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土龍神的記憶(一):那一口兒“利落”的清遠線雞

(盛瀾撰文)

兩廣的人家多有“五土龍神”的庇佑,每一戶的家宅總會在最為安穩的地方貼紅供奉。時光荏苒,這粵人心中的老神仙一定記得許多人間的天倫之趣和至味清歡……

我第一次聽說清遠雞,是在釣魚臺國賓館裡蹭飯的時候。在北京的國宴上一向是淮揚菜當家的,據說尼克松訪華的時候卻吃到了廣東清遠出產的走地雞,坊間還曾傳聞這個品種的雞被周恩來總理翻譯為“清遠公雞的未婚妻”。

人內心最根本的“念想兒”,莫過於真實的相信自己腳下這片土地最為原始的存在,一如山川、樹木,也可以是那麼一口揮之不去的“味道”。

一山一水,孕育生靈。一動一靜,造化所為。一位讓你安心又放鬆的友人、一道平常卻能吃一輩子的菜、一個自在而又舒心的被窩兒,加在那麼一塊兒,就成了那一句“鄉愁”。

五土龍神的記憶(一):那一口兒“利落”的清遠線雞

廣東人不僅喜歡吃,還素有“無雞不成宴”之說。

說起粵菜的“性格”,大概就是“取之自然,烹之自由,食之自在!”去廣州做一名吃貨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粵菜的精髓在哪兒呢?奧秘無它,唯在“尊重食材”上。

與立志以美味“普渡眾生”和“改良社會”的老饕趙員外一起動身去廣州探訪粵菜名手,當然也一定會“誠懇”的拜謁“白切雞”和“燒鵝”的成道之地了……

與我們同行的還有阿松(是在LV旗下的翡翠酒樓工作了十餘年的粵菜名手)和阿輝(一位廣州地方上的食材專家)。

北迴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是我國原雞的固有產區。古代至今的原雞經過馴化繁殖而育有很多品種。清遠位於北迴歸線側,年平均溫度21.5度,這是原雞和家雞最佳的生長溫度。

廣東人崇尚原味、正味的飲食精神,真可謂是把對於吃的重視發揮到了極致。粵人在長期清淡的飲食中,練就了更加靈敏的味覺系統,很多人都擁有“一口吃出味精味兒”的本事。

未閹的公雞,廣東人稱之為“生雞”。廣東人不喜歡吃“生雞”,要吃雞就首選“雞項”或“騸雞”。

“雞項”就是嫩母雞,素指未產蛋的雛雞,也有的食家以剛產第一窩蛋者為上乘(這應該就是中國人民當年給尼克松總統吃的那一種)。

兩廣鄉間很少飼養“生雞”,除非養來做種,或留作祭祀。當小公雞長到毛翼豐滿,就要閹割,於是三百六十行裡就有“閹雞”這一行,廣東干這行兒的“職業經理人”就叫“閹雞佬”。

其實我覺得“閹雞佬”這個業務倒是挺像現在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乾的那幾個事兒,為了自己的那麼一口吃食就真是什麼都能幹吶!

將公雞閹了,然後“槽”起來(困在雞舍裡)養,不讓走動,飼以精料——這樣的飼養方式叫做“槽騸雞”。“槽”過的“騸雞”體形碩大,毛色靚麗,骨細肉嫩,肉質鮮美,倒是過年宴客必備的美食。

五土龍神的記憶(一):那一口兒“利落”的清遠線雞

如今廣州有些食肆的菜譜就有寫著“線雞”的。表面看來,以“線”代“騸”是寫了白字,實際上“線”和“騸”息息相關,據說因為“騸雞”(閹雞)離不開用“線”。

這個“線雞”是廣東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當年來到嶺南避難的中原世家大戶在南嶺南麓形成的一些集聚區,成為了粵地漢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後來的唐代名相張九齡——也就是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那位,便是遷徙此地的北方望族張氏後人。

800多年前修訂《清遠縣誌》就有了清遠雞的記載。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前,就是專門從唐人街得到關於“清遠雞”的古食譜,所以才有了人民大會堂國宴廳向廣東急調清遠雞600只的軼聞……

線雞的吃法很多,白斬、豉油、鹽焗、吊燒等……吃起來肉質嫩滑、皮爽、骨軟、雞味濃郁,食後還尚覺喉腔甘潤,回味香醇。

清遠雞,因母雞背羽麵點綴著無數芝麻樣斑點而得名。以皮黃、嘴黃、腳黃、毛色黃中帶麻點的三黃麻雞為正宗。因地域、飼養方法(完全放養在竹林中喝露水吃小蟲的)等原因顯得肉嫩、細滑而自古有名;

頭等重要的是您得用走地土雞作為原料,生長時間須在160到180天最佳,這個時候的雞大約重2斤半左右。

五土龍神的記憶(一):那一口兒“利落”的清遠線雞

在浸雞的過程中(是浸雞而不是煮雞),一定要把握水溫的時間,以慢火浸煮至剛熟,溫度太高會造成雞皮裂開,就達不到皮爽亮澤的效果。水溫最好在80℃的模樣,浸的時侯以不超過25分鐘為最佳。

熟後的雞要過“冷河”,這樣做出的白斬雞才能皮脆肉爽,使雞肉質收縮保持滋潤。雞做好後,要迅速斬刀、裝盤、上菜,並以雞塊骨髓帶血最為合適。

清遠雞有一千多年曆史,一向為頂級粵菜食材,與溫泉、漂流並稱清遠旅遊三件寶。我想人們浸在溫泉裡的樣子和“微微沁汗”的感覺也許應該和浸在鍋裡的線雞有某種相似之處吧!

正宗的清遠線雞,咱們吃一口立即可分真假。品質差的雞,肉質渣木,脂肪肥膩,索然無味。而清遠線雞肌肉脂肪沉積適度,肉質鮮美,雞味濃郁。

作為一個北方人若是追根溯源地看廣東的文化融合,立馬兒就能看清楚兩條路:一條是上面提及的嶺南古道,還有一條道兒是在海上。

從南北朝開始的笈多王朝商人、到世居千年的穆斯林商賈、再到晚清的十三行,海上絲綢之路帶給廣東一千多年的巨大財富,惠及粵人至今。

但這一千年沒變的也就是粵菜大廚們“浸雞”的那個恰到火候的“蝦眼水”,當然還有那一口兒帶有一點兒涼意、皮肉爽脆、骨都有味的白切線雞!

盛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