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半夜醉后回家,被关在门外,写下一首词却成千古名作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词人,他这一生屡遭贬谪,却从不灰心丧志。

他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出了自己的潇洒。

这份豁达和超然,令人不服都不行。

他曾在半夜醉酒回家,被书童关在门外,却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读后发人深省。

这首词名为《临江仙》

苏轼半夜醉后回家,被关在门外,写下一首词却成千古名作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分水岭,他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刚到黄州的时候,他住在了定慧院。

不久后,他的家人也来到了黄州,在太守徐君猷的帮助下,一家人迁到了临皋亭。

因为常有朋友前来相聚,故而他在亲自开垦出来的东坡建造了一处厅堂。

堂成时正逢大雪,所以他在堂屋四面的墙壁上都绘满了白雪,并将其命名为“雪堂”。

一日,他在雪堂上开怀畅饮,直到深夜。

在他返回临皋亭时,却被书童关在了门外,于是便有了这首千古名作,读后发人深省。

苏轼半夜醉后回家,被关在门外,写下一首词却成千古名作

词的上半阕写的是作者夜醉的情景。

前两句便点出了时间和地点,“醒复醉”三字说明当时的苏轼颇有一种借酒消愁意味。

在“乌台诗案”之前,虽然他远离京城,但也好歹是知州,一方的父母官。

可是此时的他仅仅是个毫无实权和地位的团练副使,即使豁达如他,心中也不免有些伤感。

而“仿佛”二字又进一步突出了他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的苏轼有些令人心疼。

接着的两句写的是他回到寓所临皋亭时的情景。

当时已经是三更了,守门的僮仆早已酣然入睡,无论他怎么敲门都不应答。

苏轼半夜醉后回家,被关在门外,写下一首词却成千古名作

这里苏轼写僮仆的酣睡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说明当时夜已经很深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苏轼内心的孤寂和烦躁。

僮仆因为心无杂念,可以安然入睡,可是苏轼却因为贬谪而借酒消愁,两相对比,苏轼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了。

“倚杖听江声”,这是上阕的最后一句,境界顿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句是典型的以动衬静,正是因为夜的静谧,所以词人才能倚着竹杖,倾听江水的声音。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苏轼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

在“敲门都不应”的情况下,他还能悠悠然地“倚杖听江声”,这心得有多大。

这是一句很有启发性的句子,他后文的所思所想也都是从这五字而来。

苏轼半夜醉后回家,被关在门外,写下一首词却成千古名作

接着的下半阕主要写的是他的感慨。

开头两句是化用庄子的语言,抒发了一种人生无奈的感慨。

苏轼和许多文人一样都有“经世致用”的抱负,然而现实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场“乌台诗案”,他沦为阶下囚,几乎丧命,最后还被贬为团练副使。

表面上还是个官员,实际还是被软禁的囚徒。

他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了名利的危害,可是他又放不下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不知何时才能真正摆脱仕途的枷锁,所以才会发出“何时忘却营营”的感慨。

苏轼半夜醉后回家,被关在门外,写下一首词却成千古名作

“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句是写景也是抒情。

表面上是写江面的风平浪静,实际却是诗人心境的反映。

他想摆脱名利的羁绊,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想趁着这大好的夜色,驾着一叶扁舟,在烟波浩渺的江湖中尽情徜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最后两句是他浪漫的遐想,道尽了他对自由的渴望。

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突出了苏轼向往自由、随遇而安的真性情,读后发人深省。

传闻当时的郡守徐君猷听了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后,以为苏轼真的要跑路,吓了一大跳,还特地上门慰问了一番。

不管是不是真的,说明苏轼这首词在当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苏轼半夜醉后回家,被关在门外,写下一首词却成千古名作

行走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有时我们真该向苏轼学学,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心灵的解放,领悟人生的哲理。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