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病毒”神祕面紗:積累與之為敵的智慧 擁有和平共處的勇氣

揭開“病毒”神秘面紗:積累與之為敵的智慧 擁有和平共處的勇氣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擾亂了新春佳節,封閉了萬戶千家,無數白衣戰士逆行衝鋒,很多同胞的生活甚至命運因之徹底改變,國人對於“病毒”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算上這一次2019冠狀病毒病,我們的印象裡,近幾十年來世界經歷了太多兇險的傳染病爆發事件。遠不止記憶中的“非典”,1994年,澳大利亞爆發亨德拉病毒,1997年又爆發了梅南高病毒,1998年,馬來西亞爆發了尼帕病毒以及Tioman(馬來西亞島嶼)病毒。再到後來的SARS、MERS(中東呼吸窘迫綜合徵),以及捲土重來的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還有漢坦病毒,拉沙病毒,狂犬病毒等等不一而足。

病毒如鬼魅般地存在於地球已經三十多億年,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一種存在。如果把地球上的病毒首尾相連,能連成一條2億光年的長鏈,但人們至今卻對它仍知之甚少。

病毒是怎麼致命的?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由120億個細胞組成的。醫學專家說:我們對宇宙瞭解得越多,就覺得它越簡單,然而,我們對細胞瞭解得更多,它反而顯得越複雜。

遠古時代,當地球剛剛萌發生命時,生命就開始朝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其中的一種,演化成複雜的細胞,進化出人類這樣的有機體;而另一種,則始終保持著最簡單的結構,成為了病毒。

病毒體型微小,結構簡單,無法獨立生存,它必須侵入細胞內部,不斷複製。可以說此時此刻,我們每一個人類的體內,也都正發生著病毒與細胞的激烈攻防戰。

BBC曾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為我們揭開“病毒”的神秘面紗——

揭開“病毒”神秘面紗:積累與之為敵的智慧 擁有和平共處的勇氣

病毒的結構很像膠囊式的藥丸,打開外面的包衣,裡面是病毒的遺傳信息。一旦病毒侵入細胞,就會在細胞內繁殖、複製,但並非簡單地生長,它們會迫使細胞產生更多病毒顆粒,而且效率極高,能夠在6小時內複製10萬次。當細胞被消耗殆盡時,病毒會用更具毀滅性的方式使細胞分裂,並釋放數百萬計的新病毒顆粒!

儘管病毒有著如此可怕的特徵,但真正對人類造成威脅的,只是這個星球上所有病毒中的一小部分。它們用不同的方式攻擊宿主,如艾滋病毒入侵併進行復制的是人體負責偵查和摧毀病毒的細胞,天花病毒能傳播到人類整個身體造成損害。但真正致命的,是在內部器官裡進行復制的病毒。

正如最近我們瞭解的那樣,最致命的病毒大都生存在齧齒動物和蝙蝠身上。如我們關注的呼吸道病毒,是在呼吸道和肺泡的細胞裡進行復制,進而引起免疫反應,當免疫反應逐步增強時,就會出現各種症狀。當病毒從呼吸道進入體內,侵入肺部並破壞肺部細胞,而這些細胞對肺部非常重要,繼而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阻塞肺部,

使肺不能正常工作,感染者就會死於肺炎

為什麼蝙蝠可以攜帶這麼多致命病毒?

《倚天屠龍記》中有一回叫「青翼出沒一笑颺」,寫的是明教的青翼蝠王韋一笑首次出現,以鬼魅般的輕功和吸食人血的人設震懾著書中的五大派和書外的讀者。其實對於研究病毒的學者來說,蝙蝠的地位也十分特殊,它們已經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 8800 萬年,幾乎和恐龍同時代。

揭開“病毒”神秘面紗:積累與之為敵的智慧 擁有和平共處的勇氣

我們所熟知的SARS、MERS、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馬爾堡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以及目前COVID-19的新冠狀病毒,自然宿主都是蝙蝠。它們通過自身雷達進行回聲定位時或排洩糞便時,會藉助果子狸、駱駝、水果等媒介進行傳播。一旦感染人體,就可能出現致命性的大範圍傳播。

為什麼蝙蝠攜帶這麼致命病毒,本身卻不生病,而且構建了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

公元一世紀的時候,希臘的普魯塔克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船上的零件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零件都不是原來的零件,那麼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忒修斯悖論,其實裡面有一個隱藏的彩蛋,那是永生的秘密。如果人體內衰老的細胞能被及時替換,是不是就能實現永生?

但是人類隨著細胞的分裂,會自然走向衰老,因為分裂會存在小概率的出錯,而這些細小的出錯,累積起來就變成了一些糟糕的細胞變異,最終導致癌細胞的出現。但在哺乳動物中,蝙蝠卻“幾乎”具備永生的能力。

在蝙蝠的進化史中,為了適應飛行的生存方式,蝙蝠的代謝率比起同體型的哺乳動物要高,同時它們除了冬眠會降低體溫到環境一致以外,平時體溫會持續在40℃。高代謝率意味著更容易產生遺傳物質的損傷,應該更容易得癌,但蝙蝠在漫長的進化征途中,發展出了超強的DNA損傷修復能力,這使得蝙蝠的免疫系統在修復基因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還能顯著抑制病毒的複製。

同時千萬年的持續“高燒”還帶來了蝙蝠免疫系統對炎症的持續應答,它們的身體時刻準備禦敵,不像人類,不感染細菌病毒,白細胞和T細胞就不會上班。而當這些適應蝙蝠體溫的病毒在感染人類後,我們身體常規的發熱機制可能也無法對病毒的複製造成有效的干擾。

揭開“病毒”神秘面紗:積累與之為敵的智慧 擁有和平共處的勇氣

8年前以“1998-1999 年肆虐馬拉西亞的 Nipah 病毒”為原型拍攝的影片《傳染病》,病毒的起源就是因為人類砍伐森林,破壞了蝙蝠的棲居地,蝙蝠寄居在附近養豬場的橫樑上,它們食用過的水果殘骸,掉落在豬圈裡又被豬食用,而這些豬進入活禽肉類市場後又被觸摸、食用,其中一塊肉流入到了高檔餐廳的廚房,一位跨國公司的女高管在與大廚親切握手後感染上了病毒,繼而疫情蔓延到全球。

人,自詡站在食物鏈頂端,其實是一種傲慢。對大自然懷有謙卑和敬意,或許才是人類得以存在的根基。

生命和病毒是相輔相成的

儘管存在會致命的病毒,但生命仍在延續。因為當病毒在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後,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適應並建立起防護措施。能對人類造成巨大傷害的,一般都是新型病毒。但是新型病毒很少出現,外加大多數病毒本身就不會感染人類。

耶魯大學教授Carl Zimmer在其作品《病毒星球》中認為,病毒這個詞原本就包含了兩方面意思,

一方面是我們給予生命的物質,病毒就是一個蛋白殼包了遺傳物質,它來給予生命;另一方面,我們知道病毒可致命,可能殺人。

揭開“病毒”神秘面紗:積累與之為敵的智慧 擁有和平共處的勇氣

從某種意義上講,病毒是可以致命的,同時它又賦予了這個世界不少的創造力。其實地球上病毒最多的地方就是海洋,一杯海水中就有10萬+種病毒,數量多達300億+個,但對人類沒有威脅。它們每天殺死約20%的海洋微生物,來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

事實上,海洋中的藻類能夠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和吸收了病毒的DNA有非常大的關係。海洋中有種藻類叫聚球藻,地球上有1/4的光合作用都是通過它完成的,科學家也分析了這種藻類的DNA,發現其中一種重要的蛋白編碼基因就是來自病毒。因此,我們粗略估計,由病毒基因帶來的氧氣,大約佔地球氧氣的1/10。

同時人類進化至今,在每一個人類的體內,大概有100000種病毒基因,這些基因可能佔到我們基因總量8%左右。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的基因中有8%來自病毒,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病毒DNA碎片,也整合到了我們的DNA中。這些留在我們基因中的病毒基因的印記,其實就是人類祖先與病毒廝殺的痕跡。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發展史很多重要的的節點都離不開病毒。例如天花曾經是歷史上最為可怕的疫病,能導致30%的感染者死亡,在整個20世紀,有3億人死於天花,它不止致命,而且傳染性極高,它可以通過飛沫傳播,僅交談都能傳染。對付天花的有效手段,就是注射疫苗。疫苗是類似病毒的製劑,它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使其在將來識別真正的病毒,保護人們不受感染。

通過戰勝天花我們知道了疫苗,開啟了人類的免疫治療時代。

在這次COVID-19疫情戰鬥中,很多科學家培育毒株,用來研製攻克病毒的疫苗,為了儘快結束這場災難。但是,病毒的變異速度太快了,尤其是像RNA病毒,可能疫苗剛做好,病毒就已經大面積轉移變異了,這也是做疫苗的難點。

人類已經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被犬科動物咬了要打狂犬疫苗,還有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紅熱病,我們都是通過病毒不斷認識它們,研究它們,運用“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去消滅病毒。

我們的免疫力隨著病毒的威脅不斷髮展,同樣,免疫力也在讓病毒不斷進化。也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與病毒的關係。生命和病毒是相輔相成的,既要積累與之為敵的智慧,也要擁有和平共處的勇氣。

最後,不捕殺不食用野生動物,是我們必須牢記的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