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對元大都有怎樣的印象?

馬可·波羅在華十七年,大都是他待得最久的城市,也是他最熟悉的城市。這座國際大都市有一個響亮的突厥語名字——“汗八里”,也就是大汗之城。馬可·波羅在遊記中也這樣稱呼它。馬可·波羅對大都的佈局、城市管理、社會風俗都有非常詳細的描述,這裡的每一件事物,對他而言,都頗為新奇。不過,最吸引他注意的,是大都地區商品經濟的繁榮。“凡是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這裡出售的商品數量,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他在遊記中這樣寫道。

馬可·波羅對元大都有怎樣的印象?

在大都,馬可·波羅看到一種前所未聞的貨幣——紙幣。他發現這種紙幣實際上是用樹皮製作的,人們把樹皮剝開,取出外面粗皮與樹幹之間那層白色的細皮,將細皮浸泡在水中,隨後再把它放入石白中搗碎,就可以製成紙幣原料。這種紙幣用途很廣,如果因長期使用而損壞,只要支付紙幣面額百分之三的費用,就可以立即換取新的紙幣。當然,熟悉元朝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馬可·波羅見到的,就是忽必烈發行的紙幣——中統與至元寶鈔。

馬可·波羅對元大都有怎樣的印象?

煤是今天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據元代北京地方誌《析津志》的記載,當時大都的居民已經開始使用採自郊外西山的煤炭。不過,在當時世界絕大多數地方,人們還不懂得如何使用煤。

馬可·波羅對元大都有怎樣的印象?

馬可·波羅對能夠燃燒的“黑石頭”——煤充滿了好奇。在遊記中,他這樣寫道:“這種黑石頭燃燒起來和木柴沒有什麼差別,但它的熱度優於木柴。如果夜間燃燒,等到第二天早晨石頭的火也不會熄滅。”並說,“這種石頭可以取之不盡,而且價格十分低廉。”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盧溝橋,但知道盧溝橋在西方也叫“馬可·波羅橋”的人恐怕就不多了。這一得名當然要歸功於馬可·波羅的介紹。在遊記中,他對這座世界上最美麗的橋有著生動的描述:此橋長三百步,寬超過八步,即使十個騎馬的人在橋上並肩而行,也不會感覺狹窄。

馬可·波羅對元大都有怎樣的印象?

這座橋有二十四個拱,由二十五個橋墩支撐著,建築工藝非常高超。橋是用極美的大理石修建的,兩側是美麗的欄杆,用大理石板和石柱結合,佈置奇佳。登橋時橋面比橋頂略寬。橋兩邊的欄杆非常整齊,就像用墨線畫出來的一樣。橋頭各有一個高大的石柱,立在石龜上,柱子的底部、頂部各有一個獅子。橋上還有雕刻石獅的美麗石柱,兩柱的距離為一步半,各柱之間用大理石板為欄,雕刻種種形狀。石板兩端嵌以石柱,全橋都是如此。有了這些大理石欄杆,行人就不會失足落水。很難想象如不是身臨其境,馬可·波羅如何能有如此傳神之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