們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換取他們忠心耿耿地在鄉村地區代替統治階層進行社會治理,包括教化、收稅、上傳下達等。

但是,士紳階層數量如此龐大,統治階層根本就不能將他們全部納入編制,發放工資。也就是說,士紳雖然有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但是並沒有旱澇保收的穩定收益。

難道就要士紳餓死嗎?當然不是,士紳的收入來源,是剝削農民階級!比如收稅,統治階層要收1000萬兩白銀,到士紳這裡可能會收到1500萬兩,剩下的部分,就是士紳的“合法”收入。

從秦朝到清朝,基本就是這樣的模式。隋朝科舉制建立後,底層士紳有了比察舉制和孝廉制更公平的上升通道,於是底層士紳開始躍躍欲試,成功者和皇帝組成新的統治階層,享受穩定工資,並對傳統的士族形成衝擊。

頻繁壓迫導致頻繁反抗?為何我國古代農民造反起義次數層出不窮?

而沒有通過科舉制的士紳,依然騎在農民頭上作威作福。因為家天下的弊端,統治階層人數太少,不得不信任底層士紳管理廣大民眾。要知道,縣衙的幾個捕快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這就讓底層士紳擁有了土皇帝一般的威望。

因為除了隋朝前的察舉孝廉和隋朝之後的科舉,統治階層並沒有對底層士紳更加有效的制約方式,這使得底層士紳更加自由,自治性更強。他們對農民的態度,決定了民眾對朝廷的態度。

當底層士紳做得太過分時,農民會心生不滿,群起鬧事。當統治者對底層士紳的做法表達不滿時,底層士紳也會破罐子破摔,甚至和農民合夥造反,比如泗水亭長劉邦造反。

所以,封建制度家天下的弊端,是造反頻繁的根源所在。

頻繁壓迫導致頻繁反抗?為何我國古代農民造反起義次數層出不窮?

2、農民階級的先天缺陷

我們說都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封建制度有缺陷,底層民眾就沒有問題了嗎?當然不是,事實上,作為造反的中堅力量,農民階級的內在特點也是造反頻繁的關鍵因素。比如:

小農經濟太過脆弱。自進入封建時代以來,小農經濟形式就確立起來。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力單位,組成封建王朝生產力的一個個細胞。

因為不依賴對外交流獲得發展,所以小農經濟空前穩定。但是小農經濟在空前穩定的同時,也空前的脆弱。比如封建王朝對外戰爭,封建王朝營造大型工程,都會導致小農經濟家庭暫時或永久失去青壯年勞動力,直接導致小農家庭的破產。

頻繁壓迫導致頻繁反抗?為何我國古代農民造反起義次數層出不窮?

而一旦小農家庭破產,小農經濟就難以為繼。但是前面說過,士紳壓在頭頂,該交的糧食和賦稅一分錢不能少,廣大農民很容易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於是農民只能選擇揭竿而起。

農民群體認知缺陷農民階級由於始終掙扎在貧困線上,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資教育,這使得農民階級文盲率居高不下。

我們都知道:“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知識,也就意味著沒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所以農民只能被限制在小農經濟的框架內,考慮問題也只能直來直去。

加上封建時期的愚民政策,底層士紳實際上掌握了知識的壟斷權,這意味著即使統治階層出臺了有利於底層民眾的政策,也會因為底層士紳的壟斷而被曲解。

頻繁壓迫導致頻繁反抗?為何我國古代農民造反起義次數層出不窮?

當然,出臺有利民眾的政策在古代基本就是鳳毛麟角。

所以,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時,由於認知的缺陷,農民找不到更好的申訴途徑,於是他們只能用民眾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和壓迫者同歸於盡,這是造反和起義的開始。

其實造反在古代從來就不是農民階級的獨角戲,除了農民起義,軍閥反叛,高層內訌都是造反的具體形式。相比於農民的被迫鋌而走險,軍閥反叛和高層內訌有更多的主動性,所以也就更加容易發生。

關於軍閥反叛和高層內訌的原因,由於篇幅原因,靜夜史在稍後的文章中會有詳細分析,敬請期待。

頻繁壓迫導致頻繁反抗?為何我國古代農民造反起義次數層出不窮?

參考文獻:

1、[美]魏斐德·《中華帝國的衰落》;

2、[美]費孝通·《中國士紳》。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