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進攻日軍受阻,用一“損招”,日軍想投降都沒機會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今天,海佑老師繼續給大家講解近代歷史戰爭風雲。

虎頭要塞,位於黑龍江虎林市虎頭鎮的丘陵中,是二戰時期日本關東軍在我國東北東部,原中蘇邊境上的一個軍事基地。

蘇軍進攻日軍受阻,用一“損招”,日軍想投降都沒機會

虎頭要塞某處堡壘

二戰時期,日本野心膨脹,不僅入侵了我國,還侵略了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最後還與美國開戰,一副要鯨吞天下的氣勢。

為了侵佔我國,日軍發動閃電戰,迅速佔領了朝鮮半島,並以此為跳板,攻佔東三省。

其實日軍佔領朝鮮半島,不僅僅是為了佔領我國東三省,這裡面還有它另外一個大的打算,那就是同樣以此為基礎,佔領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領土。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領土,在晚清以前都是屬於我國的,但最後被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全都劃給了沙俄。

日本為什麼想要佔領這塊地方呢?日軍佔領我國東三省,主要是看上了東三省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各種礦產和石油,有了這些資源,日軍才有繼續工業化的基礎,進而實現它鯨吞天下的野心。

佔領東三省後,日本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來建設東三省,還從國內移民了上百萬人過去。要建設,要攫取,裡面就會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運輸。

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接壤的地方,是長白山脈,白雪皚皚、林木蔥鬱,若是通過朝鮮半島在中國和日本之間互運物資與人力,其成本是非常高的。

蘇軍進攻日軍受阻,用一“損招”,日軍想投降都沒機會

橫亙在中朝邊境的長白山脈

所以日本就想佔領遠東地區,走遠東平原通過港口海參崴,走海運運輸。這樣一來,不僅成本大為減少,效率還會大大提高。

蘇軍進攻日軍受阻,用一“損招”,日軍想投降都沒機會

遠東平原海運路線

虎頭要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修建的。

它西起火石山,東至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邊連子山,北至虎北山,正好僅次於伯力和海參崴的中心點。

蘇軍進攻日軍受阻,用一“損招”,日軍想投降都沒機會

虎頭要塞地理位置

有了它,日軍進可以此為據點攻擊蘇聯,退可以此為抓手遏制蘇聯遠東烏蘇裡鐵路,同時它又是遠東蘇軍進入東北腹地的捷徑通道。

所以日軍花費了大力氣來修建這個要塞,修築過程中,日軍徵發了數量龐大的中國戰俘作為奴工修建,大量中國人慘死此處,所以虎頭要塞也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留下的重要的罪證之一。

虎頭要塞的修建,一切都按照了當時的最高標準。為防禦敵方飛機和大口徑重火炮的攻擊,虎頭要塞的各地下工事均在山體底部挖掘,所有的地下設施頂部澆灌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鋼筋混凝土覆蓋厚度達3米。

在地上,虎頭要塞利用地形構築成環繞山體的戰鬥掩體和交通壕,形成具有一定縱深的、便於平面立體交叉發揮火力的地面工事,並設有出入地下要塞的通道、觀測所、射擊孔及通訊聯絡設施,使地上地下軍事設施聯成一個整體。

蘇軍進攻日軍受阻,用一“損招”,日軍想投降都沒機會

虎頭要塞地上遺址

虎頭要塞完工以後,日本關東軍志得意滿,稱其為“北滿永久要塞”、“永不沉沒的遠東堡壘”、“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這麼牛逼閃閃的要塞,在日本關東軍心中,它是一個無敵的存在。

然而,這麼一個無敵的存在,在蘇軍的進攻下,沒能撐過一個月。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虎頭要塞首當其衝,成了蘇軍重點打擊對象。

戰局一開,蘇軍鋼鐵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虎頭要塞周邊各個關鍵陣地,接下來就對虎頭要塞進行了幾天的飽和式重炮攻擊。

在炮雨之下,虎頭要塞的地面建築幾乎被夷為平地,日軍只能轉戰地下,進行頑抗。

縮入龜殼的日軍以為蘇軍沒有辦法,但蘇軍卻用了一個“損招”,讓日軍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最後都走得很安詳。

蘇軍進攻日軍受阻,用一“損招”,日軍想投降都沒機會

虎頭要塞地下建築

蘇軍先是把要塞所有的出口全部派坦克和機槍手佔領,防止日軍逃跑。再通過要塞的煙囪、通氣口等向內部投放手榴彈或液體炸藥,一些日軍窒息死亡,其餘則被困於要塞之中,彈盡糧絕。最後要麼拼死突圍,要麼自我了結,簡直嗚呼哀哉。

虎頭要塞被攻克後,除了有53名日軍逃跑外,其餘1400多名士兵全部命喪於此。蘇軍可謂是給日軍狠狠地上了一課,到底是誰的拳頭硬,日軍心裡終於有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