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高手”真的能在戰場上縱橫嗎?戚繼光說洗洗睡吧,不能!

在看古代戰爭片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看著這樣的場景:士兵在操練的時候往往都是排成陣型,隨著長官的發號施令或是刺出一槍,或是斬出一刀,動作刻板而且有點傻。

小時候的我往往會產生疑問,這些士兵為什麼不學習一些厲害的武功招數,人人都化身為“郭靖”“喬峰”,以一敵千呢?今日一文,日航君就和各位一起探討一下,在古代戰爭之中,個人的武藝用處大不大。

一、過於狹窄的古代方陣

大家都有著軍訓的記憶吧。在軍訓的時候,我們往往排成一個個方陣,當隊伍站整齊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只能看見前一個人的後腦勺,剩下的什麼也看不見。能看見前方全景的只有站在第一排的同學。我們將這個場景帶到古代戰爭之中,當士兵們站成了密密麻麻的方陣的時候,他們也只能看見前一個人的後腦勺而無法看見其他東西。北朝民歌中曾經生動地形容了這一畫面:

“前行看後行,齊著鐵裲襠。前頭看後頭,齊著鐵鉅鉾。”

其實就是說在軍隊的方陣之中,你不論往前看還是往後看,看到的只有戰友的頭盔和鎧甲,剩下的什麼也看不見,因此你的前進或者是後退往往都是依靠長官的喊話和隊友的行動。因此我們可想而知,在這種陣型之中,給你個人的空間幾乎是沒有的。

“武林高手”真的能在戰場上縱橫嗎?戚繼光說洗洗睡吧,不能!

軍訓方陣

我們再想一下我們看武俠片中的場景,那種飄逸的武功雖然厲害,但是往往都是需要在比較空曠的地方才施展得開,一旦到了比較窄小毫無空間的地方,武俠們往往都要說一聲:“這個地方太窄,施展不開,我們出來再鬥。”但是在戰場之上,幾乎是不可能給你單獨騰出一塊地方來施展武藝的。

在明朝時候,因為話本小說演義等的流行,這種武藝決定戰爭勝負的情況也深深影響到了明人,很多明朝人認為憑藉著“花刀”、“花槍”、“花棍”等武功套路在戰場上足以取勝。

曾經有人就這個問題諮詢過戚繼光,問他究竟那些武功套路在戰場上好不好用呢?專業軍事學家戚繼光說:

“只是一起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跳動?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存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進或者退?”

戚繼光指出了武功套路在戰場上的兩大不適應之處:第一點是在方陣之中,空間狹小,你轉個身子都難,怎麼可能讓你又蹦又跳地施展武功呢?

第二點是在方陣之中,士兵看不見眼前的情況,假如你想來一個回馬槍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你的隊友以為你想趁機逃跑,那麼軍心大亂,這場戰鬥就沒法打了。

因此綜上來看,古代戰爭方陣空間極其狹小,對於士兵來說根本就沒有給他們施展武藝的空間,因此注重挪移閃躲的傳統武功在方陣中作用不大。

“武林高手”真的能在戰場上縱橫嗎?戚繼光說洗洗睡吧,不能!

軍隊方陣

二、習慣、悟性不同的士兵

有人會說了,在戰場之上打著打著這個方陣不就散開了嗎?這個時候士兵不就可以充分表現自身武藝了嗎?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士兵的個人習慣和領悟能力了。

戚繼光曾經在浙江義烏一帶招募士兵組建戚家軍,戚家軍中有幾樣武器便是狼筅和長槍。當地鄉民們為了爭奪資源,多進行大規模械鬥。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作者曾經轉述戚繼光的話描繪這場械鬥:“征戰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

當地人為了械鬥需要,多會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一些套路武功,其中長槍、狼筅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戚繼光原本以為這些武藝的學習會在戰場上有奇效,結果真到作戰了發現問題很大。戚繼光指出:

“又如長槍,近見浙江之習,皆學處州狼筅法,中分其半。……至於中分其半,則又後尾垂帶,一為左右挨擠,手中豈能出入?”

戚繼光說浙江人使用長槍,多喜歡握住長槍的中部,這樣長槍用起來就可以周旋有餘。但是正如我們上文所提到的,在軍隊作戰之中方陣是十分狹窄的,你在那裡“揮舞有餘”的時候,你的長槍很容易就誤傷你的戰友,因此往往會起到反效果。

“武林高手”真的能在戰場上縱橫嗎?戚繼光說洗洗睡吧,不能!

長槍方陣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一支軍隊來自五湖四海,有的人是南方人,拿長槍習慣拿中部;有的人是北方人,拿長槍喜歡拿尾部。那麼在一支軍隊之中,刺出去的長槍就會長短不齊,既不利於殺傷敵人,也不利於陣型保持。

戚繼光久與倭寇交戰,肯定見過那些精通刀法,身手敏捷的倭寇,並且沒少吃過虧。戚繼光本身也是習武之人,他明白練習武功的好處,也明白練習武功的難處。其最難之處便在於因為個人的悟性不同,練習武功的時間長短也可以從數年到數十年不等。

而在連年征戰的時候,士兵死傷迅速,往往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他們練習武功,需要的是速成的且能夠征戰的士兵。戚繼光曾經也想引進楊家的梨花槍技法進入軍隊之中,給士兵操練,希望能夠增強士兵的個體戰鬥力。在研究後發現,梨花槍雖然是一種為戰場作戰而設計的槍法,但是其比較複雜而且需要一定的空間施展,因此不適用於普通士兵。

老舍在小說《斷魂槍》中曾經描寫了一位武術家“神槍沙子龍”,其中提到一個概念是“月棍年刀一輩子槍,不容易見真功夫!”由此可見練習槍法需要常年累月的練習,突擊性地練習槍法效果並不好。

戚繼光認為真正適合戰場使用的武功應該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法欲簡,立欲疏;非簡無以解分糾,非疏無以騰挪進退。”

說白了就是,操練起來要簡單,可以讓士兵迅速學會;施展起來不需要太大空間,要保持在方陣之中使用。

“武林高手”真的能在戰場上縱橫嗎?戚繼光說洗洗睡吧,不能!

方陣往往是非常整齊的

因此我們可見,在歷代操練士兵之中,對於長槍兵往往就是注重一個刺的動作,反覆練習,使其形成肌肉記憶,並不要求其他多餘動作。在近代中的二十九軍便有專門的大刀隊,大刀隊的刀法傳承自刀法大家李堯臣,只有簡單的“一撩一劈”,這樣士兵易於學習,而且在具體戰鬥中效果也非常不錯。

因此我們可見,在正式的戰鬥之中,因為士兵的習慣、悟性不一樣,導致他們的學習程度也不一樣,因此複雜的武功套路往往不適用於具體的戰爭作戰。士兵們往往會操練簡單且有效的一些固定招數來用於作戰,並且效果還很不錯。

“武林高手”真的能在戰場上縱橫嗎?戚繼光說洗洗睡吧,不能!

三、值得被批判的花式作戰

在和平戰事較少的時期,戰爭往往被人給兒戲化,古代的軍陣演練也逐漸變成了一種注重觀賞性的雜耍團,具有非常強的觀賞性與表演性,但是實戰性很差。例如說在北魏,就按時有一些觀賞性非常強的軍事表演,選出士兵分別扮演劉宋軍與北魏軍,然後互相交戰以娛樂大眾,彰顯國威。據記載:

“各令騎將六人去來挑戰,步兵更進退以相拒擊,南敗北捷,以為盛觀。”

但是畢竟說實話,北魏的時候戰事也算頻繁,這種軍事表演雖然表演性較強但是還沒有擺脫實戰的範疇。但是到了宋代之後,這情況便每況愈下了。一方面是話本、小說的興起讓人們對於戰爭產生了錯覺;一方面是士兵操練華而不實的武藝,文上一身中看不中用的花繡等浮誇風氣的產生。這些都讓戰爭變得更加花哨而少了鐵血色彩,對於軍隊的戰鬥力影響非常之大。

到了明代,這種情況更是愈發嚴重。明代小說十分繁盛,描寫戰爭場面的小說便有《三國演義》、《水滸傳》、《大宋中興通俗演義》、《隋史遺文》等。這些小說為了突出戰爭的精彩性,往往會選取武藝高強的人物著重描寫,給人們的印象便是在戰場之上只要武藝高強便可以縱橫馳騁,以一力降十會。而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軍紀、操練等則被大大忽略。

這類書給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於承平日久的武官來說,可能這些通俗易懂的小說就是他們學習軍事的最好來源。(例如清朝將軍多學習《三國演義》)

“武林高手”真的能在戰場上縱橫嗎?戚繼光說洗洗睡吧,不能!

面對著這種情況,真正打過仗的人例如戚繼光等人就對此提出了批評。戚繼光指出當時京師操練:

“日久傳訛,習學通是虛套,其真正法令、營藝,無一相合,及臨陣又出一番法令。如此操至百年,何用?”

由此看來,這種花式作戰的風氣對於軍隊的傷害還是非常大的。在真正有過作戰經驗的將軍看來,這種花式作戰的風氣實在是“臭不可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火器十分昌盛,因此很多將軍例如戚繼光、李如松、袁崇煥等人都將其目光轉移到了更加好用的火器之上。但是在具體的火器操練之中,一樣非常注重軍紀。在歐洲作戰之中,軍隊往往準備著鼓手、號手等以發號施令、整頓紀律。

因此我們可見,這種“武藝決定一切”的風氣在軍隊之中也是非常有市場的,尤其是沒上過戰場的軍隊更是如此認為。這也是為什麼宋代有著八十萬禁軍還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兵樣子”,但是戰鬥力卻不堪一擊的原因所在了。

“武林高手”真的能在戰場上縱橫嗎?戚繼光說洗洗睡吧,不能!

四、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在我們印象中可以起到奇效的個人武藝實際上在具體的戰爭實踐之中作用不大。對於普通士兵來說,紀律性與簡單的操練便可以應付戰爭中的大部分情況,過度的武術練習反而是一種壞處。

真正能打仗的士兵,需要的是紀律性與執行性,正如當年吳起訓練的武卒與戚繼光的戚家軍一樣。他們不一定有著強大的個人武力,但是集合起來卻是一種無人可敵的鐵軍。我想這才是百戰百勝的古代軍隊的重點所在吧。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武林高手”真的能在戰場上縱橫嗎?戚繼光說洗洗睡吧,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