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與殘酷只在一線之間——我理解的不一樣的《1917》

欣賞完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奧斯卡獎,由門德斯執導的《1917》,腦海裡只有四個字:實至名歸。

"一鏡到底"是影片的絕妙之筆,也是眾人津津樂道之處,在此不再贅絮。

我想說的重點是,精心刻意的畫面佈局才是影片精妙所在。

影片第一個鏡頭是一片野花在風中搖曳的草地,然後隨著鏡頭慢慢推移,二個男主角,一個躺在地上臉蓋著頭盔,一個靠在樹幹上打盹休息,這樣的畫面,頓時讓我有點無所適從,多麼寧靜的世界,和戰爭風馬牛不相及。


美好與殘酷只在一線之間——我理解的不一樣的《1917》

寧靜的世界


這便是影片的畫面語言。你細細地品,定有不一樣的感受。

電影講述二男主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到任務,穿過敵人的防線,通知另一部隊停止進攻,以避免掉入敵人的陷進。

影片通過大量真實細膩,視覺衝擊力的鏡頭,告訴觀眾,美麗的世界因為該死的戰爭,已墜落到地獄。

那掛在鐵絲網上的屍體,泥濘的小徑,水坑裡隨處可見的屍體,還有那到處亂爬的老鼠,停在殘缺屍體上的烏鴉,但也有山坡處盛開鮮花的草地,展示出的蓬勃生命力。


美好與殘酷只在一線之間——我理解的不一樣的《1917》


美好與殘酷只在一線之間——我理解的不一樣的《1917》


美好與殘酷只在一線之間——我理解的不一樣的《1917》


一面是如畫的世界,一面是屍首遍野的世界。

電影藝術的感染力讓人不得不深思,戰爭真的是人類需要的嗎?它帶給人類的難道僅僅是電影展現的這些嗎?

影片中類似這樣生死較量衝突的鏡頭,還體現在布雷克的死。

二男主不管是出於道義還是善心,合力救出身體著火的德國飛行員,布雷克讓斯科菲爾德去10米外的井邊打點水,給德國人喝,但就這一瞬,布雷克即給德國人刺中了腹部。僅僅一刀就要了布雷克的命。

活著是多麼不易,可死亡簡直不要太簡單容易。

良知與善良在戰爭裡就是狗shi。

前一分鐘美好,後一分鐘死亡,電影將戰爭的殘酷詮釋得淋漓盡致。

不過,影片在渲染死亡陰霾之時,依舊用平實的敘述,體現了人性的善知。

斯科菲爾德承載著布雷克的遺願,歷經艱險,抵達要傳達指令的部隊。部隊即將進攻,可斯科菲爾德還沒到達指揮部。於是,他不顧勸阻,令人驚異地跳出比人高的戰壕,站在戰壕邊,他望向敵方陣地,猛吸一口氣,他要從戰場上,冒著敵人的炮火,跑到指揮部,把停止進攻的命令送達,那關乎1600人的生命。


美好與殘酷只在一線之間——我理解的不一樣的《1917》


進攻已經開始,向前衝鋒的士兵佈滿綠油油的草地,生存與死亡,只在一寸之間。

斯科菲爾德雖然不時被衝鋒的士兵撞倒,可他一往無前的奔跑的姿態卻顯得格外高大,人性的光輝溢滿熒屏。


美好與殘酷只在一線之間——我理解的不一樣的《1917》

冒著炮火前進


命令終於送達,進攻停止,男主走向一棵鬱鬱蔥蔥的大樹,大樹的延伸處依然是鮮花盛開的草地,旺盛的生命力躍於熒幕,他用自己執著的信念,永不言棄的精神,換來了1600人生存的希望,戰爭終將過去,而生命依舊將代代延傳。


美好與殘酷只在一線之間——我理解的不一樣的《1917》

生命之樹


樹,生命之樹,生命之力,大地之力。

這或許便是影片的畫面語言。

戰爭與和平只在一線之間,就如美好與殘酷,也在一線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