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范進一點都不可笑

我們都知道範進中舉這個故事,也都知道範進這個人。也許剛開始你會笑他年紀一大把還要跟年輕人一起考試,內心甚至會為他不恥,覺得這個老頭兒真可笑。當他終於過了“獨木橋”後,還沒來得及享受喜悅,竟然瘋了時,你就會突然笑不出來了,因為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與其說他可笑,不如說他可悲。《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其實是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中的一個人物。他虛偽、懦弱、生活得卑微、低如草芥,但又渴望功名利祿,是一個考了大半輩子的科舉狂,一直考到頭髮白了脊背駝了、精氣神兒也全部消失殆盡了,才來了個極度大轉折,這讓他如何不瘋狂。這一張紙,在他眼裡如同他的生命和希望,他盼了又盼,本以為毫無希望,不料卻又從天外飛來,這讓他欣喜若狂,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范進一點都不可笑

要理解范進,我們首先就要了解創造了范進這個人物的作者吳敬梓老先生。吳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清朝偉大的諷刺作家。他出身於仕宦名門,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聰穎伶俐,而後跟著父親到各處做官又增長了大量的見識,包括官場的內幕、黑幕。而他從讀書到中秀才,接觸過各種不同的儒林眾人,深知科舉和八股的種種內情。這都為他以後的創作積累了原始的材料。但這不是結束,只是開始。吳敬梓二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了,家族內部因為財產和權力是打得難解難分。當舊產揮霍殆盡之時,他的生活一下子由天堂墜入到了地獄,他再次感覺到了世態炎涼所謂“上層人士”的精彩變臉,他的心境又一次發生了變化,更加深刻更加醒悟。這也讓他的作品更具有共鳴感。

其實范進一點都不可笑

雖然社會腐敗,科考黑暗,但是中國文人的骨頭是硬的,中國人的脊樑也是直的,吳敬梓為了給中國人補補“鈣”,就寫下了范進這個精彩的人物。人只有意識到自己在哪裡,在做什麼,才能夠補鈣補到位。

在小說中,范進作為門生,其實是不討人喜歡的。因為他不會過分地巴結,不會像一些喜歡攀附名流的人那樣,纏著你不放。他也沒有打著先生或老師的招牌,招搖撞騙。只不過是“獨自送三十里之外”,然後站在那裡,“直望著門槍的影子抹過前山,看不見了,方才回到下處”,暗自感慨和感謝。這樣的人內秀,外冷內熱。雖然有些卑微儒弱和虛偽,但內心裡他也是一個渴求功名利祿,並且情感很脆弱的可憐書生。後來,他被欽點山東學道,對於老師囑辦的事,他每次都很認真地去做。雖然這時,他也開始變得假道學,說是吃素,卻夾了一個大蝦丸子塞進了嘴裡。但這也是他不得不這樣,因有那麼多的劣紳濁吏對他進行腐蝕和誘惑,他自己也沒有防腐劑,只能一點點地被侵蝕掉了。

其實范進一點都不可笑

但總的來說,范進還是個老實人的。其實他的怯懦和麻木有一部分是因為他那個殺豬的丈人胡屠戶。在范進還沒有中舉時,說他是“現世寶”“窮鬼”“爛忠厚沒用的人”,經常是一頓夾七夾八,罵得范進摸門不得。范進每每都是唯唯諾諾,稱他說得對。他的逆來順受,讓人懷疑是不是有受虐傾向。不過,這種現象在范進中舉後就改變了。胡屠戶見女婿衣裳的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這前倨後恭、勢利小人一般的模樣還是那個凶神惡煞般的胡屠戶嗎?前後差距也太大了,真是天堂與地獄的界限只有一紙之隔啊。

其實范進一點都不可笑

范進之所以發瘋多是因為他內心深處積壓的東西太多,長久的不得志,長久的抑鬱。這些綜合起來,中舉就是一個契機,爆發的契機。一個經歷了二十幾次考場都名落孫山的失敗者,他沮喪、懦弱、彷徨,這可以理解。但是突然在絕望的黑暗中,又看到了一線曙光,得到了他追求一生的東西,我想,這樣的大悲大喜,不瘋才怪呢。幸虧范進沒有心臟病,要是有的話,早就猝死過去了。

在《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之後,性格和做事的方法也有所改變。他很得意,他看到家裡的田產、錢米、奴僕、丫鬟,一應俱全,他發自內心地高興,總算不是窮鬼了。唱戲、擺酒、請客、擺譜等,他也慢慢地都學會了。可是,從他對髮妻的態度,還是不多的。糟糠之妻既沒有下堂,也沒有在外面私自包養二奶,或者是花個小錢養個私姘情婦什麼的。他不僅不風流,而且每次還規規矩矩地把別人送給他的錢,全額地交給娘子胡氏保管,這可以看出他本質上還是非常善良的。這比那些得志便拋棄妻子的陳世美們強太多了。

其實范進一點都不可笑

所以說,不要覺得范進的瘋可笑。在人的一生中,誰沒有個七災八難的,只是單看誰能挺到最後罷了。堅持就是勝利,失敗就是成功之母。因為只有失敗了,你才能知道成功後的喜悅,你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成功范進至少不曾放棄過,他沒想過自殺,也沒想過放棄生命,這點要比現在的許多人強得多。總之,不要嘲笑弱者,說不定打敗你的就是這個弱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