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象牙塔

国家图书馆半日游

乘地铁到国家图书馆站下车,出站口后就是国家图书馆了,第一次到这里,远远望去,果然有“藏书阁”的恢弘气势。存项,办卡,入馆读书。国土的设计给人一种大气宽阔之感。科目分类清晰易懂,满目图书各式各样,真是想让人找个角落安安静静的捧书畅读啊!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在图书馆的一层推荐图书中被一本《纳兰词》所深深吸引,取书,落座,静读,一切都显得如此自然而舒适,也许,一座图书馆的真正魅力所在就是在于环境静之可闻针落,动之可见思潮。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品·纳兰词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你是否想到这样一个场景,秋雨初降,你我相逢在芙蓉花绽放的季节。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读到这句诗,你是否想到满池的荷花和连天的芳草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你是否想到春色三分,尘土二分,流水一分

你是否想到高考后网络中流行的一句话,此去经年,故乡再见,只有冬夏,再无春秋。是否有一丝潸然泪下之感?

....

诗词总是给人难以忘怀的遐想与期盼,纳兰词又何尝不是如此?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雨月

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14王国维曾说: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两忘,物我一体。

王国维还曾评价一位诗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纳兰词》收录的纳兰性德的词,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名饮水词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大家知道纳兰容若,可能最开始就是来自于他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从小生于清宫八旗贵族家庭,能文能武,勤勉好学,可以说是一直顺风顺水。20岁时纳兰性德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夫妻恩爱和睦。但纳兰的第一次挫折,也就败给了这和睦的婚姻,正式因为两人之间彼此感情太深,所以一旦一方有变,都会对另一方造成极大的影响。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可以说是悲痛欲绝,一首首悼亡之音随之产生;也正是因为用情至深,这种对亡妻的追忆一直持续到纳兰生命结束。其中就包括这首最著名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3友》。初见时那么美好,结局却难以预料,所以总是给人淡淡的遗憾与哀伤。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此时可见纳兰虽遭受情感上的失意,但仍然希望能够在事业上大展宏图。长相思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征战之于,面对茫茫大漠,又不免生出一份思想之情。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看似纳兰二十几岁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不得不在政治与权谋面前低头,这让满腔热血企图大展身手的纳兰屡遭挫折,其实这有点像南唐后主李煜,只能借委婉含蓄的儿女情长之词表达对朝政的看法,但不同的是,也是纳兰比李煜更悲戚之处在于纳兰愿意并且乐于参与政治,他忠君爱国,满腔热血,可是身份与地位限制了他的发展甚至束缚了他的手脚,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其实,从根本来讲,政治的压抑,情感的无处安放可能是纳兰离世最重要的原因。

正如当时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性德的一生可以说前期太过于完美以至于在后来总是充满着失意与不顺,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词总是带着淡淡的哀愁与忧伤。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一个下午的的时光总是匆匆而逝,《纳兰词》不知不觉也已经被我翻阅了好些,其实,每次读书总是会从前人的故事与往事中学习些什么,比如有时失意的遭遇却能孕育出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作品。


国家图书馆 | 知识的象牙塔


有时候,在如此匆忙的世界里,在如此快节奏的城市中,人们想寻求一个可以静下心来、落座读书的机会都十分难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希望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将生活交给书籍,将岁月付诸书社,一盏香茗,从扉页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