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十種技巧,值得收藏

執筆/掃地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是莊子對讀書人的告誡:以有限的生命在無限的知識海洋裡瞎撲騰,註定是死。


國際出版協會(IPA)的報告,2015年全球出版商一共發行了160萬種讀物。算下來一個人一天要大約讀5000本書才能趕得上書籍出版的速度,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不用讀書了?當然不是,我們面對閱讀這件事得想出些技巧來:


閱讀的十種技巧,值得收藏


一者,讀塔尖上的書。


我當然是沒有資格列書單的,我只是貢獻兩個我以為較為可信的書單。

西方文化書單:參見莫提默·J. 艾德勒所著《怎樣閱讀一本書》的附錄書單,大約137種。

東方文化書單:參見《梁啟超的中國書單》,大約也是一百多種。

這兩個書單加起來約300本書。若是將世界文化看成一座金字塔的話,此300本書無疑是塔尖了,這個塔尖佔了1%,另外9%的塔頂部分是對著300本書的解讀註疏,另外的90%塔腰和塔基部分則可視為庸常之作。


二者,讀經典。


讀書就是與作者對話,讀經典就是與大師對話,讀平庸書就是與庸人對話,浪費時間都不嚴重,嚴重是庸人將你變成庸人。這裡所說的經典是經過歷史檢驗、公認的經典,不是那個圖書網站為了提升銷量而鼓吹出來的那種經典。


三者,讀難讀的書。


劉文典放言:"普天下真正懂莊子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莊子本人,一個是劉文典,半個天下人共分之。"愛丁頓也說:地球上能讀懂愛因斯坦的人只有兩個半人。可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讀愛因斯坦,也不無法阻止歷代文人喜愛莊子。

讀點難讀的書,最大的好處便是給你的閱讀思維做做操。讀過了《尤利西斯》你就不覺得《百年孤獨》能難到那裡去,讀過了《不能承受的生命輕》你就不覺得《瓦爾登湖》能難到那裡去。


閱讀的十種技巧,值得收藏


四者,以古為師。

李宗吾提出了讀書三決:第一步,以古為敵。第二步,以古為友。第三步,以古為徒。在我看來,李先生開了一個壞的頭,第一步就以古為敵了,閉著一隻眼睛從門縫裡瞧古人,只要有了這個敵對的心態,後面的以古為友一股為徒都是閒扯。我的建議是,第一步是以古為師,打開一部書,需以尊敬之心態,走入其中,走完全程,走出來。之後要為友為敵還是為徒,再說。


五者,分類讀。

金克木先生有個隨筆集《書讀完了》。金先生去拜見歷史學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這話聽著太霸氣,但你細想,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這其實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用金老的話講:"文化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結構、有系統的。要學會看出古書間的關係,發現其中的頭緒、結構、系統。"好比你懂了一個數學公式,此一類的題目就都瞭然了。讀書大抵亦是如此,例如你要讀道家的書,把老莊讀懂了,也就把道家讀懂了。


六者,讀古書。

古書確實有難讀的,如《周易》《山海經》,《淮南子》。但古書也有容易讀的,如《道德經》,《論語》基本是人都能讀懂,只是理解和領悟上有差別,《莊子》全是在說故事,趣味性還極其的好,《孟子》裡對話多些,是孟子在罵當時的君王,看看文明人如何罵人。

古書中確也存在些糟粕,尤其被封建統治階級篡改過得古書,其糟粕就更多,可是這並不會遮蓋古書中智慧精華之光。那些是精華那些是糟粕?學者王東嶽先生有個不錯的論斷:凡以古書為參照,皆為精華;凡以古書為應用,皆為糟粕。舉例:漢代文景二帝,以"無為而治"為參照,成就了"文景之治",這是發揮了古書中的精華;明朝有幾個皇帝裝模作樣也搞無為而治這一套,直接"無為"應用到國家管理中,結果把明朝搞垮了。


閱讀的十種技巧,值得收藏


七者,多維閱讀。

要強調一點的是,現在的閱讀手段很多。

不光是抱著一本書死讀,也不不是抱著一塊電子屏幕刷屏。

還有音頻,有人把一本書從頭至尾朗讀給你聽。

還有視頻,有人把一本書用視屏講座的方式演義給你看。

還有說書稿,有人把一本書的骨架抽出來撰寫成書稿給你閱讀。

這些都是閱讀。

還要強調一點的是,每個人的大腦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這個不一樣大致分為聽覺型和視覺型兩類。

比如:

有個人給美國第49屆總統里根和第50屆總統布什兩屆總統擔任過助手——

里根總統是視覺型領導者,凡事喜歡看形成文字材料的東西。

布什總統是聽覺型領導者,不涉及核心的事件你用嘴說給他聽就可以了。

開始的時候這位助理以為是總統的問題,後來發現是自己的問題。

所以每個讀者應該去發現和探索:自己喜歡聽還是喜歡讀。

找到這個興趣偏好,再有所側重的設定讀書計劃,效率和質量自然提高了。


八者,閱讀反芻。


牛這種動物有個特點:

牛在吃草的時候猛吃,大口猛吃,吃到吃不動為止。

然後,牛會把吃到胃裡的東西反芻到嘴裡,再咀嚼一遍,嚥下去。

想想,挺噁心的吧。

好了,你會問我是不是要溫習,溫故而知新嘛。

不對,我說的不是溫習,是代謝。

把你讀過的學到的,代謝一遍。

如何代謝?

就是給別人講一遍。

如果你有機會以講課的方式講出去,這挺好。

如果沒這機會,也不要緊,找個人講給他聽。

你老公、你妹、你閨蜜都可以。

通過講出去的方式代謝一遍,有價值的成分就留在你的身體裡了。


九者,熟讀。

老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你要講這個吧?

不是。我要講的熟讀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去讀同一本書。

比如:

我中學時讀《道德經》,有一種仰視的感覺。

覺得老子太牛逼了,這就是傳說中的老子麼?

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總歸讀的愜意、讀的忘我。

剛步入社會時讀《道德經》,有一種利用老子的感覺。

總想從老子身上挖掘點啥,然後撮吧撮吧拿出去對付那些不學無術的傢伙。

現在老之將至,讀《道德經》,多半是在找差距。

把道德經當一面鏡子,時常拿來照一照自己的嘴臉。

或者在若干年以後,如果我還沒死,還在讀《道德經》,估計味道又不一樣吧。

所以,一些營養價值較高的書,需要常讀,因為常讀常新。


十者,批註。

一些人閱讀捨不得在書上做標記、做批註。把書像神一樣供著。

我不太支持這種方式。

書是用來讀的,其次是用來畫的。

不在書上做些勾畫,誰知道你有麼有讀過此書哩。

當然讀書不是讀給誰看的。

做批註主要是為了加強記憶,推進理解。

比如:

一本一千多字的《素書》,敝人讀了多年,仍然不得要領。

也下過決心把這一千多字乾脆背下來,努力了一下其實不是那麼好背的。

後來就開始在《素書》上做批註。

讀到"以明示下者暗"這句的時候,我首先要給這句話按照我的意思做個翻譯:——那些喜歡在員工面前裝逼的老闆早晚會被員工愚弄。

呀,這麼翻譯我覺得有意思,要比書上的翻譯趣味的多。

然後在在旁邊批註一句:我們單位老闆恰好就是個愛裝逼的貨。

這麼兩下子,很奇怪的就記住了,也理解了。


閱讀的十種技巧,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