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山川帶雨痕:談傅抱石畫雨

從傳統中國畫的角度來看,父親畫雨時用的方法是很有創造性的。他強調畫面的氣氛。為了創造一種有強烈感染力的氣氛,他敢於使用前所未有的手段和方法,這就大大豐富和發展了傳統技法。我曾問過父親對歷代畫家畫雨的看法,他說:古代有很多個畫家畫過雨,如米元章、高房山等人,都有很精彩的雨景作品,他們不直接畫雨,而能使人產生下雨的感覺。這是因為他們研究了畫雨景的規律,如所謂“煙中每有舞根樹,雨外尤多沒骨山”。到了清代的金冬心,開始摸索直接畫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響,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畫的表現方法。但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是大自然本身,這個老師教給我的,比古人和洋人都要多。


一半山川帶雨痕:談傅抱石畫雨


▲傅抱石 1962年 萬竿煙雨


我父親畫雨的方法是很有趣的,我曾仔細觀察過他畫雨的過程。他先把紙釘在牆上,再拿蘸了礬水的筆或刷子,對著紙猛烈地揮灑,那動作似乎和作畫這種“斯文”的事情很不相稱。然而等到畫完之後,那張的確受過“暴雨襲擊”的紙上出現了逼真的雨景時,又使人感到有“川上風雨愛,須臾滿城闕”的魔術般的效果。有時他畫雨不用礬,只用毛筆或排筆蘸色或墨在畫上刷。他很注意下筆的方向和速度。畫傾盆大雨時用大筆猛刷,使人強烈地感到雨點的速度和力量。畫濛濛細雨時,筆輕輕地在紙上飄忽,留下若有若無的痕跡,畫上的景物若隱若現,迷迷茫茫,恰巧表現出南方多雨季節霧濛濛的氣氛。


一半山川帶雨痕:談傅抱石畫雨


▲傅抱石 1962年 不辨泉聲抑雨聲


我曾以為畫雨必須一次完成,但是我看完父親畫雨,卻發現他要畫好多次。例如《萬竿煙雨》這幅畫,就並不是畫好景物再畫雨,雨是伴隨著畫上的景物一起出現。每畫一個局部,甚至每下一筆,都十分仔細地考慮雨天的特徵。隨著畫面的完成,雨天的氣氛逐漸強烈起來,終於達到了使人身臨其境的地步。久看這幅畫,能使人感到空氣的潮溼和雨天的陰冷。


《不辨泉聲抑雨聲》也是特別為人們稱道的一幅雨景作品。這幅畫不用礬水卻畫出了泉聲和雨聲。尤其是畫面近處的樹,那濃密的樹葉由於飽含水分而顯得格外沉重,至今觀者看到這幅畫還可以感覺到它的溼度和份量。


父親這一生,畫了一系列雨景作品——《萬竿煙雨》、《瀟瀟暮雨》、《山雨欲來》、《風雨歸舟》、《巴山夜雨》、《嘉陵煙雨》、《千峰送雨》、《江南春雨》、《不辨泉聲抑雨聲》……古今中外,大概很難找到像我父親這樣喜歡畫雨的畫家了。怪不得有人形容他的作品是“一半山川帶雨痕”。


一半山川帶雨痕:談傅抱石畫雨


▲傅抱石1945年 瀟瀟暮雨


一半山川帶雨痕:談傅抱石畫雨


▲傅抱石 1957年 風雨歸舟圖


一半山川帶雨痕:談傅抱石畫雨


▲傅抱石 1943年 巴山夜雨


一半山川帶雨痕:談傅抱石畫雨


▲傅抱石 千峰送雨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