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了,種下“皖鄂情深”之樹 ——安徽援助湖北醫療隊的故事⑤


  2月13日,僅用數小時集結完畢的安徽省第四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包機飛赴武漢。該批醫療隊由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2支137人的醫療小分隊組成,有網友稱這支隊伍為“安徽王炸軍團”。在武漢,他們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2個重症病區。春暖花開時節,他們載譽而歸。

  “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務,平安凱旋! ”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醫療隊領隊,醫院黨委委員、南區分黨委書記、感染病學專家魯朝暉奔赴武漢前和同事們告別。

  2月12日晚,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在接到國家衛健委和安徽省衛健委的緊急通知後,不到2小時,從請戰的千名戰士中“精挑細選”137名醫務人員,於2月13日乘包機馳援武漢,整建制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Z6病區。

  “在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12個國家級醫療隊中,Z6病區‘收治重症患者總數第一,醫療質量考核第一’,交上了出色答卷,也受到了國家衛健委和住院患者的一致好評;在全力救治患者的同時,醫療隊還積極開展臨床科研,發表1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SCI論文3篇以上。 ”魯朝暉介紹,這其中有69名共產黨員衝鋒在前,17名同志火線入黨,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

  3月28日,還在隔離休養的隊員們收到了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郵寄來的獎牌和榮譽證書。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階段總結大會上,醫療隊獲得優質護理單元等多項殊榮。

  魯朝暉表示,回到工作崗位,隊員們將繼續弘揚醫者職業精神,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為醫學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一定會去武漢看你們”

  “從接到指令到抵達武漢,我們用了不到24小時;從抵達武漢到完成準備,進行上崗前的再培訓,同樣不超過24小時;在協和腫瘤中心病區,整整工作了35天……”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療隊領隊、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新院區副院長張泓說。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Z11重症病區。支援武漢期間,醫療隊共救治新冠肺炎患者82例,其中重型37人,危重型7人。重型轉輕型患者36人,危重型轉重型或輕型者4人,好轉率97.6%。成功救治患者平均年齡大於65歲,年齡最大者93歲,取得了高治癒率、低死亡率的佳績,全體醫護人員“零感染”。

  “這支137人的隊伍中,黨員比例超過了一半,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想起前線的日子,張泓感慨道,“我們不辱使命,現在,終於可以這麼說了! ”

  “我們在武漢堅守了35天,和武漢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快遞小哥等,無時無刻不在溫暖著我們的內心;為我們服務的志願者,無論我們何時回到酒店,總是把熱騰騰的雞蛋和銀耳粥端到我們手上……”臨別武漢,張泓滿是感動,“我感受到了武漢人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溫暖。 ”

  3月16日上午9時,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種下一棵象徵著“皖鄂情深”的樹。

  張泓還與並肩戰鬥的隊友們相約——“英雄的武漢,英雄的人民,明年櫻花再放時,我們一定會去看你們! ”

  “我心裡特別感動和自豪”

  “疫情當前,舉國馳援武漢,儘管我不再年輕,體質虛弱,但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責無旁貸,作為有抗疫經驗的呼吸內科專業人士更是理所當然。 ”59歲的徐愛暉是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一名醫生,去武漢前大病初癒,沒有人忍心再給她加擔子,但她連夜報名,態度堅決。

  徐愛暉身為此次醫療隊專家組組長,一直奮戰在抗疫火線,與很多醫護人員一起,經歷著“8小時艙內不吃不喝不便”“穿著厚重防護服全身都被汗浸溼”的煎熬。

  成功搶救92歲腦梗塞昏迷的新冠病人;兩次將多發性骨髓瘤、呼吸心跳驟停的疑似新冠病人從死神手中奪回;一對患重症的90多歲老年夫婦雙雙出院……徐愛暉回想起抗擊疫情的點點滴滴,每一位病人都牽掛在心。

  “從武漢走的時候,有一位83歲的老人,雖然行動不便,但堅持寫一首詩並且拿起話筒來表達對安徽醫療隊的感謝。 ”徐愛暉回憶。

  “明年即入花甲之年,回顧以往,醫者仁心確已成為自己一路的追尋,自己也將守精醫報國初心而不退,擔康民濟世使命而不休。 ”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導師,徐愛暉在武漢抗疫特殊時刻,仍然在休息時抽出時間與學生寫“家書”,鼓舞他們。

  “阻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覺得武漢老百姓、國家都太了不起了!我心裡特別感動和自豪,並不覺得辛苦。”徐愛暉說。(安徽日報記者 朱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