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可以和清军、农民军议和,保住江山,但崇祯帝为何放弃?

明朝末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风云诡异的时代。一边是战无不胜的李自成农民军,一边是在山海关外频繁闹事、虎视眈眈的后金,而自己却党政不休、苟延残喘,无法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此时对明朝崇祯皇帝来说,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先和他们议和,给自己喘息机会,然后蓄养国力,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决一雌雄。但崇祯帝为什么放弃这一绝佳方案?

本可以和清军、农民军议和,保住江山,但崇祯帝为何放弃?

如果总是心高气傲,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只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后金崛起于明朝万历年间,起初以天国自居的明朝根本没有拿它当回事,但到崇祯皇帝时期,后金势力已经发展到不可小觑。明朝对后金的几次进攻都遭受挫折,延续几年打打停停,后金始终没能越过山海关内。但随着国内形势的急转直下,国力已异常疲敝,导致明朝和后金的对峙上明显处于下风。

本可以和清军、农民军议和,保住江山,但崇祯帝为何放弃?

1642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向崇祯帝进言道:“松锦久困,兵不足援,非议和不可”。此时已经被围剿农民军失败弄得焦头烂额的崇祯说道:“可议和就议和,不妨便宜行事”。如果放在几年前,这话绝不会在心高气傲的崇祯口中说出,因为他始终看不上后金这个少数民族。

陈新甲在得到皇帝授意后随即派郎中马绍愉组成“议和团”秘密出关和清国讲和,皇太极也是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经过一番谈判后,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有点苛刻:明方每年给清方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清方则每年给明方人参、貂皮各千张;领土上,明方以宁远和双树堡为边界,清方以塔山为边界,互不侵犯,而且要相互承认两国的政治地位。

本可以和清军、农民军议和,保住江山,但崇祯帝为何放弃?

如果这在以前,以老大自居的明朝是万万无法接受的,但现在所谓“弱国无外交”,既然自己明显处于下风,也只好委曲求全。虽然皇太极开的条件是有点高,但不算离谱,关键是只要出点血本就能把皇太极锁在关外,等个10年、20年,等到明朝恢复元气,可能历史将会改写。

一个人如果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放弃正确的主张,是很难干成大事的

但由于一个失误改变了进程:陈新甲的家童竟然将议和的密报当成了塘报公布于众,朝野震动。向来无风三尺浪的东林党人大做文章,直接上书弹劾陈新甲“议和卖国”。

按理说,崇祯如果真的下定决心议和,就应该和大臣们摊牌,强硬一把。但关键时刻,崇祯退缩了,因害怕承担“议和”的责任,竟迁怒于陈新甲,最后以“私款辱国”、“失陷城寨”等罪名将陈新甲杀了。

本可以和清军、农民军议和,保住江山,但崇祯帝为何放弃?

为了达成目标,委曲求全,放下身段又算得什么?可是自尊心极强的人却做不到

再看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把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崇祯已危在旦夕。但此时不知道是李自成产生了恻隐之心还是有其他目的,竟派了一个叫杜勋的人到皇宫和崇祯谈判。

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其实并不高,他要崇祯把西北一带割让给他,并封自己为王,并犒劳自己的军队白银百万两。只要崇祯答应这条件,他不仅立即退军河南,而且还可为明朝内灭群贼,外档清军。对于李自成来说,皇宫宝座唾手可得,还需和明朝谈判吗?这也许是李自成的良心发现,也可能是对崇祯皇帝仁至义尽。

本可以和清军、农民军议和,保住江山,但崇祯帝为何放弃?

面对李自成的条件,崇祯开始喜出望外,然而自己念念不忘的还是放不下自己面子,他希望大学士们给自己台阶,劝谏自己议和,然后自己再假装迫不得已接受议和。可是有了陈新甲的前车之辙,大臣们纷纷沉默不语,假装糊涂,气的崇祯都把他们赶了出去。

就这样,死要面子的崇祯最后决定拒绝和谈,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被自己生生掐断。

本可以和清军、农民军议和,保住江山,但崇祯帝为何放弃?

正是由于崇祯的心高气傲、优柔寡断、自尊心极强的缺陷让他没能把握住让明朝起死回生的机会。崇祯虽有议和之心,却屡屡不能坚定己见,也害怕承担责任。他是个对面子看得非常重的人,不善趋利避害,看不清国内外大局。

明亡虽不是崇祯一个人的原因,但他在议和失败过程中的确要承担责任,关键时刻作为皇帝不能明断是非,反而让一帮不明大体的臣子在那妄议胡为,最终让自己成了亡国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