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看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讀者覺得它怎麼樣呢?

mirror寧靜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對於心理學三巨頭——阿德勒一無所知,對於他的“個體心理學”更是聞所未聞。

總結幾條大家共享共論,無所謂對錯

【1】要獲得自由,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要獲得幸福,痛苦憂愁也是幸福。

【2】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活在自己心中的不放棄,活在別人眼裡的不介意。

【3】不能讓人喜歡或認可,就要自我接納。說的好不如自己去體會人際關係,多少勵志書都在自己的歷史中被封印。

【4】最後一句,給自己的書好多分析,給自己人生又付出多少思想精神的努力。書在狡辯,人不必都相信。



金句吾在評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社會上疲於奔命去支撐自己的家庭。當生存思維充斥著內心,父母往往會忽略孩子的精神世界。如何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這是父母一生的課題。孩子的成長,是父母一生的修行。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只是憑藉著自己的認知去教育孩子,而這些認知來源於上一代對我們的教育。假如上一代的教育本身就乏善可陳,那我們應該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呢?

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所著的《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亞馬遜2014年度銷售冠軍,並且連續300天雄踞銷售榜首!國內眾多大咖推薦此書,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評價此書說:“這是一劑烈性藥,它會刺痛你的意識的神經。不要抗拒它,一口一口地喝下去。在被你所討厭的勇氣當中,你會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此書以少年和哲人的對話形式展開,對於少年心中的困惑,哲人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進行了解答。這些困惑是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其中關於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哲人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1.請告訴孩子: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生活中,我們經常拿自己的不足去和別人的長處作比較。

為什麼他是高富帥?

為什麼她是白富美?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那麼好?

為什麼他的薪資待遇那麼高?

諸如此類的想法,每個人心中都有些許的不平衡。當一切都是既定的事實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呢?

張海迪小時候因患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她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併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至今她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張海迪說:人就像一部機器,殘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損壞一樣,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機器毀掉,那些能用的部分還是大有價值的。

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外部因果律”,意思是我們把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的事情解釋成有重大的因果關係。比如:因為我個子矮,所以我打不好籃球。

當一味的糾結於自己的不足,會讓自己陷入內心的牢籠。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現有的東西,努力去改變自己。

2.父母正確看待自卑感,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的內心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卑感,這不是什麼壞事。我們的自卑感並不來自於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認知。

健康的自卑感會讓我們努力去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突破自我。但是過度的自卑在心中滋生,自卑情結就此出現。

由於自卑情結的影響,我們用它作為藉口而不去改變現狀,躲在自己心理上的舒適區。而且當自己沒有勇氣去改變時,還會衍生出更糟糕的情結—優越情結。

優越情結有三種表現:

表現的好像很優秀。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我認識某某領導,關係很好。這是在藉助別人的權勢和自己捆綁起來,進而抬高自己的地位,並且還陶醉於這種優越感中。

驕傲自大,時常談論自己過去的輝煌,炫耀自己的優秀。這類人從內心極度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為此而不惜代價。

誇耀不幸。藉助自己的不幸讓自己成為特殊的存在,以此作為武器來支配對方。

作為父母,首先要正確的認識自卑感,然後去識別孩子行為的背後是否存在自卑情結。當出現自卑情結時,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鼓勵孩子,引導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

3.父母的賞罰式教育是否可取

《被討厭的勇氣》中說到:“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別,其背後的目的都是操縱,阿德勒心理學之所以強烈否定賞罰教育,就因為它是為了操縱孩子”。

當父母對於孩子的正確行為進行獎勵,孩子會形成一種認知:只要我這麼做,就可以得到獎勵。長期以往,孩子會為了獎勵去迎合父母的需求,追求父母的認可。

孩子犯了錯,父母的懲罰會讓孩子壓抑真實的想法,喪失說出自己想法的勇氣,甚至產生叛逆或者退縮的心理。雖然懲罰可以暫時制止不良行為,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

賞罰式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父母為了控制孩子而採取的一種不良行為。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賞罰式教育是有條件的,而鼓勵是無條件的,並且是發自內心。

父母應該學會甄別自己的話語是鼓勵還是讚揚(賞罰式教育),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列出了兩者之間的區別:

我是在激勵孩子自我評價,還是依賴於別人的評價?

我是在尊重孩子,還是在擺家長的架子?

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觀點,還是隻看到了自己的觀點?

我會對朋友這麼說話嗎?

鼓勵孩子是父母必學的一項技能,需要不斷的實踐才可以掌握。

4.父母與孩子需要課題分離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要學會去進行課題分離。所謂課題分離,就是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別人的事情。

父母要能分辨出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孩子的事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沒有進行課題分離。父母對於孩子的課題進行強加干涉,讓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緊張。當然這並不代表對孩子撒手不管。

干涉與援助有本質的區別。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強行介入就是干涉,長期的效果是孩子變成了沒主意的人;如果孩子沒有相應的能力做好某件事情,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引導和幫助。

父母按照自己的經驗和人生信條來設計孩子的人生跑道,總想把自己的人生模式刻在孩子的腦海中,這是很荒誕的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節奏,掌控節拍的人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

最後,我把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說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這本經好不好讀,就看做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和造化了。“風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還是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讀下去,繼續牽掛下去。盼我們做母親的能相互鼓勵,彼此保重,永不氣餒”。


閱讀一生


這是很不錯的一本書,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此書億青年和哲人的對話題形式總結了“阿德勒心理學”,絕非心靈雞湯式的文字。下面是我之前寫在公眾號的書評,請參考


想要成功,你必須先得讓人討厭

丘吉爾說: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他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人過於剛強容易夭折,人過於柔順就是軟弱。


要想在短短一生中過得順遂,取得成功,就要遵從本心,不盲目,不逐流,堅持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人,聽到刺痛心扉的話,看到不忍直視現象,此刻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以現在的階級固化論來說,多少人的努力不是要跨越一個階級,而是不滑落一個階級。


那你的努力將勢必被上一個階級的人討厭,因為你的階級跨越會把他們中間的一個人擠下來,同樣也會被下一個階級的人討厭,因為你阻礙了他們的階級跨越。


一、你不成功,是因為你下定決心不改變

《紅樓夢》有兩個人,就是下定決心改變和不改變例子,賈探春和賈環。同為賈政之妾趙姨娘的孩子,兩人卻天差地別。探春深知,在賈府這個大染缸裡,出身有多重要,而這些卻是她不能改變的。但是她自立自強,精明清醒,連王夫人和鳳姐都讓她三分。


王夫人受王寶善家的挑唆,以繡春囊一事為由,下令抄檢大觀園,探春反應激烈,義正言辭,說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言論,一個大家族的破敗,從外面是殺不死的,先從內部自殺才會一敗塗地。如此長遠而深刻地為家族著想,實在是不容易。她還是一位才女,發起海棠詩社,代理王熙鳳管理賈府,更是一位高超的管理者。

而反觀賈環不思進取,不學無術,在趙姨娘的挑唆下,幹盡壞事。和鶯兒玩耍賭錢,撒潑耍賴不給錢,讓丫鬟瞧不起;故意打翻燭臺,燙傷寶玉;在金釧兒跳井後,誣陷寶玉,使寶玉受到了父親的毒打。反觀兩人,探春就是不滿現狀,極力做了改變,不管改變的路上會遇到什麼問題,可能會激起很多人的厭惡之心,但是下定決心用勇氣去改變。


二、沒必要事事得到別人的認可

一味拘泥於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特別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不想被人認為自己不好,在意他人的視線。長時間在意外界的看法,會導致自卑心理。

以最近熱播的《陳情令》為例,金光瑤為例,足智多謀,八面玲瓏,臥底溫家,傳遞情報,為其他家族剷除溫氏做出很大貢獻,真心對待侄子金凌,對藍曦臣更是沒有半點私心。眾人也是對他青睞有加,可是時時在意自己是娼妓之子,對辱罵自己的小人,絕不手下留情,殺光殆盡,各種因緣巧合使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在工作中,生活中,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思維方式、認知範圍都有巨大的差異,外人的不認同,是正常的事情,過分在意的話,會形成一種假象:我是世界的中心,別人都在評價我。而實際上,每個人只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非中心。找準自己的位置,拋棄外界的看法。


三、認可終身學習,但是也要改變思維

現在提倡終身學習,但是:拿階級固化論來說,知乎上高讚的一位答主說:階層越低,越受環境約束。不如不得不服從長輩和家庭成員的要求、聽命於領導、屈從於企業和社會文化的潛規則、在可能做選擇的情況下猶豫不決,無法決策;階層越高,越主動獨立規劃事業和生活,受環境制約越小,主動選擇環境,通過有效溝通改變環境,認為社會是公平的,主動決策,重視保護自我個性,創造條件完成心願等等。高階層的人或許在終身學習上更重視,學習溝通,學習認知,學習新鮮事物,改變思維方式。

你再如何學習也很難跨越階層,因為你的出身決定了你的起點,你的思維決定了你的終點。那你的努力將勢必被上一個階級的人討厭,因為你的階級跨越會把他們中間的一個人擠下來,同樣也會被下一個階級的人討厭,因為你阻礙了他們的階級跨越。

這篇文章很有說服力,我們贊理解他的話,但不能完全贊同他的觀點,聽天命可以,但是也要盡人事,努力改變自己的思維,不要被約定俗成的事情框住。就算今天沒有成功,也許明天就成功了,有信念的心最重要。


紫薇郎


阿德勒是和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世界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阿德勒坦言自己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恐怕是所有心理學中最難學習和實踐的一種心理學了。甚至有人說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直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相當於自身歲數一半的時間"。


1.人人都可以改變


<1>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失敗或者成功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2>想要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你一定是選擇了後者。


<3>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我自己不斷下定”“不要改變”的決心。我缺乏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正因為這樣,我才會不幸。

2.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1>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2>是選擇別人的認可還是選擇得不到認可的自由之路,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咱們一起來思考一下,在意別人的視線、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活、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這或許的確能夠成為一種人生路標,但這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3>如果周圍有10個人,那就發誓忠誠於10個人。如果這樣的話,暫時就可以不招任何人討厭了。但是,此時有一個大矛盾在等著你。因為-心不想招人討厭,所以就發誓忠誠於全部10個人,這就像陷入民粹主義的政治家-一樣,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攬。 當然,這種謊言不久後就會被拆穿,然後就會失去信用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痛苦。自然,繼續撒謊的壓力也超出想象。這一點請你-定好好理解。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4>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3.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1>活在當下就是指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活在"此時此刻"。也就是說,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之中,而是時常活在"此時此刻"。

  

<2>夢想著成為小提琴手的人也許總是隻看見眼前的樂曲,將注意力集中於這一首曲子、這一個小節、這一個音上面。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裡了嗎?"在跳著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就這樣成了專業小提琴手。

  

<3>不設定人生目標,自然也沒有成不成功之說了。著眼於“此時此刻”,做好手中的工作,一點一點去學習進步,最後不管達到什麼高度,你的人生都是圓滿的。或者說,人生總是處於完結狀態,完結於“此時此刻”。


野谷


《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作家的作品,書中對阿德勒的個人主義心理學通過有趣易懂的對話方式展現出來。

在阿德勒的思想中,不能少的肯定是自卑,優越感,人際關係。

本書的有個重要關鍵詞

自我選擇,自我負責,自由,自卑情結,邊界。


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是兩種關係,一種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另一種是我們和他人的關係。這本《被討厭的勇氣》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告訴了我們面對這兩種關係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我們應該如何做。

第一種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其中重要的觀點是:

1、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選擇怎樣的愛人,怎樣對待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和哪些人建立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即當下的生活是我們選擇的結果。

2、精英觀點是:自我負責。從我自己開始改變或者選擇不改變,這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要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自己的失敗和不滿意的生活歸咎於別人。

3、自我負責也意味著我們要區分自己和他人的邊界,管好自己的事,不去幹涉別人的事(人生有三大重要課題,工作,交友和愛。)。

4、接納自己,我已俱足。我是一個普通人,我有能力,有價值,同時我會犯錯。我是一個獨特的人,不必向他人證實。

第二種是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其中重要的觀點是:

1、我們選擇迴避和他人的關係?我們選擇與他人合作?我們選擇與他人競爭?其背後有對應的根源。我們選擇迴避他人的關係,是因為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我們的自卑情結讓我們追求優越感,我們要證明我們永遠是對的,陷入權力鬥爭的關係當中,而我永遠是對的,與我可以去承擔別人的人生課題一樣,是兩個謊言

,所以我們必然會在這種關係中受傷,從而選擇迴避和他人的關係,這一切遊戲的根源在於自卑情結在作祟。

我們選擇與他人競爭,把關係變成對抗的關係。從證明我是對的開始,就形成了對抗關係,然後開始權力鬥爭的惡性循環。我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服從和控制),對方反抗(如叛逆),反抗無果後會走向自我放棄,通過放棄自己、讓自己失敗來證明控制者是錯的。這種關係主要針對於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而言。對於工作中的權力關係,是職位賦予的,不在此列。

我們選擇與他人合作,建立相互滋養的親密關係,是因為我接納自己,接納他人,我不去尋求他人的認可,我有自己的目標,在實現目標這個過程中,利他,也能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2、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態度上,我們要自己有勇氣斬斷過去的一切,走出第一步。不要擔心別人不合作怎麼辦,因為別人不合作是別人的事。

其次我們要勇於去檢驗我們的思想

,而不是活在我們自己編寫的謊言當中。(我永遠是對的,我可以為他人的人生負責)

最後,就是要改變自己的一些觀念,自己對自己負起責任來。記得嗎,兩個精英觀點:我想成為一個自我負責的人。我追求我自己的自由並承擔自由的代價。

四、重要的理解點

1、犧牲也是以自我為中心,是自私的表現 。

因為犧牲者本身的自我價值感比較低,他們渴求更多的關注和別人的認可,犧牲者在付出時是希望有某種回報的,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所以犧牲也是一種自我中心,是自私的表現。

2、自卑和自卑情結的區別?

自卑在心理學上特指由於與合理規定標準或其他刺激物比較有差距,而產生了評價差異,進而導致的主觀低落、悲傷等負面心理狀態。合理的自卑能激勵我們努力去成長,去追求世俗的成功。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情緒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

自卑情結是一種過度、過分的自卑感。

五、疑問

按照作者的觀點,自卑情結是很多事情的根源,那麼怎麼修通自卑情結呢?


光芒小鎮


靈魂向煎餅一樣被攤開,加點料又被裹起來的感覺。

這本書由日本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家岸見一郎,以及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日本作家古賀史健所寫,整本書共兩個人物,一個是初入社會,迷茫如你我的青年人,一個是精通阿德勒心理學的哲人,他們之間五個晚上的對話及辯論,在你來我往的言語交鋒間,向我們闡述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初讀的過程中,你很可能像書中的青年人一樣,覺得哲人是生活在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根本不知道塵世間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世事紛擾,對其所思所想所主張感到憤慨,不切實際。

青年的想法才是活生生的人在面對生活、面對人事時的正常反應,生活不是由大道理堆砌的,而是由一件件實實在在的細小瑣事組成的。我們離不開和他人的牽絆,每個人都生活在別人的注視之下,這才是現實的生活。

這便是我讀第一遍時候的心情,我理解哲人所說的所有道理,但是塵世喧囂,誰能真正遺世獨立呢?

書中有一些我很喜歡的話語,我便再一次速讀了整本書,發現與第一次閱讀時的心情完全不一樣。

我好像頭腦突然冷靜下來,慢慢開始接受哲人的主張,發現之前自己的憤慨其實是覺得被冒犯而生出的保護色,活了快三十年,怎麼想要有人大行其道的敲開我的腦袋,把既定的思想撥亂反正呢?平復了自己的心情後,我開始靜下心思考哲人的話語,尋找整本書的脈絡。

青年人和哲人共度的五個晚上,向我們闡述了三大觀點。

第一,剖析自己,我們抱怨生活,篤信因果,無法真心祝福別人的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麼。

第二,揭開“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這一理念,並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的對待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最後,哲人鼓勵我們活在當下,生活最重要的便是“此時此刻”。

除此之外,這本書裡有不少的專業名詞,可能會干擾你的閱讀,但是書中那些淺顯易懂的,而且是我們長久以來不願承認的部分,初讀會覺得被冒犯的部分,會實實在在的嵌進你的靈魂。

至於那些一時半會兒還無法瞭解的部分,就交給時間吧。總會有人生中的某一瞬間,突然理解了那一個部分,知曉了其中的意義。


夕嶼Nicole


這本書主張的是目的論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論。通俗地說你的表現是為了得到什麼而非是由於什麼導致你這樣的。比如弗洛伊德說一個人自卑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形成的,但阿德勒偏說是當事人為了逃避某些東西而刻意地表現出“自卑”的狀態,如果想根治所謂的自卑則需要當事人換一種態度去面對人生,尤其是實現他原本以為通過“自卑”這種方式才能實現的“目的”。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療法,那麼需要找出導致病人變成這樣的原因再去根治,但阿德勒則直接從病人入手(這裡的病人只做一個比喻,我把心理學家比作醫生),直接讓病人做出其他行為來達到改變。比如一個人膽怯並不是因為他本身就膽怯,而是由於不想做什麼而呈現出膽怯的狀態,那麼要根治他這種膽怯的心理就需要讓他去嘗試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心理學研究的是外界的刺激對人的影響,但阿德勒則是通過個人對外界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影響。也即是說他想“病人”通過行動去改變自己對世界的態度從而得到治癒。阿德勒可以說是個體心理學的權威人物,閱讀他的書的確可以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因為世界是怎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樣對待這個世界。人大腦的認知會導致每個人對世界或者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同,阿德勒只是在通過改變一個人的認知來讓他去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處世態度。可以說是他在主張行為改變認知這一理念。


御劍遊天下


而《被討厭的勇氣》,讓我重新認識了心理學的另外一個泰斗—自我啟發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這個世界是不夠溫柔的,尤其是在你不夠強大的時候。

很多人並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家裡也沒有萬貫家財。還很有可能經歷著年幼時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比如離婚、家暴或者出軌之類,或者在長大後在過去失敗的感情裡面走不出來,還或者是出社會後事業上經歷的挫折。

然後出現自怨自艾的負面情緒,不願意面對現實,自我麻醉自我安慰

有人說,道理我都懂,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每天有那麼多雞湯文,我都迷茫了怎麼辦?

其實,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即便你再怎麼刻意維護,討厭你的人依然不會對你改觀。真正欣賞你的人,也無需你耗費精力,去迎合,去偽裝。

與其是去迎合和討好別人的認同感,倒不如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

首選要做到認識自己,然後接納自己,最後才是取悅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否認尋求他人的認可。因為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就會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不要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當我們選擇一種自由的生活方式,就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把自己當作一個系統,每天更新,才能得到最佳優化。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其實,敢於被討厭,敢於活出真我,才是獲得自由的開始,也是我們這一生終極的修行和參悟。


孵理想的左左


一個“禪師”和一個“青年”的對話

禪師以哲人的身份出現,他是一個知識淵博、智慧過人、幸福自由的高人。

對話的青年,是一個圖書館理員,他內向、自卑、糾結、痛苦。

五個章節分別為哲人的青年對話的五夜為內容。年輕人總是試圖駁倒哲人,在經過一夜又一夜的長談時,終於找到的幸福的意義。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觀點就是在第五夜中提到的: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什麼。而一時忽視此時此刻,這是一人生謊言。

和你分享一下我摘抄的句子吧!

1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

2

當人能夠感受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愛。

3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4

人只有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5

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正是隻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地生活方式。


人語西風c


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徵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聖?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