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日曾被作為教師節,孔子的這3個教育理念,今天仍不過時

今天是教師節,祝老師們節日快樂,工作順利,家庭幸福!

在中國近代史上,教師節的日期被改換過多次,孔子的生日也曾一度被作為教師節。

1931年,幾個教育家聯絡了一些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學發表了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每年的6月6日為教師節,但這個教師節,並沒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承認。

1939年,國民黨政府決定將孔子生日9月28日作為教師節,臺灣如今的教師節仍舊是這個日子,香港在1997年未迴歸之前,也是將此日期作為教師節,迴歸之後則和大陸的教師節日期保持一致。

孔子生日曾被作為教師節,孔子的這3個教育理念,今天仍不過時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政府曾恢復6月6日為教師節。

1951年,教育部和中華總工會決定,將5月1日作為教師節。

1957年,受左傾思想影響,教師節已處於名存實亡的尷尬境地。

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將9月10作為教師節的提案,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一直沿用至今。

但教師節的日期一直存在爭議,很多學者多次呼籲以孔子的誕辰日作為教師節,不僅因為這樣更具歷史文化內涵,更是因為孔子是孔子在教育實踐中提出的很多教育理念,對他的學生以及後世產生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01 有教無類

在商朝及西周時期,圖書被收藏在宮廷之中,教師一般是官員,民間也無學堂,教育資源被貴族霸佔,被貴族統治的平民,基本上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到了春秋末年,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典籍擴散,為民間辦學創造了條件。

在這樣的條件下,孔子辦起了學堂,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給與了平民接受教育的機會。

孔子的學堂在招收學生方面提倡“有教無類”,不管出身貴族還是貧民,不管年齡大小,五湖四海的人都可以進孔子的學堂學習。

孔子生日曾被作為教師節,孔子的這3個教育理念,今天仍不過時

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他先後收授的學生達三千餘人,其中有比他小六歲的顏季路,也有很多剛滿足入學年紀的人;有很多嚴於律己的人,卻也有做過盜賊的人。學生形形色色,品類複雜,但在孔子的教育之下,他們都變成了賢能之人。

據《史記》記載:“子路性,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猥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這個故事說的是:子路生性粗鄙,爭強好勝,曾經戴著公雞的羽毛,佩著公豬的牙齒等示強之物,侮辱過孔子。不過,孔子非但不生氣,還設禮樂,想引導子路走上正途。

後來,子路終於穿上儒服,成了孔子的學生。經過孔子的教育和引導,子路成為了孔門弟子中的大賢人。

假如孔子因為子路侮辱過他,就拒絕收他為學生,那麼社會上就會多一個粗魯之人,而少了一個賢能之人。可見,孔子的“有教無類”,確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孔子生日曾被作為教師節,孔子的這3個教育理念,今天仍不過時

02 因材施教

孔子招收學生時一視同仁,但他在教育學生時,就區別對待了,他始終提倡“因材施教”,認為這樣才能最大的挖掘學生的潛能。

據《論語:顏淵》記載,有一次,顏淵問孔子:“什麼是仁?”

孔子答:“克己復禮為仁。”

這話是說,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的規定,這就是“仁”了。

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品德好,聰明好學,領會能力強,所以孔子回答時,就簡單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

弟子仲弓也請教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他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意思是說,外出時,要像去見貴賓一樣地莊重,役使百姓時,要像承辦盛大的祭祀典禮一樣地嚴肅。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於別人。

仲弓有雄才大略,性格又仁慈賢德,因此孔子對他解釋“仁”時,就從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來解析,指出對待君主和人民要嚴肅認真,要寬以待人。

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馬牛去請教什麼是”仁”時,孔子卻回答說:“仁德的人,不隨便發表自己的見解。”

據《史記》中所寫,司馬牛"言多而噪”,所以孔子對他的回答就提醒他克服“語多而躁”的毛病。

孔子生日曾被作為教師節,孔子的這3個教育理念,今天仍不過時

由於因材施教,孔子的學生也都各有所長,基本在各方面都有代表人物。

子貢,被後世的很多商人尊稱為“財神”;子路,善於處理行政事務;宰我,善於與人交流,能言會道……

03 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育學生時說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求知切勿自欺欺人,不懂裝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孔子是這樣要求學生的,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他堅持“教學相長”,不知道的東西,就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琢磨,他要做一個和學生共同進步的老師。

我們當今有不少老師不願意在學生面前表現出“無知”,其實這樣的做法,才是一種真的無知。

孔子生日曾被作為教師節,孔子的這3個教育理念,今天仍不過時

在《論語:顏淵》中,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說:“《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面對子貢的獨特見解,孔子知道他在這方面已做了不少研究,於是虛心的說道:“子貢呀,現在我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切磋琢磨,學生並不會看低老師,學生和老師反而會實現雙贏。

我有次去一個輔導班兼職,遇到一道比較難的題,我就和學生一起討論,商量著怎麼去解答這道題,但事後輔導班的負責人找到我,並告誡我說:“以後遇到這種情況,就告訴學生這種類型的題不考,沒有研究的意義”。

我後來再也沒去這個輔導班兼職了,作為一個老師,一個教育機構,除了賺錢,身上還有一分責任,我們不能忘了教育的初心。

孔子生日曾被作為教師節,孔子的這3個教育理念,今天仍不過時

但我們實際生活中,確實有很多老師害怕學生知道他有不知道的東西,總想著矇混過關,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含糊其辭,給學生一個“萬能”的答案,根本不懂得“教學相長”這回事。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這些都是孔子很重要的教育理論,還有孔子的尊師重道,言傳身教等等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已離去兩千多年,但他的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教育理念,卻永遠活在了每個學生的身上。

作為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的孔子,是一位寶藏人民教師,他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永遠反思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