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卷首语

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评价《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100多年来,各国导演相继把《安娜·卡列尼娜》搬上银幕,使其大放异彩,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追捧。

有人问托翁《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灵感?

托翁答:

“某天中午他正在与瞌睡作斗争,突然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贵妇人的光胳膊在我面前掠过,我不由得仔细看看这个幻影。接着出现了肩膀、脖子,最后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的形象……为了摆脱它,我必须给它找个化身。”

当然,这也许只是托翁的一个玩笑。

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托翁听到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使托翁感到非常震惊。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最近重温《安娜·卡列尼娜》,

又有了一番全新的领悟。

说实话当年读此书时,特别喜欢安娜敢爱敢恨的个性,崇拜她敢于冲破传统道德伦理追求浪漫爱情的真性情。

时过经年,我也渐入中年,再次重温此书,心境已全然不同。因而我对安娜的看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当我褪去青涩真正步入婚姻,我才发现:婚姻不只有激情与欲望,还要有责任与担当。

我不认为安娜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另一个男人(丈夫)的痛苦之上,是一件多么道德的事。

我也不认为安娜为了所谓的爱情和一己私欲,出轨小鲜肉这事,多么值得宣扬与称赞。

对安娜,我是同情多过赞赏,叹息多过谴责。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意大利版《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我苦苦思索着安娜婚姻悲剧的根源。

下面,我主要从社会背景、原生家庭、个人性格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最后从个人层面谈谈我对幸福婚姻的一点人生感悟。


一 从社会背景、原生家庭、个人性格三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成因


① 社会背景


安娜所处的时代,是十八世纪中后期。那时,俄国贵族普遍都学法语,思想受到法语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以追求自由浪漫为遵旨。

上流社会以玩乐为主,而玩乐的方式极为开放。

贵族少爷以勾引红粉佳人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贵族夫人以勾搭青年才俊来展现自己的魅力。

并且,并不以为耻,甚至以此作为自己在上流社会炫耀的资本。

伏沦斯基的母亲,刚开始知道儿子勾搭上贵夫人安娜时,不但不劝阻,还夸赞儿子眼光不错,夸安娜长得美、有魅力,甚至公开支持儿子勾引安娜这个有夫之妇,以此证明她儿子很有魅力,在上流社会混得风生水起。

这并不稀奇,因为伏沦斯基的母亲自己就是一个开放且风流的女人,自从伏沦斯基的父亲去世后,她的情人一个接着一个从未断过,她的风流韵事也是上流社会所津津乐道的。

可戏剧性的一幕还是出现了。

某天,伏沦斯基的母亲发现儿子竟然真的爱上了安娜,并不只是玩玩。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伏沦斯基为了安娜辞去了前程远大的事业,一心钻进安娜的温柔乡里,失去了一个男人该有的雄心壮志。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这点让他母亲很恼火,他母亲觉得这只是上流社会玩的一种风流游戏,是不能也不应该当真的。

所有人都以为伏沦斯基与安娜只是在游戏。

可两个当事人却是走了火、入了魔,竟然当了真。

在情欲的艳阳中,两人都误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真爱。

为此,伏沦斯基狠心斩断了自己事业的羽翼,舍弃了大好前程;安娜则狠心抛弃了自己美满的婚姻和可爱的儿子,飞蛾扑火般地扑向了那熊熊燃烧的浴火之中。

开放的社会风气,推进并纵容了两个因欲念而昏头的男女,最后又因他们的不按游戏出牌(当了真)而被世俗批叛,以致最后安娜只能以死来堵住悠悠之口。

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② 原生家庭


安娜出生于贵族世家,很小时父母便去世了,她是由自己的姑母养大的。

这种因寄人篱下而不受重视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安娜爱表现、爱出风头的张扬个性。因为,唯有如此,她才能博得众人的关注,获得一种精神补偿性的快感(存在感)。

有一句俗话:“缺什么,补什么”。

安娜不缺钱,但缺爱。

终其一生,安娜都在追寻那份遗失的“爱”。

安娜虽然是被姑母养大的,但她的物质条件相当优渥。安娜从未体验过贫穷与艰苦,嫁给省长卡列宁后,她的物质生活则是更上一层楼。

因为从小不缺物质,所以安娜对丈夫卡列宁赐予她的贵妇生活,并不感恩,甚至不以为然。

安娜从小缺爱,因而对丈夫那种永远冷冰冰的感情无法忍受,她从小就受够了这种冷淡,她需要那疯狂的、炽热的爱来体验自己的生命价值。

所以,安娜在社交场合所表现出的,那有意无意又恰到好处的妩媚与挑逗,似乎是在向世人宣告:“看,我多有魅力,男人们都为我而倾倒。”以致伏沦斯基第一次看见安娜,就被安娜迷住了。

安娜享受这种被年轻男人迷恋的感觉,安娜从中获得了久违的满足感与价值感。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伏沦斯基的出现,一下子点燃了安娜压抑已久的欲望,以致她错把欲望当爱情,心甘情愿地跳入那欲火熊熊的火炕,最后,把自己烧得面目全非、粉身碎骨。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家中富有,却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很容易早恋或私奔。

因为缺爱呀!

想起当年张爱玲被胡兰成的爱情强攻而沦陷,沦为渣男的玩伴,最后孤身死于异国他乡。

多么可悲!

有些原生家庭的伤,得用一辈子来疗。

在此,也给为人父母者提个醒,别光顾着给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与陪伴。

物质是水份,关爱是阳光,孩子唯有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才能长成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


③ 个人性格


安娜的性格具有一些双重人格的特点,有时她很温柔贤惠,对丈夫必躬必敬,对儿子尽心尽力;有时却很自私武断,对丈夫不冷不热,对儿子提不起热心。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安娜曾在高烧中说呓语,说自己心中住着两个女人,一个对家庭很忠诚,一个不断挑战道德底线,追求情欲的满足。

安娜的这种矛盾性格,使她不受控制地常常做出奇异之举。

她明明知道丈夫卡列宁是个善良正派的好男人,但她无法说服自己爱上他。她明明知道伏沦斯基不是个值得托负终身的正经男人,却仍然痴迷于他。

从九型人格看安娜的性格,分析其属于典型的4号型人格(浪漫主义)。

九型人格学说把人分成九种不同性格的种类,其中4号型人格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她们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她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十分敏感,也十分在意。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安娜就是这样,她情感丰富,忠于自己的感受,凭感觉做事,追求心灵刺激,情绪变化无常,同时也对异性散发出独特的激情与魅力。

拥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最大的致命缺陷是他们容易陷入负面情绪,容易迷恋缺失的美好。

安娜深陷伏沦斯基的激情之中,无法自拔。

同时,她又陷入对丈夫与儿子的愧疚之中。

遭受着这两种情感的强力拉扯,最后精神崩溃,走向极端。


二 现实意义及对幸福婚姻的一些个人探索


① 婚姻的基石是担当与责任,婚姻出了问题不是换个人就能解决的

当婚姻出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

我怎么跟这样的人结婚的,他不是我的理想伴侣。我要换人,这一切都是他的错。

安娜与丈夫卡列宁结婚九年,有一个八岁的儿子,他们在外人眼中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可安娜并不这样认为,她认为他的丈夫只爱工作,从不爱她,她渴望那种浓烈的爱。然而卡列宁却是一个工作狂,生性冷淡,不爱表达。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安娜如果没有遇到伏沦斯基,或许会这样将就着过一生,可伏沦斯基的出现,彻底激发了安娜心中强压的欲望之火。

安娜沉浸在伏沦斯基的狂热追求中,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激情,她误认为这就是她心中渴望已久的爱情,伏沦斯基就是她要找的人。

可当安娜真的抛弃丈夫与儿子与伏沦斯基生活在一起时,她发现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美好。

她照样受不了伏沦斯基为了工作一连七天不回家,她与伏沦斯基的生活又陷入了与卡列宁生活的另一种循环。

这时,安娜的爱情美梦破裂了。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须懂得正视欲望

安娜为了爱情舍弃了家庭与地位,还要遭受道德的折磨,而伏沦斯基的爱根本只是个泡影,安娜彻底崩溃了,她不顾一切地奔上火车轮,以死谢天下。

安娜的死,成就了托尔斯泰的悲剧之美。

有人问托翁为什么给安娜安排这样一个结局?

托翁答:

我那些男女主人公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我本意的事来,他们做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和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我所希望他们做的事。

这表明托翁的创作信条,即:严格遵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忠实地表现生活的合理逻辑。

一切基于现实,遵循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不凭空捏造,紧扣现实。这也是托翁作品经久不衰的一大亮点。

托翁用他高超的笔触,在向我们传达一种认知,即:婚姻光有爱情是远远不够的,婚姻的基石是责任与担当。


② 婚姻是神圣的,不容亵渎,保持忠贞,学会正视自己的欲望


网上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婚姻中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

排名最前的是“我最不忍受另一半出轨”。

的确如此,“杀死一段婚姻,出一次轨就够了”。

婚姻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彼此忠贞。如果做不到忠贞,那一切都无从谈起。

安娜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当她尽情地投入伏沦斯基的怀抱时,其实她已被自己的欲望支配着,丝毫不受意志的约束,或许,她也从未想过约束。

我想我们“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而不是动物。就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动物的低级趣味,不会随地大小便,不会随意交配。

我们有一套被称之为“文明”的行为准则,我们懂得适时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这就好比,人人都喜欢钱,但大多数人都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会去抢银行。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欲望本身也并不可耻,关键是你要

正视自己的欲望。

如果你喜欢钱,就光明正大地去挣,而不是走歪门邪道,不顾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去抢银行。


如果你喜欢一个,就离了婚,正大光明地去追,而不是不顾社会伦理道德,不惜以伤害另一个人为代价,为了一己私欲,把自己的欲望,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安娜无法掌控自己的心魔(欲望),最后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爱情真的很美,但一定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也许,这也是托翁隔着百年时空,送给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用的思想价值。

时代越开放,人越容易沉沦。名著之所以被称之为名著,大概就是因为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能体会出新的意义,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子夜,深耕人物领域的文字人。男性思维,女性视角,解读人物背后的故事。


我还写了《一代名伶孟小冬,梅兰芳伤我最深,杜月笙爱我最真》《“无性无爱”鲁迅原配朱安临终一句话,令鲁迅汗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