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陸贄,一生為國為民,勇於糾正社會弊端,挽救艱危時局

陸贄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陸贄出生時家道已經衰落,他的父親英年病逝。陸贄在母親的悉心教育下長大成才,步入仕途。他為官期間,無論身居何職,他都清正廉潔、一心為民,是唐朝著名的賢相。公元783年,發生了涇原兵變,叛軍攻入長安,唐德宗逃往奉天,陸費任考功郎中。陸贄在德宗左右,總覽機務,參與國家重大政事的處理,調動軍隊,上傳下達,得到朝廷的倚重,號稱“內相”。當時唐朝處於危難時期,各種政事千頭萬緒,大量詔書均由陸贄起草。他雖疾筆如飛,倚馬可待,但敘事周詳,說理透徹,關乎民情國事,提高了詔書的說服力,使其易於理解和執行。

唐朝名相陸贄,一生為國為民,勇於糾正社會弊端,挽救艱危時局

陸贄還具體地分析了當前形勢的來龍去脈,使唐德宗認識到目前自己眾叛親離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自身錯誤的政策與舉措失當。德宗痛改前非,及時改變策略,很快這場政治危機得到了平息。唐德宗結束流亡生活回到長安後,派中使到江東接陸貴的母親到長安居住。不久陸母去世,陸贄回到洛陽,寓居嵩山。陸贄是皇帝信任的重臣,不少地方官趁陸母喪葬的時機送來很多禮品和財物,然陸一概予以回絕。當時陸贄生活相當貧困,為了節省開支,一直蝸居在洛陽嵩山豐樂寺內。陸贄竭忠盡心,當了皇帝身邊受信任的官以後,感念皇帝重視瞭解自己,想有所作為效力報答,所以政事上所有的缺點以及大小事情一定向皇帝公開陳述,不自隱瞞。

唐朝名相陸贄,一生為國為民,勇於糾正社會弊端,挽救艱危時局

陸贄在做宰相期間,可謂位高權重,但他從未為自己的家人謀取任何福利。他的親人從未沾過他的光。他的兒子簡禮在父親為官期間一直默默無聞,直到陸贅去世後,才憑藉自己的能力,通過科舉考試中了進士。陸贄深知民間疾苦,他出生後的第二年便發生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社會動盪,百姓衣食沒有著落。為官後,他多次為民請命,認為國家的長治久安離不開百姓的安居樂業,認為“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為了讓朝廷取得民心,陸贄請求販救災民。公元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荊、襄、陳、許等四十餘州發生水災,死者達到兩萬多人,百姓流離失所。陸贊聽聞後,極力勸德宗給予撫卹。德宗顯然是不肯販恤。

唐朝名相陸贄,一生為國為民,勇於糾正社會弊端,挽救艱危時局

陸贄遂上奏詳細列舉了各地遭受水災的情況,懇請德宗速頒旨令販災。陸贄愛民、憐民之心於此可見一斑。唐中期以後均田制遭到破壞,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出現了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狀況。這樣租庸調製就難以實施。由於長期用兵,戰事頻繁,興師動眾,人民的徭役負擔繁重。同時軍費開支龐大,人民遭受的賦稅剝削越來越殘酷,許多人背井離鄉,生活無依靠,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為安穩民心,維護國家的安定,陸贄提出國家必須要用度有節,躬行儉約,罷各項雜稅以消除民怨。他要求“均節賦稅”來減輕人民的負擔,並提出了“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唐朝名相陸贄,一生為國為民,勇於糾正社會弊端,挽救艱危時局

陸贄認為,凡事在人為,不在天命,他不相信在人為之外還有什麼天命。陸贄進而指出,只要人把國家處理好,天降大亂的事是不會有的;如果人把國家搞亂了,天降大治也是不會有的。他希望德宗不要聽天由命,要努力有所作為,天下是可以轉危為安的。帝王治理天下必須得民心,不知民間疾苦,不按民心辦事,是得不到民心的。陸費多次上疏德宗,勸誠他節制個人慾望,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如果皇帝肆意亂為,百姓勢必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國家就不會穩定。陸勢在擔任宰相期間,一心為國為民,為百姓請命吶喊,深得民心和朝廷的倚重。但後來,隨著德宗對奸臣的信任,對陸贄的忠言漸漸排斥,君臣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唐朝名相陸贄,一生為國為民,勇於糾正社會弊端,挽救艱危時局

公元794年被降為太子賓客,公元795年春又被貶為忠州別駕。雖然謫居僻地,他心裡仍掛念著黎民百姓,因為當地氣候惡劣,各種疾病和疫情流行,於是他編錄了《陸氏集驗方》五十卷,供人們參考,以應對疫情和疾病。唐順宗即位後,他得知陸贄被貶外地,急忙下詔書召陸回京為朝廷效力。但詔書還未到達忠州,陸贄就逝世了,年五十二歲,追贈兵部尚書,諡號“宜”,後世稱為“陸宣公”。陸贄一生為國為民,是唐朝難得的賢臣。他勇於糾正社會弊端,挽救艱危時局。他認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希望君道順於民心。雖然因為受時局的限制,他的許多政治抱負未能得到實現,但他一心為民的作風對後來的君臣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