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二)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二)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二)

【洪门的创立及发展概况】

洪门创立的经过历来传说不一,所以对创始人亦随着各说而不同。

但其开始之经过虽有各种不同的传说,然均有一共同点,就是自清兵人关后,一般明末遗臣不甘为满族统治而暗中企图反清复明,用梁山的根本(即山寨)、桃园的义气、瓦岗的威风和 "同生死共患难"等口号,组织社会势力,以图东山再起。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二)

相传明末清初之际,有洪英(另名殷洪盛,洪帮奉为始祖)者,字启盛,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崇祯四年(1631) 进士,崇祯七年(1634) 在直隶大同镇守姜壤处参费军机。

洪为人贤德,有蔡德英、方大洪、马超兴、李式开、杨方、林亭等投其门下。

清军打进关内后,镇守姜骧投降,殷率诸人投史可法(洪门奉为文宗),共同组织"汉留"(以"汉族源流一脉"亦称汉流)为反清复明计。

后洪英衔令至北京,窥探虚实,游说吴三桂复明,因而免于扬州之难。

史可法殉难后,洪等召集史可法旧部投明将黄得功。

黄死,洪即率队抗拒清兵,屡战败北,于崇祯十八年 (1644)卒。

其子洪旭及蔡德英等诸门人突围出奔,俱归郑成功 (洪门奉为武宗)为部将。

郑据守台湾,推进汉留组织,开山立堂,以谋灭清复明。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二)

福建漳浦高溪庙

乃于顺治十八年九月,与本部及来归兵将数千人,照原有品级作为"进步"次序,将驻兵之金台山,作为会盟之所,定名"金台山"、"名远堂",用同盟之纽带将众人归于一心,约盟来归者约4000人。

凡加人者必须同生死共患难,遵守山堂规则,互相以兄弟相称,以驱逐鞑虏为责任。

郑成功见当时所谓士大夫醉心利禄,无可与谋者,恐后起受清室之儒术羁縻而觌颜事仇,乃遣部将蔡德英、方大洪、胡帝德、马超兴等人向大陆发展组织,以便使汉流世系相传,由是遂开汉流之盛。

郑恐派遣探听军情、负责秘密活动的弟兄被清廷察觉,乃将普通用语改为暗语,赖以联络。

派遣的100多人到达福建后,奔兴化府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投原明末遗臣,现为方丈的智通为寺僧(明末义士多削发为勤练武功。

郑成功之侄郑君达,闻其叔叔之部将蔡德英在少林寺,乃携妻郭秀英、妹郑玉兰及子郑道德、郑道芳相投。

康熙十一年 (1672年),边疆遭扰,少林寺诸僧应召往征,欲谋途中举事,未果,外敌屈服后,乃返寺修道。

后有第七兄弟马义福犯法被逐出寺门,马即怀恨投报清军,泄露寺中秘密。

清廷闽将陈文耀、张近秋久欲作乱灭寺,因顾寺僧勇武,不敢轻举妄动。

现获其寺僧欲谋反,乃请往剿,卒受命带兵图焚少林寺。

经过一场浴血奋战,逃出者仅18人,马义福又呼兵追擒,被箭射死。

后又有13人死于途中,仅存蔡德英、胡帝德、方大洪、马超兴、李式开5人(洪门奉为前五祖),一直逃亡到沙湾口,遇船户谢邦恒之救方得以脱险。

一同前往广东惠州宝珠寺,又在此遇抗清将领,削发为僧的吴天佑、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5人(洪门奉为后五祖)。

为求生存、壮大声势,两支人马会合在一起,结义为伍。

清将陈文耀、张近秋仍带兵穷追不舍,遇史可法部将吴烈之子吴廷贵,将陈砍毙,张亦于途中被蔡等所杀。

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后,诸将决定投奔湖北襄阳万云寺主持人万云龙(洪门奉为达宗)。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二)

万系明潞王部将,与住寺的原明末进士陈近南相知(陈后开四川雅州"荩忠山",号白鹤洞道人,洪门奉为宣宗),时亦谋复明之策,恰蔡德忠等-帮人至,遂推陈近南为盟主,主持复明事宜,于是分途招集遗臣志士,来归者又千余人。.

众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 七月二十五日在"下普庵"后堂的 "红花亭"同盟结义。

适逢明末崇祯皇帝之孙朱洪竹来相参助,众以明代正统为由,拥朱为王,正于盟誓时,天际泛红光,众谓天意助成,乃以红光的"红"字,与朱洪竹的"洪"及洪英的 "洪"同音为由,公议为这是洪家大会,会员互为洪家兄弟,"入了洪家门,就是洪家人",此乃"洪门"之由。

誓文有"吾人同生同死,傲桃园结为兄弟,姓洪名金兰,结为一家,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兄弟,月为姐妹。吾人生在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丑刻,两京十三省同心一体,讨灭仇敌,恢复明朝.....如天之长,如地之久,历千万年,必复此仇。"等语。

故洪门对外又名"天地会"。

共同宗旨是反清复明。

会内法则有三十六誓、二十一刑、十则、十责。

洪门成立后,经过整编,全军由襄阳进窥武昌,与清兵交战3月余,终因势单力薄而为清将于成龙所败,诸将多先后战死。

众以时机未至,准备化整为零,分散于各地,但内部因前后五祖的派别和谁先谁后的问题而发生了争执,经调解,以"天下洪门是一家"为誓言。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二)

于是,此5支乃散布各省,各携印信,定暗号,秘密活动。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各支人马又重集于惠州高溪庙,再图大举。

万云龙战死,朱洪竹绝粮而亡,兵损过半,其后各负责人也先后告终。

陈近南死后,仅余先锋苏洪光,旋亦病死。

众以群龙无首,正在惶恐之际,而有苏洪光复生之说,旨称崇祯宦官王承恩借尸还魂,众推之为师,改名天佑洪,定会门为三合会 (又名三点会),军名取三合军(取天时、地利、人和),并推广组织,招收门门徒天佑洪将各路人马招集在一起, 自称三合军大元帅,率军抗清,震荡7省,会有周豪又名玉英,率领韩龙、韩虎、李国昌等来投。

三合军以史鉴明(史可法之侄)为军师,女侠关玉英为统领,声势浩大,举兵人蜀,进抵重庆,与清军相峙。

蜀督王春美遣心腹符、田二人降作内应,天佑洪不察,信之,并将符排四、田排七任副军师。

当两军交战之时,符、田内应,全军溃败,天佑洪中箭受伤,关玉英拿获田七,挖去心肝以祭先烈,符四化名邱荣新也被擒处死。

此后洪门内部组织以四、七为戒。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二)

天地会会簿

天佑洪创伤加重身亡,军权会务交由苏洪宇、林列主持,转战牧县,被清兵围攻,关玉英战死,苏洪宇夜人都督府行刺新调粵督王春美,未成而遇害。

会务遂由林列主持,由于形势不利,为保存力量,发展组织,乃遣散部众于内地各省、南洋各埠,分别开立山堂,秘密建立组织,因地制宜,自立名目。

如其支派有清水会、小刀会、双刀会、红钱会、哥老会等等。

至道光二十九年,陈正诚在新加坡设三合会,分设支部于厦门,人会者日众,清廷甚忌,捕陈杀之。

黄威率其众于威丰三年占厦门,自称明军指挥官,而刘丽川又占上海,均被英、法、美各国助清廷攻而灭之。

太平天国失败后,其部将亡命四方,因仇满之故,多参加洪门。

洪门组织在海外发展很快,许多侨胞加人了这个组织。孙中山于檀香山加入了洪门致公堂,成立了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号,洪门又告活跃。

在清末的民族革命运动中,洪门义士,尤其是海外洪门,表现了极大的功绩。

辛亥革命后,洪门职志可谓结束。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二)

未完,待续,下篇【洪门的别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