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中國歷史上,古今窯口,總計238個。東漢伊始,制瓷窯口,相繼誕生。經長時間大小窯口互相競爭模仿,至宋代,中國陶瓷遂已形成“八大窯系”的鼎足局面,直至今日。瞭解窯口,對收藏鑑賞甄別瓷器具有很大益處,今天德視寶就為廣大藏家奉上這份史上最全窯口彙總,滿滿的乾貨,值得收藏!


江西省

景德鎮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景德鎮窯實際上由多個窯口組成,故又稱景德鎮窯系。

景德鎮有著悠久的制瓷歷史,完備的陶瓷產業體系,廣泛的國際影響,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名的城市,也是一座"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的深度開放城市。

湖田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宋 湖田窯青白釉洗

湖田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位於今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 ,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場。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裡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群、參拍、買賣可添加微信:18813348284


七里鎮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七里鎮窯宋代瓷枕

位於江西贛州東郊七里鎮而名。窯址範圍在東西寬約一公里的範圍內,有窯址堆積十六處,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南目前發現的一處規模最大,燒製歷史最長的宋元古窯場。始燒於晚唐,盛於兩宋,終於元。前後延續三百多年曆史。

七里鎮的產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種。青釉胎質堅細,胎色灰暗,釉呈蟹殼青,有細小開片,帶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質細膩,火候甚高,叩之聲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澤晶瑩。黑瓷製品較複雜,有黑釉,醬紅釉,醬褐釉,茶青釉,黑釉窯變等。但真正烏黑髮亮的黑釉不多,窯兔毫,玳瑁等斑紋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紅或紫灰色。七里鎮窯生產的器型多為碗、盤、盞、碟、罐、缽、壺等日用器,產品中還有部分外銷瓷。器體厚重,大多為實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永和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宋吉州永和窯木葉紋盞

宋代南方著名民間瓷窯。窯址在江西吉安永和鎮。隋至宋,吉安稱吉州,故名。又因燒造地點在永和鎮,也稱“永和窯”。永和窯產品胎質有"似陶非陶"的特徵,因胎土中含砂較多,使胎質粗松、吸水率高,粗看似陶,擊之有金屬聲,成為區別其他窯口的顯著特徵。集北宋各窯制瓷技術之大成,是永和窯對中國陶瓷發展史的重要貢獻。永和窯以黑釉瓷和彩繪瓷為代表,黑釉瓷中的各種釉斑、木葉紋、刻花和剔花等獨樹一幟,尤具特色。從南宋起,永和窯的黑釉窯變瓷器深受各國歡迎,成為外銷瓷的主力軍,這在世界各國的考古發現和藏品中可見一斑。


洪州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 洪州窯青釉盞託

中國古代重要的青瓷窯場,屬於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窯址分佈在現江西省豐城市一帶,此地唐代屬洪州,故稱洪州窯。洪州窯從東漢晚期開始,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約有800年的歷史。以燒青瓷為主胎色較深,施化妝土,釉色多為褐色,與唐代陸羽《茶經》描述的:"洪州瓷褐"相吻合。另還有一種青綠釉瓷,色調較深,灰青明亮。


吉州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南宋 吉州窯奔鹿紋蓋罐一對

吉州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作為江南地區(江西吉安)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它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漢民族藝術特色。吉州窯的豐富燒瓷,經驗和名工巧匠對江西地區瓷業的發展提高,曾起過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吉州古窯興於晚唐,盛於兩宋,衰於元末,因地命名,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故又名東昌窯、永和窯。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著稱,其獨創的"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飲譽中外。灑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窯的標誌性品種。


楊梅亭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楊梅亭窯白釉高足碗

楊梅亭窯亦即"勝梅亭窯",在江西勝梅亭村。始燒於五代。是目前發現的南方地區燒造白瓷的最早窯址之一。燒青瓷、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顯亮部分,微帶綠色。白瓷色調純正,潔白度達70°。器型的壺、盆、水盂、盤、碗等,造型與五代墓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燒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燒痕。勝梅亭窯和這裡的石虎灣窯,黃泥頭窯白瓷的燒造成功,對於景德鎮地區宋代青白瓷的製作,以及元、明、清時期瓷業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宋以後,勝梅亭窯改燒青白瓷。


郎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清康熙 郎窯紅釉梅瓶

清代康熙後期景德鎮官窯。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瓷器,故名。釉色以寶石紅、寶石藍、寶石綠最佳,寶石紅有"郎窯紅"之稱。法國人稱"牛血紅"。在紅釉中最傑出。灑藍和霽藍瓷,再上一道極薄釉子,然後加繪金花金彩,華麗靜穆,匠心獨運。素三彩創於此時。青花和鬥彩也很有名。


白舍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白舍窯刻花碗

宋、元瓷窯。窯址在江西南豐縣。《南豐縣志》:"白舍,宋時置官監造瓷窯,窯數處,望之如山。"產品有白瓷和青白瓷,還有少量薄胎瓷。造型、釉色與景德鎮窯大體相似。白瓷精者胎質潔白細膩,釉汁晶瑩潤澤;粗者胎質較粗糙,色澤白中泛黃,呈蛋殼色。白舍窯產品主要是民用瓷,有碗、壺、瓶、杯、碟等器型。


樂平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樂平窯青花人物花卉圖罐

在今江西省樂平縣,故稱樂平窯。該窯始燒於明代中期,以燒青花瓷器為主,產品分精、粗兩類,精細者胎質輕簿,胎色潔白,釉質晶瑩明亮,青花色調明快,粗者胎體厚重,胎色白中泛灰,釉色蘭灰、青花色淡。

產品主要有碗、盤、杯、碟、盅、合、罐、高足杯等日用器,其中碗的產量最多。紋飾圖案計有人物、奔馬、花鳥、雲、魚紋、雲鶴、海螺、白菜、菊花、變形梵文等。碗心有"福"、"壽"、"善"、"綠"、"光"、"正"、"梅崗"等字樣,碗底有"大明年造"、"萬福攸同"、"富貴佳器"、"長命富貴"、"長壽"、"福"等款識。樂平窯距景德鎮很近。所產青花瓷器與景德鎮窯青花瓷風格相似。


石虎灣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石虎灣窯青釉刻蕉葉紋碗

五代景德鎮瓷窯之一。燒製青瓷和白瓷。青瓷胎灰色,釉色青中帶黃,器皿多為盤碗。白瓷器皿有壺、盆、水盂、盤、碗等。青瓷、白瓷均用支燒法。


柳家灣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柳家灣窯粉青釉刻花盞

柳家灣窯在江西景德鎮東南二十公里的壽安鄉柳家灣村,故名。為景德柳家灣窯鎮古窯場之一。瓷器燒製在北宋中、晚期。器物以碗、杯、盞等日用品為大宗,盞、碗均為敝口,圈足;杯為直口,喇叭狀高足。還有直口注壺和高圈足的盞託。器型規整,器壁平薄可以透光;胎骨堅緻細密,釉面滋潤,釉層有透明感;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綠、粉青、淺綠、米黃等色。

清亮光潔,幽倩雅淡。有的釉面作開片,紋理均勻細密,多為素色器。裝飾以刻花為主,紋飾中有牡丹、百合、蓮瓣及各種團花;圖案一般集中在器心或內壁,線條自如,很有規則。早期的碗、盞,一般作六弧或八弧瓜稜狀,葵口,作為一種裝飾。燒造方法,採用單件仰燒。器底墊泥餅,與匣缽相隔;餅徑均小於器物圈足內。使燒出的瓷器,圈足光潔而有釉。


湘湖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宋湘湖窯影青釉刻花筆洗

宋代景德鎮窯場之一。有兩處:1、在窯前山,製品胎骨堅緻,釉作灰青色;2、在窯欄山,製品有胎骨細膩潔白、施釉勻淨的白瓷及青瓷等。


小南窯

明代景德鎮著名民窯之一。《景德鎮陶錄》:"鎮有小南窯,明末燒造,窯獨小,制如蛙伏,當時呼蝦蟆窯。器粗整,土埴黃,體頗薄而堅。惟小碗一式,色白帶青,有青花,花止蘭朵、竹葉兩種。其不畫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稱白飯碗。又有撇坦而淺,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時。"


周公窯

明代景德鎮著名民窯之一。據記載,隆慶、萬曆年間,蘇州人周丹泉為當時著名燒瓷高手,在景德鎮燒造瓷器,人長"周公窯"和"周窯"。善仿古瓷,所仿宋代定窯非常逼真。又能燒製陶印、文具、辟邪和瓦鈕等,都用火範,成色如"白定",文體古雅,很受歡迎。


崔公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崔公窯青花折枝花抱月瓶

根據《景德鎮陶錄》紀載:崔公窯瓷多仿宣德窯、成化窯遺法制造瓷器,"當時以為盛,號其器曰'崔公窯瓷',四方爭售……為民窯之冠"。崔公窯製造的瓷盞較

宣德成化兩窯為大,而精美程度比美宣德、成化兩窯;所制青花彩色瓷器和宣德、成化兩窯相同。

據記載,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崔國懋,善仿宣德、成化年間瓷器,著名一時。他所仿的宣、成器物,盞式較宣、成窯為大,頗為精美。其它青花和彩色也一樣。為當時民窯之冠。世稱"崔公窯"。


周窯

周窯,指的是明朝仿古瓷專家周丹泉燒製的瓷窯。周丹泉,字時道,號丹泉,蘇州人氏,卒年九十三。明朝隆慶、萬曆年間在景德鎮燒瓷,為當時制瓷名手。周丹泉的仿古瓷,海內聞名,他燒製的瓷窯,被後人稱作為"周窯"。

歷代都仿古瓷,周丹泉是歷史上製造仿古瓷的名家,他所制的仿古瓷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因而客商多出重金爭相購買,以至千金爭市,供不應求。


白滸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白滸窯 青釉瓜稜罐

1950和1960年,白滸窯在江西省博物館文物調查工作中被發現。經過實地調查,白滸窯遺址綿亙2公里,包括毛家村、一甲村與二甲村。整個窯址除有幾座遭到破壞外,仍有七座較為完整。廢墟上散佈的瓷片、窯具等遺物甚多。

白滸窯與豐城羅湖窯在隋唐時期同屬洪州較大的窯業基地。主要產品有碗、罐、缸等,以碗為主。器物多為平底,底心稍內凹,也有部分圈足器。大多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色多呈青綠、醬褐,也有少量豆青色。器內施全釉,外施釉多不及底。釉面常開細冰裂紋,釉水不均勻者呈淚痕狀。紋飾較簡單,多為葵花形紋,罐類器物的肩部,常以"鋪首"為飾。所產器物古樸大方,技藝純熟,釉汁光潤,具有時代特徵,而製作造型、工藝紋飾又具地方特色而著稱江西。


盞窯

南宋民間瓷窯。在江西鉛山縣新安鄉盞窯裡。"盞窯裡"應是古代沿用下來的鄉里名稱。盛產黑釉茶碗,古代稱茶盞,故名盞窯。除茶盞外,也燒製一些與茶具有關的器具,如茶罐、湯壺和儲水壇等。


橫峰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橫峰窯青釉印花菊紋碗

明代瓷窯。在今江西橫峰。傳為明初浙江處州移民瞿志高創燒,產品全為仿龍泉青釉,一般比較粗厚。以碗、盤、碟、盅為大宗一紋飾以折枝花卉為主 有的盤心花卉間有"吉"、"俞"、"青荷俞"、"廣信餘吉"等款。並有褐色點彩高足杯、明成化、弘治間為其興盛期。嘉靖年間(1522-1566),由於當地饑民反抗,設興安縣以便鎮壓,將窯場移至弋陽之湖兩馬坑燒造,一般仍稱"橫峰窯",亦稱"弋陽窯"、"弋器",終明繼續生產。


豐城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豐城窯蛇柄高足杯

在今江西豐城寺前山--帶,故名。始燒於東晉,歷經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燒器物與江西地區東晉、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盤心印有多種花葉紋飾,其造型紋飾與各地青瓷大體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與陸羽《茶經》記載"洪州窯瓷褐"基本一致;唐時豐城屬洪州,故此窯即唐代的洪州窯。


臨川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元臨川窯花觚

①宋元瓷窯。蔣祈《陶記》列為與景德鎮的競爭者。清藍浦《景德鎮陶錄》,謂元初燒造,屬撫州府之臨川縣,今屬江西。產品特點為胎薄質細,色多白中微黃,有粗花者。尚待證實。

②窯址在江西臨川縣白滸渡一帶,也稱“白滸窯”。1963年發現。燒造年代為南朝至宋代。主要產品有碗、罐、缸等,以碗為主。器物多為平底,底心稍內凹,也有部分圈足器。大多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色多呈青綠、醬褐,也有少量豆青色。器內施全釉,外施釉不及底。釉面常開細冰裂紋,釉水不均勻者呈淚痕狀。紋飾較簡單,多為葵花形紋,罐類器物的肩部,常以鋪首為飾。


贛州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元 贛州窯渣鬥

贛州窯,是位於今江西贛州的窯洞,故名,始燒於宋代,燒青白瓷,有刻花紋飾;元代燒青白瓷、黑釉及龍泉釉。

發現的高足懷與柳鬥杯有地區特色;杯裡施釉,外部劃刻柳斗紋,不施袖,頸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週。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打撈元代沉船一艘,打撈元代瓷器一萬七千餘件,其中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餘件,還有贛州窯柳鬥杯及吉州窯白地黑花瓶等。


壺公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壺公窯卵幕杯

壺公窯明代萬曆年間著名的民窯。萬曆年間浮樑人吳昊十九所燒,故名。善仿永樂、宣德和成化瓷器,精美逼真。所作卵幕杯和流霞盞等,最為著名。故宮博物院有他作的嬌黃釉凸雕九龍流霞小方盂盞,精緻美觀。


南豐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南宋 南豐窯影青釉刻篦花紋碗

南豐窯起始於晚唐五代,興盛於北宋中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南豐窯以燒製影青瓷、白瓷而著稱,製作工藝精湛,產品不僅銷往國內市場,還遠銷日本等東南亞地區,得到當時朝廷"民辦官助"式的扶持。

在元代蔣祁《陶紀略》一書中有記載:"謂與景德鎮競爭者有白舍窯也"。可見當時白舍窯制瓷生產工藝水平之高、產銷之旺。歷史上也因此把南豐白舍窯與景德鎮窯、吉州窯、洪州窯、贛州七里鎮窯並稱為"江西五大名窯"。至今,在南豐縣白舍鎮白舍村仍保存著古窯遺址34座,窯體堆積物20餘座。


新幹窯

窯址位於新幹縣城的吳家村,南岸即為新幹縣窯裡水庫,堆積瓷器殘片為青白瓷、黑釉瓷和少量仿龍泉瓷、土窯燒製的青花瓷。


御土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御土窯白釉洗

元代景德鎮燒造貢瓷之窯。見於元孔齊《至丘直記》"饒州御土"條雲,"饒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堊,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貢餘上作盤、盂、碗、碟、壺、注、懷、盞之類,白而瑩色可愛,底色未著油藥處,猶如白粉,甚雅薄難愛護,世亦難得佳者。

元世祖中統元年,以這種神秘瓷土為原料生產的陶瓷器頗受皇家歡迎,併為朝遷所壟斷,成為專門燒造皇家御用器皿的專用土,被封為"御土"。


陶窯

唐代景德鎮陶玉主持的瓷窯。始見於《景德鎮陶錄》卷五:""陶窯,初唐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鍾秀里人陶氏所燒也。邑志雲: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但景德鎮發現古瓷窯遺址,最早為五代時期,未發現唐代遺址《景德鎮陶錄》所記陶窯尚待證實,是否果有其人其事,只能存疑。


唐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黃地青花纏枝花紋轉心瓶

清代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於二十一年(1752—1756)九江關監督英所監督的江西景德鎮御窯廠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稱。其器有仿古各釉色,悉能巧合,又創制洋紫、凍青、銀洋彩、水墨鳥金、琺琅、洋彩、黑地五彩、藍花、黑花描金、窯變等,集釉色美之大成。其制瓷特技如摟空轉心、天地交泰、玲嚨透雕等,已臻妙境;所制各類工藝品及蟹螺等象生瓷形神兼備。且有自制詩、畫及各體書;製成屏對,頗為精雅。

浙江省

龍泉窯系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明初 龍泉窯龍紋畫缸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製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龍泉窯以燒製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哥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清咸豐 哥窯貫耳方瓶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婺州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三國婺州窯雙耳罐

婺州窯,位於今浙江金華地區,在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衢州、江山等地均發現遺址。唐代屬婺州,故名婺州窯。婺州窯瓷器以青瓷為主,還燒黑、褐、花釉、乳濁釉和採繪瓷。婺州窯始燒於漢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於唐、宋,終於元代。


東陽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在今浙江東陽,故名。六十年代發現窯址九處,七十年代後期又續有發現。始燒於唐而終於宋,其地屬婺州,所燒瓷器屬婺州窯系。


弟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弟窯梅子青釉福廣品茗杯

相傳宋代在龍泉兄弟二人各主窯事,弟者稱弟窯,因名。習慣上所謂的弟窯即龍泉窯,亦稱章窯。相傳為弟弟章生二所主之窯。《處州府志》記載:"章生二,不知何時人,嘗主琉田窯,凡器之出於生二窯者,極青瑩,純粹不暇,如美玉。然一瓶一缽,動輒十數金。"

琉田在龍泉縣大梅村。弟窯器以無紋者為貴,粉青釉為最佳。粉青色正是鐵還原的標準色。由於釉藥下注,往往在轉折部分釉藥較薄,露出白色胎骨,成一條白線,即就是所謂的"出筋";這種出筋,也往往出現在凸雕的花紋上。弟窯還有翠青色,濃淡不一;豆綠色,顏色與汝窯器大致相同,往往不易分辨。


蘭溪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窯址在浙江省蘭溪縣寮仔山一帶。五代燒造具有越窯風格的青釉器物,宋代燒青白瓷。器物胎呈淺灰色,致使釉色青中偏淡,玻璃質感強,具有獨特風格.主要品種有碗、盤、杯、爐、水注之類,器形、花紋規整,連窯具都很規整;宋代注壺的腹部多飾六組雙凸線,造型穩重之中透出秀美感。


越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五代 越窯六稜刻花大碗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


德清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德清窯魏晉雞首壺

德清窯,在今浙江省德清縣,故名。窯址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幾十處之多,是以黑瓷與青瓷兼燒,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窯場。是浙江地區最早發現黑瓷產地之一。燒造歷史較長,上溯商周,歷經漢、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燒,影響很大。


上虞小仙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小仙壇窯址,位於上虞市上浦鎮石浦村。東漢時期。發現於上世紀70 年代,為世界上最早的越窯青瓷遺址,上虞因而被譽為世界青瓷文化的發源地。

該窯址位於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永康窯

窯址在浙江省永康縣境內。幾處為宋代窯址,器物有碗、盤、杯、壺、盒、爐等。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篦劃、刻花等一篦劃紋碗中有外刻複線的“珠光青瓷”。壺身以線條分為六等分,與慈溪窯等風格相同。


江山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燒瓷從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較近,受景德鎮、南豐兩窯一定影響。宋元時期以青白瓷為主,造型紋飾與江西有近似之處,同時兼燒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兩代燒青花瓷,經過測定分析,所用鑽礦與江山縣產者近似。

宋、元時期燒製的青白瓷,造型、紋飾與江西產品相近,較多的是劃花碗,胎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獸足八卦爐、花口瓶、盤、壺。青釉製品有光素、劃花及珠光青瓷碗;還有器內刮釉疊燒的盤,盤的胎體薄而脆。黑釉器物有碗、瓶、罐,部分碗有灰白口。

元末到明、清時期,燒青花瓷器,使用當地的鈷顏料。明清時期也燒青釉薄胎碗、盤,碗外有的用鐵質彩料描繪草率的文字,還有類似三組竹紋的圖案,彩呈黑色。


上虞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古代窯場。在今浙江上虞縣,故名。已發現從西周至宋代的窯址七百多處,是國內發現窯址最多的縣。燒瓷自東漢迄於宋。東漢小仙壇窯址出上標本,已具備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

當時除燒青瓷外,還燒黑瓷。三國、兩晉、南朝窯址也發現很多,江蘇墓葬出土有上虞窯帶紀年銘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窯址最多,所燒瓷器與鄰近地區餘姚、寧波、勤縣等窯關係密切,造型、紋飾有共同點,同屬以餘姚上林湖越窯為主的越州窯系,吳越王錢氏用以供奉的瓷器,絕大部分都取給於這些瓷窯。


雲和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雲和窯百條紋荷葉式蓋罐

在浙江省南部雲和縣,故名。瓷器燒製於宋至明代。發現窯址多處,分佈在梓坊、赤石鎮、水堆坑、大田坪、張畈、光石等外。雲和縣毗鄰龍泉縣,燒製龍泉窯系的青釉瓷器。


蕭山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蕭山窯青釉劃蓮瓣紋盤

東晉瓷窯。在今浙江杭州蕭山,故名。1954年7月發現,共有窯址三處,一在進化區茅灣裡,是浙江地區戰國時期原始瓷產地,碗裡有螺旋紋,江浙地區戰國墓葬出土的不少這類器物中,即有茅灣裡的產品;其餘兩處在戴村區上董村、石蓋村,遺物有褐斑及劃花蓮瓣紋裝飾,具有東晉、南朝時期特徵。

蕭山窯以燒青瓷為主。胎灰色,盤碗為平底足,下有大塊支燒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為多,此外有天雞壺、四耳雙鋪百銜環壺、燈和盞等。特徵是在盆、碗、盂等口沿上,有排列整齊的褐色斑點;有的在器物內壁或外壁釉內瓷坯上,刻劃著粗健有力的蓮瓣圖案,線條細而有力。


紹興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紹興窯在今浙江紹興,故名。已發現窯址兩處:一在富盛區長竹園一帶,時代屬春秋戰國,遺物有原始瓷碗缽等器,器裡有螺旋紋,是浙江早期窯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帶,出土罐壺等遺物多印有帶狀網紋及鋪首裝飾,具有吳、西晉時期典型特徵。


衢州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衢州窯青釉褐彩碗口瓶

在浙江衢州河東鄉上葉村也叫“冬瓜潭窯”,燒製於唐、宋時期。發現三處唐代窯址,燒製乳光釉、月白釉、天青釉,器物有壺、罐、注子、施釉僅及口下的碗和盞等。

宋代有冬瓜潭窯,燒青釉、青釉褐彩、黑醬釉等品種。青釉敞口圈足碗內劃複線紋,採用疊燒工藝,碗裡有支燒痕。劃花盤採用滿釉支燒,釉為深青色。罐、壺胎質較粗。青釉褐彩器釉薄,為青灰色,飾醬褐色彩。


浦江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一j江春水 淺綠釉斂口碗

在浙江金華地區浦江境內,瓷器燒製於宋、元時期。專燒青瓷。

宋代青瓷釉色青綠,有各式盤、碗、缽,大多裝飾細線劃花紋,釉色精美。此種器物胎較白,因而釉色淺綠,比越窯釉色鮮豔。多采用裹足支燒。另一類胎為灰色,釉的呈色比白胎器濃重,製作稍粗。還有印雙荷葉、荷花紋梅花式小杯,與東陽窯產品相近。青釉壺壺身為六等分瓜稜形,線有凹、凸兩種。元代燒製鈞釉各式盤、碗,折沿盤大小與龍泉窯盤略同。均採用疊燒工藝,質地較粗,圈足較厚。


甌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甌窯青釉刻魚紋瓜稜執壺

甌窯在浙江南部溫州一帶,迄今為止已發現甌窯古窯址200餘處,是我國古代又一個規模很大的瓷窯體系。甌窯是浙江主要瓷窯之一,唐代窯址分佈於浙江的有溫州、永嘉、瑞安、蒼南、甌海等地 。

晉人潘岳在《笙賦》中說:"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說文》雲:"縹,帛青白色也。"說的是用青白色瓷器喝美酒。同時代的杜育在《荈賦》中說:"器澤陶簡,出自東隅。"唐人陸羽所著的《茶經》裡轉引《荈賦》時為:"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明、清沿襲此說,並進一步的發揮。如《景德鎮陶錄》"甌,越也,昔屬閩地,今為浙江溫州府,自晉已陶。"《陶說》:"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亦越地,'後來翠峰'、'天青'於此開其發矣","是先越州而知名者也。"


永嘉窯

古代瓷窯。在浙江永嘉縣。始於東晉,經唐朝迄於宋初。生產青瓷,屬甌窯系統。


餘姚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南宋餘姚窯花口盤

窯址在今浙江餘姚縣。東晉開始燒製青瓷,終於南宋、唐、五代時最興盛。窯址分佈在上林湖湖濱一帶,遺物相當豐富。唐代器物層較厚,中唐以後出現劃花、印花裝飾,五代至宋時刻劃花盛行,代表了越窯的燒造水平,是吳越錢氏燒造貢瓷的主要窯場之一。南宋時期燒造乳濁釉青瓷及青釉劃花、篦劃花青瓷。


西山窯

古代瓷窯。在浙江溫州西山。東晉時燒製青瓷,胎為灰色和淡土黃色,質較松。釉肥厚,以淡青為主,少細開片。裝飾上多在器物內外刻劃蓮瓣紋,也有青褐加褐彩的。深口寬底高碗為其典型作品。西山窯在唐、五代和宋時,繼續燒造青瓷。


黃岩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在今浙江黃岩,故名。屬越窯系統。燒瓷於五代末到北宋,已發現五代時期窯址。

五十年代發現竺家嶺、牌坊山等八處窯址,以生家嶺窯遺址面積最大,遺物最為豐富。產品多為青綠釉瓷,器物紋飾題材以刻花花卉為主,鸚鵡紋在越窯系瓷窯中比較常見,但多為細線條劃花,黃岩窯為刻花線條粗放,紋飾生動,富有特色。


吳興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吳興窯高足斂口龍紋酒杯

東晉瓷窯。在浙江吳興,故名。瓷胎色灰白。器多平底。青釉,釉色內呈黃色,有的在釉上加褐彩,釉有開片。


泰順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泰順窯 繩紋疊裝罐

在今浙江泰順,故名。燒青白瓷,復燒窯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體,裝坯時先裝小器,依大小可裝九件,上面一件口徑最大。所燒器物釉色偏灰,器裡有簡練的刻花紋飾。


麗水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泰順窯 青釉蓮瓣紋碗

麗水窯在今浙江省麗水市而名。屬龍泉窯系統,已發現窯址堆積二十餘處。主要燒造年代為元代。瓷質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


餘杭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餘杭窯黑釉雞頭壺

在今浙江餘杭,故名。是繼德清窯之後發現的又一處早期黑瓷產地。窯址共發現兩處,所燒器皿與德清窯近似;黑釉雞頭壺地面遺留較多,有大中小三種形式,當時產量較大。


寧波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在今浙江寧波,故名。已發現郭堂岙、雲湖及小洞岙三處窯址,以郭堂岙窯燒瓷歷史最早,東漢後期即燒青瓷、黑瓷,與上虞、小仙壇窯近似。雲湖與郭堂岙隔嶺相望,燒瓷始於東晉終於南朝,以青瓷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窯標本具唐代特徵,以碗為主,光素無紋者多,少數印有雙魚紋;有於碗口裡外飾以半圓形褐色斑點者,與金華地區唐婺州窯有相同處。


奉化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奉化窯 青釉罐

浙江沿海地區南朝至宋代瓷窯,1958年在奉化白杜鄉孫候村發現窯址,採集到南朝至五代時期青釉標本。70年代又陸續發現幾處五代至宋初窯址。主要分佈在西圩、尚橋等處。標本有南朝青釉碗、唐代青釉罌瓶,五代注壺、蓮花盤等。奉化窯在一定程度上受越窯影響,燒製的青釉瓷器具有越窯風格。


金華窯

窯址在浙江省金華縣,是唐代婺州窯所在地。共發現窯址十多處,宋代以燒造青瓷為主,兼燒黑釉瓷。、青釉以碗為多,碗裡多刻劃花或篦點紋,外多刻直線紋。元代金華鐵店窯還燒鈞釉器物,器形有碗、盤、高足碗、鼓釘洗、花盆、罐等。


龍游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龍游窯乳濁釉白色瓷土胎

唐代瓷窯。窯址在浙江省龍游縣上圩頭鄉方坦村。燒造乳濁釉,兼燒少量褐釉器物器形有壺、碗、盆、盞、罐等,胎分兩類:一類為紅色紫砂胎;另一類為白色瓷土胎,胎質細膩,呈白色或灰白色。釉色有天藍、月白、青色等釉層較青瓷肥厚,釉面失透,含蓄深沉;口沿釉薄,口下有蠟淚狀。有的是在醬褐釉上再施乳濁釉,也有的在器物腹部飾褐斑。


臨海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臨海窯盞拖

在今浙江臨海,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均燒青瓷。一在五孔岙,燒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間,所燒瓷器以碗為主;一在許市,燒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間,器物胎簿,釉色青綠,有雕鏤極精的香薰,屬越窯系。


鄞縣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鄞縣窯青釉唾壺

在今浙江鄞縣,故名。已發現小白市、沙葉河、郭家峙等多處窯址。

以小白市窯歷史為早,燒瓷在東晉、南朝時期;沙葉河、郭家峙、花園山等處均為五代、北宋時期。燒青釉碗、盤、盞託、洗、瓶、壺、盒、撇足小杯。釉色有青黃、青綠色。裝飾以細線條劃花居多,有鸚鵡紋、水波紋、荷葉紋、纏枝花紋、四瓣花紋。碗底多留有四個長條形支燒痕。還有浮雕蓮瓣紋,飾於臥足盤、碗、杯上。有的碗裡劃“供養”二字。花園山等窯的器物造型、紋飾及支燒方法與餘姚上林湖越窯極其近似,所燒瓷器多供吳越王錢氏進貢之用。


溫州窯

在今浙江溫州西山一帶,故名。遺址面積較大,燒瓷在唐宋時期。所燒瓷器受到甌窯和越窯一定影響,胎釉色調較淺,保留了早期縹瓷固有傳統;粗線條劃花以及支燒方法與越窯有共同點。宋代盤碗多帶刻花劃花裝飾,支燒工具亦與越窯系大體相似。


慈溪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慈溪窯 蓮瓣碗託

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濱湖地帶,故名。為新發現的一處青瓷產地,與餘姚毗鄰。產品以壺類較多,壺有多種式樣,腹部多有刻花與劃花裝飾,肩部多帶雙系,系面也有多種紋飾;釉色多呈青灰,色調特殊,但瓷質鬆脆易破。


武義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在今浙江武義,故名。文獻未見記載,近年經調查在境內發現青瓷窯址數十處,絕大部分均屬宋代,燒瓷以碗較多,碗裡多刻花篦點紋裝飾,外部刻複線紋,這類碗盛行於宋元時期,在浙閩瓷窯發現最多。元代遺址多燒龍泉釉盤碗,器裡中心多印陰紋花卉,偶有帶八思巴文者,為數不多。武義窯名存青史,歸於婺州古窯系列。


樂清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南朝至宋代瓷窯二窯址在浙江省樂清縣饅頭山窯是南朝瓷窯,燒青瓷。嶼後村窯是宋代瓷窯,燒褐釉彩繪青瓷、青釉瓷和黑褐釉瓷。器形有壺、瓶、罐等。紋飾常見褐彩雲霞、花草、褐斑等。


象山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象山窯三足蛇柄碗

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據明清著錄謂燒白瓷,似定窯瓷器而粗;經查,判明唐已燒青瓷。遺址面積不大,遺留標本不多,所燒以盤碗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與浙江麗水、吳興、餘姚等窯相同,屬唐代前期流行式樣。

福建省

德化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德化窯白瓷象耳活環瓶

德化窯位於今福建德化,故名。作為著名的瓷窯,是福建沿海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產地之一。發現由宋到清歷代窯址達一百八十處,重點發掘了屈鬥宮、碗坪侖兩處窯址。

德化瓷器是中華陶瓷燒造中的藝術珍品,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其製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漳州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明中期 漳州窯 五彩人物紋大盤

漳州是中國外銷瓷的重要產地之一,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明清時期,漳州月港興起,漳州窯瓷器成為重要的輸出產品,其獨特的文化韻味和藝術魅力蜚聲海內外。

曾被國內外學者稱為“SWATOW(汕頭器)”、“克拉克瓷”、“交趾瓷”、“華南三彩”等瓷器,經調查與考古發掘,被證實其產地就在漳州。漳州窯是對明清時期漳州地區窯業的總稱,其窯址分佈於平和、漳浦、南靖、雲霄、詔安、華安等縣,以平和的南勝、五寨地區窯址最為集中和具代表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多次考古調查,發現明清時期窯址十餘處。福建省博物館先後對南勝的花仔樓窯址、五寨的大壠、二壠窯址(1994年),南勝田坑窯址(1997年),五寨洞口窯址(1998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獲得大批實物資料,取得了重大的發現與收穫。目前,漳州窯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溪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安溪窯青釉君持

該窯窯址位於福建省安溪縣境內。發現宋元青白瓷窯址二十餘處,以垵園遺址面積最大,遺留標本也最豐富,有各式盤碗、瓶、壺、盒子、軍持等。裝飾有刻花、印花、堆貼花、釉上加醬褐彩繪等。

該窯產品裝飾多樣,碗有六辨花口的造型,有飾劃花間篦刻紋,有些外刻複線、中心刻團菊紋,還有光素的、飾大小菊辨紋或唇口較寬的,盒內有大小多種形式,多飾陽紋卷枝紋。明代青花以碗盤為主。紋飾有蓮池、水草、變形龍紋、山水等。有的盤心書寫:“一葉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詩句。青花盤底足滿釉,粘有砂粒,有些盤口沿無釉。


建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元 建窯 供御兔毫建盞

建窯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製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同安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宋 同安窯 青釉刻花式碗

唐代瓷窯。在福建同安縣。同安窯青瓷窯址是1956年在福建省同安縣(現屬廈門市同安區)的汀溪水庫首次發現的,窯址包括許坑窯、新民窯等等。同安窯青瓷傳到日本後,受到日本茶湯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睞,故日本學者把同安青瓷譽稱為“珠光青瓷”。

同安窯青瓷產品釉色以淡褐黃釉為主,其次為青釉、青白或灰白釉。器形有碗、碟、瓶、罐、洗、缽等。胎體灰白或白色。裝飾使用刻、劃、印等技術。常見的紋飾有卷草紋、篦點紋、菊瓣紋、蓮瓣紋等,印有雙魚或屈前肢的小鹿圖案,其燒造年代為南宋至元代。


永春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永春窯陶瓷 殘件

永春窯窯址位於福建省永春境內。永春與德化鄰近,燒造器物也受德化窯影響很大,已發現窯址20多處。主要燒製碗、杯、瓶、盤、洗、碟、盒、罐、盅等,其中碗類佔90%以上。


浦城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燒瓷約在南宋到元代前期。共發現窯址兩處:一在碗窯背,燒青瓷,遺物以碗最多,瓶、罐等器少量發現,有雙耳活環扁瓶,瓶身兩面印福壽字,這種瓶在距浦城較近的浙江龍泉窯有大量燒製,可見受龍泉窯一定影響;一在大口村,以青白瓷為主,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


泉州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泉州窯青釉碗

泉州窯在今福建泉州,故名。窯址有兩處,一在碗窯鄉,一在磁灶。碗窯鄉窯址面積較大,遺存豐富,產品以青白瓷為主,也燒青釉器。燒造時代為宋代。磁灶窯窯址包括許山、官仔山等九處,燒造青釉,黑釉器,裝飾繁雜,持續時間較長,南宋至元代是其興旺時期。泉州窯產品頗具地方特色,如青釉壺,胎薄形小,與江南青瓷壺造型不同。在出土標本中,還有少量不帶印紋裝飾的瓶、罐、盒等器物的素燒坯,其正品要在上綠釉之後二次燒成。泉州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對外港口,泉州窯的興旺是海外貿易發展的結果。


磁灶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磁灶窯 翠綠釉玉壺春瓶

磁灶窯址位於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鎮晉江市磁灶鎮。是宋元時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銷窯口。於1956年被發現。各窯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窯具。

窯址多分佈於梅溪兩岸,計有26處。窯址多分佈於梅溪兩岸,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窯址12處、清代窯址7處,和最有代表性的金交椅山窯址,其年代為五代至南宋時期,出土有多種器形的青瓷和醬黑器。

磁灶窯產品在日本和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均有發現,從而證實磁灶是閩南地區生產外銷陶瓷的重要窯場。磁灶窯址為研究磁灶窯的發展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邵武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在今福建省邵武四都青雲山。始於宋,終於清。發現窯址三處。以燒青白瓷、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後來又燒青花瓷,以元代白瓷產量大、質量好。

窯上村後門山窯與巴掌山窯燒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盤、罐等,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盤有折腰形,造型精美。拳頭山窯即為文獻上記載的白瓷產地,有碟、杯、盤、高足杯等。器物成型規矩,足部處理一致,底足心出臍,為典型的元代風格。釉白而滋潤,光澤感強,有的盤裡印菊花、牡丹等花卉紋。樞府型盤這裡亦有燒造。從地域關係考察,閩北白瓷窯受景德鎮的影響較大。從標本中可以看出,樞府型盤、高足杯及印花裝飾與景德鎮窯瓷器有一定關係。


南安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南安窯 百條碗

南安窯窯址位於福建省南安縣東北、西南部。宋代瓷窯。已發現窯址53處。燒製青瓷及青白瓷。以盤碗器皿最多。青白瓷碗裡多刻花和篦劃紋飾,胎較細潔緻密。


羅源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羅源窯 青瓷粉盒

宋至清代瓷窯。窯址在羅源縣八井村碗窯裡宋代燒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瓷數量較多,有內飾劃花間篦劃紋、外刻複線紋的珠光青瓷碗;青白瓷有碗、盤、碟、缽及執壺等,裝飾有篦劃牡丹等花卉紋;黑釉標本僅見小碗一種,清代標本所佔比重很大,器物以青花碗居多。


建甌窯

建甌窯在福建北部建甌,瓷器燒製於宋代,已發現六處,分別在小松鄉東北漁村周圍的上欄門山、漁山、後坑仔山、推印山、郭際村、徐墩鄉等。主要燒瓷品種有青白瓷、黑瓷。

青白瓷器有盤、碗、壺、盞託、罐、高足杯、花口碟。釉色有湖藍色和灰白釉兩種,裝飾印花與劃花。黑釉器數量很多,釉色漆黑,印花裝飾,印紋凸起呈白色,如印花盒。


光澤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光澤窯 青釉茶碗

在今福建光澤,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發現宋代窯址一處,遺物有青白瓷及黑瓷兩類,青白瓷數量多,

胎潔白,造型多種多樣,裝飾僅印花一種,紋飾題材有雙鳳、飛鶴、蝴蝶、雙魚、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黃;黑瓷多為各式茶盞,有兔毫與醬斑,但為數不多。在我國已經存在種類不多了。


寧德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寧德窯青白釉茶碗

窯址在福建省寧德縣。主要品種有黑釉、青白釉兩大類。黑釉碗與建陽水吉窯風格相似,青白釉器較粗糙,釉色偏灰,胎體厚重,部分碗足較高。有黑釉、青白釉相粘連的標本,說明兩種釉色的器物是在同一窯中燒造的。


南平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南平窯 茶盞

宋元瓷窯。窯址在福建省南平縣境內。燒瓷品種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綠釉瓷等。福建地區燒造綠釉器物的窯此前發現有浦城大口窯、泉州磁灶窯。


寧化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寧化窯 青黃釉茶碗

唐代瓷窯。也稱“淮土窯”。窯址在福建省寧化縣淮土鄉黃家山,在方圓約一平方公里的山包上,1988年發現,圓形窯爐基。主要產品有執壺、罐、蓋、擂缽、海碗等。釉色有青釉、青黃、醬褐等,還採集到大小不等的桶形支座,器物燒製方法多為支燒。


莆田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玫茵堂 元 莆田窯 褐釉刻剔犀紋瓶

莆田窯是位於福建莆田境內,宋、元時期外銷瓷產地之一的窯。窯址範圍較大,遺物豐富。器物以青釉為主,還有青白釉。該窯裝飾器物種類豐富,有光素與劃花、印花、貼花,印花裝飾的折沿盤中心印陰紋折枝花,花紋外一週刮釉支燒。青釉盤、碗裝飾劃花間篦點紋,一部分是外刻複線紋的珠光青瓷。貼花裝飾在纏枝蓮紋瓶上。蓮辨或刻、或劃、或浮雕。

常見有平底蓮花紋小盤、折沿盤、蓮辨盤、印花盤、蓮辨紋缸、乳釘三足爐、貼花瓶、劃花碗、刻意摹仿的珠光青瓷。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


連江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連江窯仿龍泉窯筆洗

連江窯在今福建連江,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建國初在浦口、魁歧發現宋元時期窯址群。

連江窯位於閩東沿海地區,建國初在浦口、魁歧發現窯址群,是宋元時期重要外銷瓷產地之一。其中連江浦口窯入圍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的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中,在挖出150噸龍泉青瓷外,就有浦口窯的身影。證明了浦口窯在當時大量外銷,影響巨大。


閩清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元代閩清窯 青白釉淺灰茶碗

在今福建閩清,故名。燒瓷於宋元兩代,共發現遺址四處,專燒青白瓷,胎質堅細,造型多樣,紋飾較豐富,釉星淺灰色,青的色調少,有福建地區特色。


閩侯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閩侯窯 烏黑釉盞

主要分佈在閩侯縣青口、鴻尾、白沙、南嶼、小箬五個鄉鎮。以生產黑釉瓷器為主,兼燒青釉、青白釉瓷器。生產有碗、碟、罐、盤、洗、爐、壺、杯等十幾種器型,單黑器物釉色就有烏黑、鐵繡、桔皮、醬釉、灰褐等多種。


漳浦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漳浦窯茶碗

窯址位於福建省漳浦縣。始於北宋,南宋達到全盛時期,明代晚期開始衰落。兩宋之間,僅漳浦縣就先後出現了羅宛井窯、竹樹山窯、赤土窯、南山窯、石步溪窯、南門坑窯、仙洞窯、祖媽林窯、碗窯坑窯、石寨窯、英山窯等十多座有相當規模的窯場一最大的佔地十萬平方米,小的也五百平方米以上。

主要產品有碗、盤、罐、缽、壺、杯等。採用匣缽仰燒,環形墊餅胎色灰白,質地緻密。釉色有青灰、青綠、梅子青等,釉層較薄,滿釉露底,不流釉或有小開片。碗、盤紋飾較少,壺類較多。有魚鱗紋、瓜稜紋、蓮瓣紋一般採用刻花,刻劃線條細長均衡;少量印花,所見有鹿紋印於碗心者,由於窯址不同,胎質、釉色、裝飾紋飾也有差異。明代燒青花瓷。


建寧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宋代 青白釉葵花口碗【福建建寧窯】

窯址位於福建省建寧縣西南伊家鄉瀾溪村汪家鋪一帶,包括夢窠山、窯嶺廟後山和嶺頭山三處窯址。也稱“建寧瀾溪窯”。創燒於北宋中晚期,盛於南宋至元代。1958年發現。器物有碗、盤、罐、壺、盞、缽、洗、粉盒等二以青白瓷為主,兼有少量青瓷、醬釉瓷、裝飾有劃花、刻花、印花堆貼和捏塑幾種。


崇安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崇安窯 黑釉盞

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發現窯址十一處,屬宋代者八處。因距建陽較近,發現有專燒黑瓷的窯址,造型與建窯相似;燒青白瓷者發現兩處,出土器物有盤、碗、杯、碟、洗及盒,質量以苑埂窯所燒者為精。因地鄰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鎮、南豐兩窯一定影響。


廈門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廈門窯 古瓷碎片

廈門窯在今福建省廈門市東瑤一帶。瓷器燒製於宋代。主要器物有青瓷、青白瓷、黑瓷。

青瓷以盤、碗為主,也有少量的缸、缽等。裝飾有劃花間篦劃紋與劃花間篦點紋,篦點紋有“之”字形及豎向平行排列的。廈門窯燒製的篦劃紋小盤質量比較好,只是釉色偏黃。青白瓷主要有劃花碗、起線紋瓶。黑瓷數量極少,目前僅見於小碗,碗外施半釉,胎色為灰白色。


泰寧窯

史上最全知識貼,中國歷史上的100個窯口彙總!(建議收藏)

北宋 泰寧窯醬釉窯變盞

在閩西北泰寧境內,已發現窯下、東窯、西窯、燈盞窯等。宋、元時期瓷窯。

主要生產青白瓷、青瓷及黑瓷。青瓷中有內飾劃花間篦劃紋、外刻複線紋的球光青瓷和仿龍泉窯香爐;青白瓷有菊瓣盤、高足杯、香爐、燈等,爐中有的飾刻花,有的盤、碗裡印“壽”、“用”等字;黑釉器物有小碗、白口碗。東窯為文獻中記載的際口窯,但未發現其中提到的白瓷,明《八閩通志》、清《邵武府志》中都記載泰寧產白瓷,而且比邵武青雲窯、建寧蘭溪窯的白瓷精美。文獻所記是否屬實,有待於對窯址做進一步調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