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最近Facebook上有一个叫Alanya的妈妈走红网络,她带儿子Carson去公园找朋友玩,迎面走来6个小男孩要求Carson分享自己的变形金刚、乐高小玩偶和玩具卡车。面对这些要求Carson不知所措,但是在Alanya的坚定鼓励下,Carson勇敢地拒绝了。

Alanya的行为在Facebook上获得了十万个赞,网友们拍手称好。为什么Alanya“拒绝孩子分享”的行为能获得网友们的激赞?这是因为她的做法道破了一个正确的,但与我们的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不分享!

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中国孩子的身上,估计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也许是6个小男孩走过来要求孩子分享玩具,孩子不同意,“深明大义”的妈妈教育了自家孩子一顿,最后孩子眼含泪光地把自己的玩具分享了出去。

生活在中国的孩子,小时候多多少少都遭遇过“被强迫分享”的事情。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上周六去朋友家作客就看到这样一个场景,3岁的妞妞坐在地上玩芭比娃娃,4岁的小表姐觉得很有趣也想一起玩,妞妞一把把玩具护到了怀里,嚷嚷着“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要拿!”小表姐没有放弃,伸出手去拽芭比娃娃的头发,妞妞也往回抢。妞妞的妈妈在一旁看到了,觉得很丢人,大声训斥“别抢了,这孩子真自私,你让姐姐一起玩。”妈妈上前把玩具扯了出来,递给小表姐,妞妞哇一声大哭起来。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生活在崇尚集体主义的环境里,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得分享,因为家长普遍认为分享有利于人际关系,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问题,却过于片面。“善于分享”的孩子合群性确实更强,但“被迫分享”的孩子则不然。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被迫分享”不单止不利于人际交往,而且容易为孩子的人际交往埋下一些隐患。

A、长期被迫分享的孩子,

容易缺乏人际界限感

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应该是一个界限清晰的人,既保护自己的领域,也尊重他人的领域,而长期被迫分享的孩子,他的界限感是模糊的。如果他是受害方,他从哭闹最后获得了玩具的小朋友身上很可能学会了两件事情,一是“我的东西别人可以抢夺,那么别人的东西我也可以抢夺”,二是“只要我哭闹得足够久,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拥有这种意识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中很容易入侵到他人的领域,抢夺他人的东西。这样一个界限感不明,有入侵意识的人,显然更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

B、长期被迫分享的孩子,

容易缺乏物权安全感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中国的俗语里有这样一句话,“要给别人半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意思是,给予的前提是先拥有,如果一个人自身的物质是匮乏的,分享更无从谈起。当我们长期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强迫他分享,容易给他造成物权上的不安全感,他需要时刻警惕防备别人来抢他的东西。这种不安全感,会让他在被迫分享之前习惯性地先把自己的东西藏起来。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朋友,他爱吃零食买很多很多的零食,买回来以后就都藏到柜子里。在我们问他拿时,他会把零食拿出来,但每次只拿一点点,剩下的又继续藏起来。这个朋友他从小成长的环境就是属于物质比较匮乏,兄弟姐妹多,经常被家中的长辈强行要求分享的。物质的匮乏感,让他缺乏物权安全感,从而对于自己仅拥有的东西会更加小心翼翼。

C、长期被迫分享的孩子,

难以和别人say no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每一次孩子被要求分享,而自己不愿意的时刻,都是学习解决人际冲突的好时机。如果父母在此时,能够鼓励孩子礼貌而坚定地拒绝,那么孩子就能从中习得拒绝别人不合理请求的方式;长期被强行要求分享的孩子,则无法学会如何合理地拒绝别人的要求,因为他没有从冲突中习得这种方式。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主人公在一家公司上班,坐在她旁边的同事热爱问她借各种东西,小到便利贴,大到上万元的包包和几十万的汽车。同事感叹,“你真是好人,爱分享!”,主人公则向闺蜜频频吐槽同事的无耻行为,闺蜜有一次忍不住了,问她“你为什么不拒绝?”主人公沉默片刻,吐出一句话“没拒绝过,不知道怎么拒绝。”

不拒绝别人要求分享的行为,就等于“热爱分享”吗?显然不是,一个热爱分享的人不会心存怨怼,只有长期被迫分享从而学不会拒绝的人,在分享的时候才会满怀怨气。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善于分享的人应该是有清晰的界限意识的,他能够礼貌而坚定地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也能尊重别人所给的限制,而这些在“被迫分享”的行为当中是无法习得的。

当然,小编在这里所说的“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并不等于“不要教导孩子分享的行为”,事实上,分享的行为确实是有必要的,善于分享的孩子人际关系也会更好。

但是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我们不需要过于强调分享行为,因为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比起分享,他此时更关注“自我”的概念,他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把别人碰自己的东西视为一种侵犯。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另外,3岁以前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还没有办法理解分享的概念,不能懂得分享只是让渡拥有的一部分,他们往往认为我看不见了就是没有了,我给别人了自己就没有了。这种具体形象思维也是导致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家长不需要担心的是,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改变。

那么,我们引导孩子分享一般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呢?上幼儿园以后,也就是3岁左右!上幼儿园以后,孩子开始融入集体的环境,有交友人际交往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引导孩子逐渐学会分享行为。比如:

1)尊重物权的同时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需求

在遇到要求分享行为的时候,尊重孩子拒绝分享的权利但同时引导他关注别人的感受,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例如告诉他“宝贝,弟弟也想玩你的小火车,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你可以借给他玩,也可以拒绝,妈妈尊重你。但妈妈也希望你回想一下,上一次你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借乐高,他拒绝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伤心呢。”

2)开辟孩子的物权领域并尊重他的界限

不分享≠自私,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界限意识和物权意识需要在生活当中逐渐培养。我们可以在家里帮助孩子开辟出属于他自己的物权领域,里面放置的是他的东西,当我们需要借用他的东西的时候,说“宝贝,我能借用你的xx东西吗?”用完以后,再表示感谢“谢谢你的东西,对我非常有帮助。”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孩子会有比较明确的意识,也会让孩子明白如何尊重他人的界限。

3)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分享的氛围

父母身体力行地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分享的氛围,并且让孩子多参与集体合作的游戏,让孩子在合作当中,感受到与人分享与人合作的快乐。例如让孩子共同画一幅画,在完成这幅画的时候,孩子需要相互之间借画具,此时家长和老师就可以启发他“这个是明明的画笔,他把这个漂亮的颜色分享给你了,你愿意把你的画笔分享给他吗?”

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以外,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孩子分享以后,对他的行为一定要及时表扬,再通过表扬进一步强化分享的行为。总之,作为家长,我们要明确的是“强迫分享”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只有再让他感受到分享的快乐的时候,他才会慢慢乐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