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發展史:從一夜暴富到一無所有

一開始,所有人都以為比特幣會是一個笑話。但是到最後,比特幣卻讓那些嘲笑者自己成為了一個笑話。

幣圈發展史:從一夜暴富到一無所有


“比特幣創立之初的不到0.01美元,和逼近2萬美元 隨後暴跌80%,幾年間的差價讓很多人一夜暴富 也讓很多人一無所有,這期間的腥風血雨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時間回到1944年二戰尾聲,美國依靠戰爭優勢成為了世界次序的主宰,在金融霸權方面與籌建聯合國的44個國家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它確立了美元在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

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美國承擔以35美元1盎司兌換黃金的義務,美元起到了世界貨幣的作用。

也就是人們早已熟記的“美金”。

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黃金產量的有限,美國的黃金儲備不足以至於無法為現代金融體系帶來更多的貨幣增量。

所以美元與黃金掛鉤最終在1971年結束,國際間的貨幣也從固定匯率變成了浮動匯率。

但是由於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早已成為國際共識,美元的霸權地位仍然無法被撼動。但這同樣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美元因為脫離了金本位的約束,於是美國就開始瘋狂印刷鈔票。

這種行為大大損害了其他國家的利益,把通貨膨脹的壓力分攤給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讓其他國家苦不堪言。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換做其他國家增發貨幣,通貨膨脹很快就來了,著名的案例有津巴布韋的貨幣,貶值到什麼程度呢?

40萬億津元兌換1元人民幣,甚至還沒有印鈔的紙值錢。

由此帶來的風險也在2008年爆發

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金融大海嘯,吞噬著無數人的財富和未來。僅2008年1月,全球股市有5.2萬億美元市值蒸發,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

人們開始心生疑慮:連世界最成熟的金融體系都有可能在頃刻間崩潰,以美元為代表的貨幣制度是否有其不可彌補的侷限性?

在2008年十月的最後一天,一個名為中本聰的神秘人第一次對外公佈了比特幣白皮書。在白皮書中,中本聰把比特幣描述為:一種完全通過點對點技術實現的電子現金系統,它使得在線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並支付給另外一方,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的金融機構。

彼時的他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既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又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十年後的今天,中本聰亦如十年前那樣隱藏在神秘面紗後面不為人知,而由他拍打互聯網引發的區塊鏈颶風已經無所不在。

隨後在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比特幣創世區塊鏈相連接形成鏈,標誌著比特幣的誕生。

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50個。

10月,新自由標準公佈了年輕加密貨幣歷史上第一個比特幣匯率,認為1美元的價值為1309.03比特幣。

在這裡簡單解釋一下比特幣的“挖礦”原理,通俗的來說就是通過讓有計算能力的設備去計算一個複雜的數學問題並得到解的過程,這個答案是一個由33位數字和字母組成的哈希值數串,得到答案並獎勵相應的比特幣,由於比特幣的總量是有限的(共2100萬枚)

所以這個獎勵會隨著被挖出的數量而遞減,遞減週期為每四年產量減半。50個-25個-12.5個.......直到2140年被全部挖出。

隨著匯率的確定,有人試圖用比特幣進行實際購買只是時間問題。

2010年5月22日,一位名叫Laszlo Hanyecz的美國弗羅裡達程序員在比特幣論壇BitcoinTalk上發帖稱可以使用10000個比特幣換取幾塊披薩,沒想到竟然與一位名叫Jercos的網友達成了交易。

縱觀比特幣發展史,此次交易堪稱里程碑。現在回頭看,這幾塊披薩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披薩了,沒有之一。

當時披薩的價格大約是25美元,而今天,當時用於支付這2塊披薩的比特幣流通市值已經漲到了最高2億多美元。

幣圈發展史:從一夜暴富到一無所有


那次交易之後,每年的5月22日就成了幣圈的“比特幣披薩日”,幣圈第一次幣物交換顯得頗有紀念意義。

2010年是比特幣交換的關鍵一年,這年出現了第一個比特幣交易所-比特幣市場和Mt.Gox。截至11月,比特幣的市值首次超過了100萬美元。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慢慢被更多的人熟知,比特幣在超過一美分以後穩步上升,2011年2月出現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比特幣第一次價值1美元。

嗅覺靈敏的媒體感受到了比特幣的異動,時代雜誌首次發表了一篇關於比特幣的文章,但同年還有一篇Gawker的文章詳細的介紹了暗網(dark web)中的知名網站絲綢之路(silver road),裡面充斥著各種黑暗的毒品、武器交易,其中比特幣因為匿名和不可追蹤的特性被用作付款,這些媒體的宣傳導致了人們對它討論的不斷髮酵,到了6月份比特幣價值超過了30美元,不久之後Mt.Gox出現了嚴重的安全漏洞導致成千上萬賬戶遭到黑客攻擊,價格又跌回了10美元。

隨著數字貨幣的普及,市場上也開始出現了其他幣種,由於比特幣的技術代碼都是開源的,所以很多幣種的建立都是在比特幣的代碼基礎上加以改制

這樣誕生的幣種後來就被稱作為山寨幣。

大部分的山寨幣也像比特幣一樣,只能用於挖礦和轉賬,沒有其他的具體用例,所以在後來都紛紛沒落了。只有具體的應用場景或者亮眼技術的幣種才沒有被拋棄,如萊特幣、瑞波幣等。

中國的幣圈萌芽開始出現在09年

因為意外收到一封比特幣系統介紹郵件,吳剛開始使用公司電腦挖礦。

當時的吳剛也沒有意識到,他走在了中國幣圈的最前沿,但可惜的是他從原公司離職時,弄丟了錢包文件,裡面有之前挖出的8000枚比特幣,以現在的價格計算,這筆財富高達5億人民幣。

11年吳剛再次入場 買入價值30萬元的比特幣,更重要的是另外一些被幣圈熟知的人物,也是在2011年正式入場,包括李笑來、趙東、烤貓(蔣信予)、吳忌寒、南瓜張(張楠騫)、長鋏(劉志鵬)等,都是2011年左右開始接觸比特幣並大量買入。

這群“同屆生”都曾是車庫咖啡的常客,趙東則是當時車庫咖啡的CTO。這家位於海淀西大街48號二樓的咖啡廳,算得上是國內第一代幣圈大佬的集結地。郭宏才(幣圈稱“寶二爺”)乾脆稱之為“幣圈發源地”。

2012年11月28日,比特幣區塊供應量首次減半調整,從之前的10分鐘50個遞減至25個,同時比特幣發行量佔到發行總量2100萬的一半,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2.4美元。

車庫咖啡真正向外圍火起來,是在2013年。有人學著那位叫Laszlo Hanyecz的程序員,用比特幣買了一杯咖啡,央視還報道了此事。這杯咖啡給車庫帶來很高的關注度,不少炒幣者和創業者都前來朝聖,其中就有火幣網創始人李林。

再後來,OKCoin創始人徐明星、幣安聯合創始人何一、金色財經創始人杜均也都活躍在車庫咖啡。很快,火幣網在2013年9月上線,OKCoin在2013年10月上線。

除了交易所繫,礦機系的大佬們也逐漸嶄露頭角。

15歲便以全國第11名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烤貓,造出了Asic礦機,挖礦能力比當時市場上的礦機高出數倍。短短的三個月時間,烤貓就賺了2個億,公司股票上漲了50多倍。

但他的幸運未能一直延續。

2013年10月,烤貓的二代芯片未能及時產出,好不容易研發出第三代芯片,又遭遇滯銷。再加上與重要客戶淮安礦場的合作關係破裂,烤貓遇到了大難題。

力捧烤貓並出巨資認購其公司股票的吳忌寒,由於沒能及時收到從烤貓那裡訂購的芯片,差點失去客戶的信任。

他做了個決定,要開發自己的礦機和芯片。就這樣,比特大陸成立了。

2013年11月,代表著當時最高水平的55nm芯片BM1380正式發佈,螞蟻S1礦機量產銷售,吳忌寒忙得轉向暈頭。

提到礦機 就不得不提比特幣上游的礦場發展史

在比特幣運行的最初幾年時間裡,一臺普通的筆記本電腦即可扮演“挖礦”的角色。但中國礦工的進場,將這一局面的平衡狀態徹底打破,他們憑藉著上述大佬們製造的專業礦機,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比特幣世界算力軍備競賽,將“挖礦”的門檻提升上萬倍。

在攥住了比特幣世界生產力之後,中國礦工又憑藉內蒙、四川和新疆等地廉價的電力成本,壟斷了比特幣產業鏈的最上游:比特幣的開採。

最初的礦場很多都是傳統網吧老闆轉型過來的,網管順理成章的變成了“礦工”,其實對於礦工來說,兩者的工作內容沒有太大區別 甚至礦工的工作更為輕鬆,只需要每隔兩小時檢查礦機是否正常運行即可。

小型礦場的礦機數量在幾百臺,稍大型在幾千臺,但13年礦場數量並未爆發。



對於礦場而言:收益=生產的比特幣×幣價-礦機成本-電費-維護費及人工成本-礦場折舊費。開支的大頭並不是大家覺得很貴的礦機,當然也不是礦工這些廉價的人力成本,而是電費。

幾千臺礦機每個月電費需要數百萬電費,2-4毛是大多數礦場能接受的價格,能夠拿到什麼樣的電價就直接決定著礦場的最終收益,最低的成本就決定了礦場開機的最低幣價。

礦場的選址也從電價高的地方逐漸向電價低的地方轉移。

夏季的四川雨水充沛,盆底地形使江湖沿路有大大小小的成百上千的水電站.洶湧的江水給水電站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電力,在夏天,這些電根本來不及傳輸出去,國家電網不得不強制要求一些水電站做二休五。

然而當礦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之後,這種電站閒置的情況就不復存在了。

水電站的7*24小時運行發電 剛好迎合了礦機的7*24小時持續挖礦,很多小型水電站甚至要加足馬力才能滿足礦場的用電需求。財大氣粗的礦場主往往會包下整個水電站,為的就是確保自家礦機的電力供應。

那麼到了冬季枯水期呢?

在四川,夏季水電站的產電量是冬季的五到十倍,所以電價會在枯水季節往上翻好幾倍。這也是為什麼一到夏末秋初,礦場們就會不畏嚴寒向新疆和內蒙古等地遷徙。

2013年,無論是水電站的負責人,還是當地政府,對礦場都是非常歡迎的。因為礦場無汙染,綠色環保,沒有工業廢棄物或者汙水排放,而且現款現貨,可以充分開發水電產能,是非常理想的招商引資對象。

同時,政府官員還可以對外宣稱自己引入的是新經濟產業,大數據和互聯網產業的結合——準確來講,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問題。

刀口舔血時,誰敢真的押注,誰就有可能成王。‍‍

2013年12月6日,央行聯合五部委下發《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否認比特幣的貨幣屬性,國內支付機構開始不支持比特幣交易平臺的轉帳和提現,Okcoin和比特幣中國宣佈暫停人民幣充值。

果然,比特幣價格經歷了一次歷史性大跳水。兩天前還是創歷史高點的1238美元,禁令一出應聲跌至640美元。直到在美國和歐洲買盤的推動下,才企穩反彈回到800美元左右。

就在幣圈被緊張氣氛籠罩的那幾天,李笑來卻華麗轉身。他以“中國持有比特幣最多的人之一”的身份登上《華爾街日報》,從此走上幣圈“神壇”。


幣圈發展史:從一夜暴富到一無所有


時間來到了2014年 開年的黑天鵝事件給整個幣圈籠罩了一層陰影

2014年2月28日,當時世界最大規模的比特幣交易所Mt.Gox運營商宣佈,因交易平臺的比特幣被盜一空,Mt.Gox當天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並已得到受理。

Mt.Gox管理層表示,2014年2月初,交易平臺遭網絡攻擊後,在該平臺交易的比特幣幾乎全部不翼而飛,包括用戶交易賬號中的約75萬比特幣,以及Mt.Gox自身持有的約10萬比特幣,史稱“門頭溝事件”。

根據28日的交易行情,損失約達4.67億美元。這也是比特幣價格持續下跌的一年。

2014年2月22日,人們聚集在門頭溝東京辦公室示威

2014年,以太坊(ETH)的建立,開啟了區塊鏈2.0的里程,公鏈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使得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可以應用到更廣闊的的場景當中。

以太坊雖然使用PoW共識機制,但代幣“以太坊”的分發也是以ICO的形式,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簡單的來說就是建立了一條信息的“高速公路網絡”。)

以太坊的出現為以後ICO和山寨幣的爆發打下了基礎。

2014年到2016年比特幣市場持續低靡 ,原因是數字貨幣市場受外界干擾頻率較小,新投資者數量不斷減少,沒有成長空間。

2015年8月,比特幣單枚價格跌至200美元,隨後的2016年,比特幣市場迎來巨大變化,內部變化是年產量開始第二次減半,單個區塊比特幣產量由25個,正式變為12.5個。

外部變化是受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特朗普當選總統、印度“廢鈔行動”、亞洲投資者激增等事件影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在動盪不明的政治經濟局勢下,傾向於將數字貨幣作為資產避險的重要手段。

價格持續上漲,截止2016年12月突破1000美元。

有了前兩年的醞釀,於是2017年比特幣市價率先飆升起來,並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一般,帶動整個數字貨幣市場於2017年2-3月間,揭開了“2017年大牛市”的帷幕。

2017年整個牛市比特幣幾乎都處於擁堵狀態,最嚴重時積壓了20萬筆未確認交易,一筆交易需支付上千元的交易費和加速費(礦池優先打包)才能儘快確認,普通交易需要一兩天,甚至一週才能確認。為此作為加密貨幣霸主的比特幣快速失去市場。

為了在牛市中抓住機會,人們紛紛從比特幣轉向其他競爭幣,更多人選擇了更快捷低廉的以太幣和萊特幣,2017年3月以太幣、萊特幣分別暴漲,而比特幣的市場份額快速下降。

以太坊的暴漲和比特幣的相對衰落,打破了比特幣的神話,也改變了人們對幣圈的輕視,帶動了牛市的第二波行情——智能合約公鏈的暴漲,如小蟻6月15日的爆發。

隨後一些新的公鏈接踵而來,多數項目並不能立刻開發上線,於是紛紛藉助以太坊的ERC20標準,採用ICO的方式募集。在牛市大潮中不斷創造出百倍幣、千倍幣、萬倍幣等ICO神話。

17年的瘋狂 少不了要提一提ICO和山寨幣

先來簡單解釋一下ICO,就本質上而言,ICO也是一種“公開發行”,和股票的IPO類似,只是把所發行的標的由證券變成了數字加密貨幣,常見的ICO裡,數字貨幣和區塊鏈項目方向早期愛好者出售項目代幣。

項目團隊通過ICO獲取技術開發和市場拓展所需的資金;而項目愛好者通過ICO支持項目,同時也可在對應代幣進入交易市場後選擇交易退出。

剛開始ICO的13 14年,ICO的對象基本都是數字貨幣愛好者或者是技術極客,他們能清楚的知道ICO對象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未來方向,所以前期ICO的幣種普遍有較高的成功率。

16 17年,隨著ICO熱潮的發展,眾多ICO幣種讓早期參與者獲得了30倍50倍甚至更高的回報,於是在金錢的誘惑下,參與的人群也慢慢演變成了各種投機者上至五六十歲大媽,下至十八九歲學生。

大部分人根本不看白皮書所寫的內容,ICO的項目方的水平也變得越來越參差不齊,空氣幣、傳銷幣不斷,ICO的內容也是變得五花八門,英雄鏈、太空鏈、超級明星,融資數千萬甚至幾十億,上線即破發90%以上 甚至歸0跑路。

ICO的門檻也因為中國強大的產業鏈而變得人人都可發幣。

白皮書在淘寶上可以花幾千塊錢就能包裝出高大上的區塊鏈概念,反正投資者看不懂就好。


幣圈發展史:從一夜暴富到一無所有


有了白皮書之後就是構建一個高大上的網站讓部分略有互聯網意識的人和媒體有信息獲取的地方,也只需要區區數千元,在官網首頁打上一些名人站臺,至於是否是真的,根本沒人在乎。



包裝完線上就是開始線上營銷不斷拉人邀約參與線下ICO發佈會,並邀請一些持幣大佬參與ICO,通過傳統會銷的模式現場POS機刷卡,宣傳高額的預期回報,普通投資者根本無法分辨ICO項目的好壞,在利益的誘惑下就被套路了。一旦幣種上市遙遙無期,所投資金血本無歸。

2017年9月4日,央行、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將ICO定性為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要求清理整頓ICO平臺並組織清退ICO代幣。

在94公告下發後的這一年時間裡,行業發展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現象。根據普華永道報告,2018年上半年ICO數量達到了歷史新高。在2018年1月至5月間,註冊發行ICO的企業共有537家,籌集資金了超過137億美元。相比之下,

2017年總共有552家發行ICO,籌募總額僅僅超過70億美元。

與此同時,自去年以來,ICO募集到的平均資金也幾乎翻了一番,從1280萬美元增加到2550萬美元。另有平臺統計數據顯示,到18年末,已經有超過1000個ICO項目失敗。

總結ICO的成功之道:

第一步,製作(抄)白皮書;第二步,找大佬站臺、做私募;第三步,搞定交易平臺;第四步,找媒體砸一波宣傳;第五步,發幣坐莊,操作價格;收割韭菜,別墅看海。

而比特幣的價格在2017年漲幅達到了1900% 從年初的1000美元漲到了最高峰19875美元,隨後便開始了一路下跌的行情。 但瘋狂的投機者仍不認為牛市已過,還在不斷“抄底”。從19000、15000一路跌直3000左右。

2018年入秋,人們才開始普遍認同熊市寒冬來臨,儘管掛名區塊鏈的資金盤和傳銷幣還在民間傳播,但交易所已經幾乎沒了交易量,大部分的資金都集中了在幾個主流幣種上,整個行業已經開始了維權、裁員和倒閉潮。

社區充斥著各種負面消息和諷刺區塊鏈的段子。兩種觀點開始流行:區塊鏈項目都是騙子;除了比特幣,所有的區塊鏈都是騙子。

ICO也慢慢淡出了視野,不再被人追隨。

至於礦場更是蕭條。

2019年的幣圈又開始復甦

從18年末的3155低位漲到了5月末的9063美元,其中受伊朗和美國的緊張局勢,全球股市下行,以及多國貨幣暴跌等不穩定因素影響,比特幣的避險屬性已經越來越明顯。

並且在過去十年中遵循著每4年一個牛熊交迭,和比特幣的減產週期一致,12年和16年為比特幣減產年份,13年和17年是歷史上兩次牛市年份

而下一次減產是2020年5月

按照歷史週期推演,下一波牛市已經離我們不再遙遠,甚至會加速到來,而現在看文章的你可能是下一個一夜成名的富翁......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非常熱門。


幣圈發展史:從一夜暴富到一無所有


如果按照上面這位答友在2011年買了6000塊錢比特幣,那麼他現在的身價已經上億。當然那時候敢去這樣做的人鳳毛麟角,堅持下來的也是在比特幣浪潮中受益最大的。

這也正是比特幣的魅力。

文章寫到這裡大家應該清晰了幣圈的發展歷程,幣圈黑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希望能幫到更多的人在幣圈不要成了別人的韭菜,我們會在去往牛市的路上做一盞明燈陪伴,照亮前行的路。

幣圈已經走過了浮躁的階段,接下來會是更加理性的階段,百倍千倍幣不會像之前那樣爆發,鳳毛麟角的潛力幣更需要我們自身提高理性分析能力。正如互聯網在2000年之初的泡沫,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