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倒的霍元甲

1983年,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在内地播出,引起轰动,在创下收视新高的同时,也将传统武术与爱国情怀绑定在了一起。

从此,中国功夫战胜外国武术的桥段,成为了国产武打片的规范动作,经久不衰地沿用了近三十年。

尽管银幕上痛打外国人的面孔已经更新成叶问3.0,但是所使用的依然是霍元甲的套路——同样能轻易点燃观众们的民族情绪。

被打倒的霍元甲

周杰伦《霍元甲》MV

直到去年,狂人徐晓冬用舶来品综合格斗,打碎了太极拳的神话,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一个雷雷被KO,千百个马保国站起来。

一时间,各门各派的武林高手仿佛都成了当代的霍元甲,接二连三地向现代搏击发起挑战,想为中国功夫讨一个说法。

可谓:“同一个武林,同一个梦想”。

最终,大家也都收获了同一个结果:在现代搏击的拳脚之下,传武大师们的挑战都以惨败告终。

被打倒的霍元甲

八卦掌拳师与泰拳手的对决

这让一部分人惊醒的同时,也让一部分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开始为打倒霍元甲而喝彩。

赛场竞技是适者生存的游戏,比之在民间自由生长的传统武术,现代搏击的技术多在规则约束下催生而出,无疑更适应赛场环境,获胜本在情理之中。

只是比起擂台上的失利,传武大师们的“不争气”才是遭诟病的主要原因。

这种“不争气”,不在于武功不济,而在于被打倒却不认输——从雷雷的鞋滑、“术高莫用”,到丁浩的没吃饱饭,再到最近郑家宽的“裁判不公”,脑洞之清奇,理由之创新,让人们惊讶:原来他们练的最好的是“铁鸭子嘴功”。

被打倒的霍元甲

在银幕上,霍元甲们赢了几十年,这让现实中的传武大师们也担负起了“不能输”的重任。

回归理性,传统武术在银幕上战无不胜,并非是因为中华有神功,而是“武术+爱国”这一具有开创意义的组合,让“传武高手必胜”成了最大的政治正确。

艺术渲染得太成功,往往会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翻看民国武术大师的履历,几乎每个人都有挫败外国武术高手的战绩,包括但不限于:韩慕侠、王子平、刘百川、范旭东、释德根……

一个叫康泰尔的倒霉俄罗斯人,不长记性地被这些爱国武术家击倒了一次又一次。

不过可惜的是,其中最著名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现实中从未真正跟外国大力士交过手。

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电影上一直赢下去,无论情况多么不利。

被打倒的霍元甲

电影《霍元甲》中,霍元甲因中毒无力再战,但其对手日本柔术九鬼神流传人田中安野选择主动认输

这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错觉:中国功夫是不可能输的,一辈子都不可能输的。

反过来,维护中国功夫的无敌形象,也就成了“爱国”的体现——或许正是为此,马保国才会在报警事件之后,面不改色地说自己是在为“一带一路”做贡献。

回顾霍元甲们的故事,时代背景都十分相似:外国列强侵入中国,百姓们备受欺凌。

当侵略者们占领着我们的土地,挥霍着我们的资源,得意到不行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新想法:进一步摧残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但他们想到的摧残方式,既不是用他们的坚船利炮,也不是高新科技,而是比武打擂。

被打倒的霍元甲

从本质上讲,比武也是体育竞技,政治格局并不会因多得了几个世界冠军而发生改变。

但是,到了这些故事中,比武输赢往往比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能刺激国民的神经。

就中逻辑似乎诡异,但是编剧可以给我们答案:只有这样,爱国武术家才有理由在万众瞩目下登场。

纵观中国武术史,民国是传统武术最后的巅峰期,也是最常出现霍元甲故事的时代。

因为当时政府对于传统武术(国术)的大力扶持,为霍元甲们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被打倒的霍元甲

电视剧《大侠霍元甲》中,霍元甲生活的时代由清末改成了民国初

很多有关传统武术的书籍都把那个时期描绘得欣欣向荣,但是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弘扬传武似乎是一个无奈之举。

武侠作家徐浩峰在小说《师父》里,借咏春拳师陈识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

“大清给洋人欺负得太惨,国人趋向自轻自贱。到建立民国,政府里有高人,知道重建民众自信的重要,但高人没有高招,提倡武术,是坏棋。

在一个科技昌明的时代,民族自信应苦于科技。我们造不出一流枪炮,也造不出火车轮船,所以拿武术来替代。练一辈子功夫,一颗子弹就报销了,武术带给一个民族的,不是自信,是自欺。”

被打倒的霍元甲

最终,武术救国被证明行不通,轰轰烈烈的国术运动也都不了了之。

尽管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经济腾飞的新时代,但是当代的霍元甲们在精神上还是停留在旧社会——被欺凌的妄想挥之不去,总想用功夫来找回民族自信。

比起打倒霍元甲,或许打醒霍元甲才是更难的事。

回顾《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词,今天似乎有了新的意义。

被打倒的霍元甲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