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枪弄棍没啥毛病,不用阻止!"棒棒"玩得好,越玩越聪明!

春光明媚的下午,我带着儿子到公园里玩。一到达目的地,儿子就很自然地挣脱了我的手,

钻到小树丛里去探险了。我知道,他又想去找一根“小棒棒”当做“武器”了。

我在一旁笑吟吟地看着: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男孩的气质在这位小朋友身上表现得越发明显,相对于花花草草,小朋友对棍棒之类的玩具更显得情有独钟,家里的晾衣杆啊、扫把、拖把啊……一切带有棍子的物品,全都被他当成了武器。

儿子挑选“小棒子”都有其独特的标准:带刺的不要,太短的不小,太弯曲的不要……每次都如同选秀一般细细地选上半天,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而仔细一看公园里在玩的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几乎人手拿一根树枝:有的拿着小棍子戳泥土,有的用小棍子弄水坑,有的拿来当作拐杖耍,有的互相追逐打闹,乐此不疲。

一部分爸爸妈妈对此表示很头疼,更多的则是充满担心。

我经常听到有父母用焦虑的声音在孩子身后提醒

:“别玩棒棒了,小心弄脏衣服!”“别跑了,小心弄到别人!”“担心啊,小心戳到眼睛!”

而我却想说,你可别小看了这一根小棍子,它对于小男孩们来说,可是如同宝贝一般的存在,地位之高哪里是你的几句话能够撼动的呢?

舞枪弄棍没啥毛病,不用阻止!

为什么男孩子更喜欢玩棒棒?

有人说,男孩子到了会舞枪弄棍的年纪,家里就要鸡犬不宁了。

比如,我闺蜜家的孩子,小学一年级,破坏能力就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才上了一学期的学,闺蜜就已经被老师单独召见无数次了。

除了日常和班里的同学们打架之外,儿子还拆过教室里的电脑,弄碎过花盆,弄破过学校里的纱窗,更匪夷所思的是,还破坏过一张椅子……

闺蜜最怕去学校,因为每次去学校几乎都是去赔罪的。

舞枪弄棍没啥毛病,不用阻止!

那么,为什么男孩们都那么喜欢动用“武力”呢?

在《养育男孩》这本书中提到,当男孩长到4岁时,睾丸激素激增,达到之前的两倍;长到5岁时,小男孩会对战斗、英雄行为、冒险以及需要花费极大精力的游戏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也就是说,男孩子比较喜欢小棍子之类在大人眼里不太友好“玩具”,就是体内睾丸激素作用的结果,因为睾丸激素与高攻击性有关,所以,无论大男孩还是小男孩,都喜欢打打杀杀的游戏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与其试图阻止孩子们玩小棒子,还不如和孩子们一起,用小棒棒玩出更多有意义的花样吧。

舞枪弄棍没啥毛病,不用阻止!

我们可以利用一根棒棒教孩子做什么?

曾经在看《他乡的童年》芬兰篇的时候,我对芬兰“没有围栏的学校”是心驰神往的。

在纪录片中,

展现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在树林中无拘无束地“学习”。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数数,学会了理解单词的意思,更学会了野外求生的能力,与大自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舞枪弄棍没啥毛病,不用阻止!

《他乡的童年》

虽然,我们没有条件把课堂完全搬进大自然,但是,眼下这根被孩子们“钟爱”的小小树枝,就可以给孩子变幻出无穷的惊喜呀。

  • 学习保护自己、进行安全教育:

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反对孩子玩小棒子,无非是觉得小棒子不安全,特别是对于眼睛等脆弱部位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假如在奔跑的过程中不小心戳到了眼睛,那后果简直就不堪设想。

那正巧,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呀:眼睛要避开尖锐物体,因为尖锐的物体有可能会伤害到我们;拿着棍子不能快速奔跑,因为我们有可能会摔倒导致受伤;尖尖头既不能朝着自己,也不可以朝着别人,需要平着拿……

舞枪弄棍没啥毛病,不用阻止!
  • 学习爱护花草树木、感受生命:

“小棒子”其实是树的一部分——树枝。每一根树枝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当树枝寿命到了的时候,细胞就会自然死亡。等到树枝干枯了以后,就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自行脱落掉下来;

也有一些树枝,在没有干枯的时候就受到了外力的破坏:比如有小朋友去折了,有人去砍伐了,那么他们就提前终止生命,那样的话小树就会有疼痛的感觉。

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不能去折树枝。

舞枪弄棍没啥毛病,不用阻止!
  • 进行触觉训练、感受质地:

树枝也可以是很好的触觉训练教材。

你会发现,不同植物的枝条,摸上去会有不同的触觉感受:有的是摸上去是光滑的;有的是摸上去是粗糙的;有的特别硬,有的可以弯曲成各种形状……

舞枪弄棍没啥毛病,不用阻止!
  • 引导孩子思考、练习观察与比较: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朋友,可以引导他们比较树枝的长和短、粗和细;用树枝来练习数数;拿着树枝闻一闻,感受不同的味道……

对于年龄更大一些的小朋友,可以引导他们观察树木的纹理、颜色,还可以利用树枝拼出各种图案,甚至搭建梦想中的小房子……

只要你有心,小小的树枝既可以是数学启蒙道具、也可以用来做艺术启蒙、科学启蒙……

舞枪弄棍没啥毛病,不用阻止!

写在最后: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几乎没有父母会喜欢那个整天静不下来、爱玩棍子的“淘气”孩子。

然而,爱冒险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啊!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会面临的诱惑、会遇到的威胁又何止这一件?

许多家长都曾想过阻止孩子进行一些我们认为不太恰当的行为,比如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孩子玩游戏,禁止孩子吃零食……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真实的情况就是,你越阻止,他越是乐此不疲,甚至无形中还伤害到了你们的亲子关系。

所以,“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是我认为帮助孩子拒绝“外在诱惑”的最恰当方式。

愿这篇小短文,对你有所启发。

你们家有一个喜欢玩“各种棒棒”的孩子吗?你是怎么去引导他的呢?欢迎来分享。

我是 三个麻麻代表的是拥有"三头六臂"的正能量麻麻们。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手写身边的育儿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