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进攻日军受阻,用一“损招”,日军想投降都没机会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今天,海佑老师继续给大家讲解近代历史战争风云。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虎林市虎头镇的丘陵中,是二战时期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东部,原中苏边境上的一个军事基地。

苏军进攻日军受阻,用一“损招”,日军想投降都没机会

虎头要塞某处堡垒

二战时期,日本野心膨胀,不仅入侵了我国,还侵略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最后还与美国开战,一副要鲸吞天下的气势。

为了侵占我国,日军发动闪电战,迅速占领了朝鲜半岛,并以此为跳板,攻占东三省。

其实日军占领朝鲜半岛,不仅仅是为了占领我国东三省,这里面还有它另外一个大的打算,那就是同样以此为基础,占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领土。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领土,在晚清以前都是属于我国的,但最后被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全都划给了沙俄。

日本为什么想要占领这块地方呢?日军占领我国东三省,主要是看上了东三省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各种矿产和石油,有了这些资源,日军才有继续工业化的基础,进而实现它鲸吞天下的野心。

占领东三省后,日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来建设东三省,还从国内移民了上百万人过去。要建设,要攫取,里面就会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运输。

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接壤的地方,是长白山脉,白雪皑皑、林木葱郁,若是通过朝鲜半岛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互运物资与人力,其成本是非常高的。

苏军进攻日军受阻,用一“损招”,日军想投降都没机会

横亘在中朝边境的长白山脉

所以日本就想占领远东地区,走远东平原通过港口海参崴,走海运运输。这样一来,不仅成本大为减少,效率还会大大提高。

苏军进攻日军受阻,用一“损招”,日军想投降都没机会

远东平原海运路线

虎头要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它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正好仅次于伯力和海参崴的中心点。

苏军进攻日军受阻,用一“损招”,日军想投降都没机会

虎头要塞地理位置

有了它,日军进可以此为据点攻击苏联,退可以此为抓手遏制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同时它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

所以日军花费了大力气来修建这个要塞,修筑过程中,日军征发了数量庞大的中国战俘作为奴工修建,大量中国人惨死此处,所以虎头要塞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重要的罪证之一。

虎头要塞的修建,一切都按照了当时的最高标准。为防御敌方飞机和大口径重火炮的攻击,虎头要塞的各地下工事均在山体底部挖掘,所有的地下设施顶部浇灌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钢筋混凝土覆盖厚度达3米。

在地上,虎头要塞利用地形构筑成环绕山体的战斗掩体和交通壕,形成具有一定纵深的、便于平面立体交叉发挥火力的地面工事,并设有出入地下要塞的通道、观测所、射击孔及通讯联络设施,使地上地下军事设施联成一个整体。

苏军进攻日军受阻,用一“损招”,日军想投降都没机会

虎头要塞地上遗址

虎头要塞完工以后,日本关东军志得意满,称其为“北满永久要塞”、“永不沉没的远东堡垒”、“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这么牛逼闪闪的要塞,在日本关东军心中,它是一个无敌的存在。

然而,这么一个无敌的存在,在苏军的进攻下,没能撑过一个月。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虎头要塞首当其冲,成了苏军重点打击对象。

战局一开,苏军钢铁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虎头要塞周边各个关键阵地,接下来就对虎头要塞进行了几天的饱和式重炮攻击。

在炮雨之下,虎头要塞的地面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日军只能转战地下,进行顽抗。

缩入龟壳的日军以为苏军没有办法,但苏军却用了一个“损招”,让日军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最后都走得很安详。

苏军进攻日军受阻,用一“损招”,日军想投降都没机会

虎头要塞地下建筑

苏军先是把要塞所有的出口全部派坦克和机枪手占领,防止日军逃跑。再通过要塞的烟囱、通气口等向内部投放手榴弹或液体炸药,一些日军窒息死亡,其余则被困于要塞之中,弹尽粮绝。最后要么拼死突围,要么自我了结,简直呜呼哀哉。

虎头要塞被攻克后,除了有53名日军逃跑外,其余1400多名士兵全部命丧于此。苏军可谓是给日军狠狠地上了一课,到底是谁的拳头硬,日军心里终于有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