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成名的母亲,成就欧阳修,走进《宋史》的郑氏

郑氏,北宋著名诗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母亲,北宋庐陵人,约生于公元982年。

自幼家境贫寒,受到良好家教,初通文字。知礼法、守节义,是一位极为优秀的母亲。女人入史,古来少见,而郑氏却堂而皇之走进了《宋史》。

一、郑氏教欧阳修学习

郑氏嫁与欧阳修之父欧阳观时,已以进士身份任职某州府,为主管刑狱的推官,为人醇厚正直,为官清正廉明,体恤贫苦百姓的疾苦,断案无错无冤,是一个受到群众夸赞的好官。但他英年早逝,留下一儿一女全靠寡母郑氏抚养。欧阳家曾为世族,早已没落。到了欧阳观为官时,全家人的生计只靠他的薪奉维持。他死后,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了,母子三人只有苦熬岁月,靠郑氏的勤俭支撑时日。

教子成名的母亲,成就欧阳修,走进《宋史》的郑氏

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称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人。五六岁时母亲便亲自教他读书识字。而要学习写字则须准备纸笔,家贫无力购买,母亲忧虑,儿子也暗中着急。一天,郑氏见院外池塘边长有很茂密的荻草,茎根挺拔,如果用它做笔,以大地为纸,让儿子练习写字就不困难了。儿子听了母亲的想法非常高兴,母子两人便到池边折芦荻。郑氏用芦干在地上写下了"努力"两字,欧阳修端详了一会儿,蹲在地上一笔一划地写了下来,比母亲写得还要端正。郑氏见儿子如此聪慧,便抱起儿子开怀大笑。从此欧阳修便一面读书一面习字。待他稍长,母亲又授以经书典籍,诗词文章。有些古文旧典郑氏以前也未学过,为了儿子,她便先行一步,自己学明白了再去教授给他,母子两人教学相长,同时进步。

郑氏不只教导儿子学文习史,还特别注重培养他良好的心地和开导他如何做人。欧阳修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进步很快。读了大量的古诗古文,而且有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之能。他十岁的时候,已是满腹经纶,能够提笔成章了。父亲遗留下来的书籍,他已经读遍,又无力再买新书,母亲知道儿子是个读书的材料,便亲自带着他到藏书较多的人家去讨借,为了不耽误人家使用,借回来以后,连夜抄写。母亲心痛儿子的劳苦,便劝他可以放慢一些。

教子成名的母亲,成就欧阳修,走进《宋史》的郑氏

有一次,他竟然借到了一部六卷本的《韩昌黎文集》,当他阅读了几篇以后,他高兴地对母亲说:"妈妈,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一部好书,文章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与如今的文风浮躁华丽,简直无可比拟。我要认真地读下去,学习他的风格,以便将来在文坛上独树我欧阳修的文风。"母亲笑着说:"小孩子,可以立大志,不可以说大话。你的话说得早了些。"其实,这位母亲久闻唐之韩、柳乃文坛头领,现在见儿子有志向文学大家学习,精神为之一振,便进一步鼓励。从此,这个十多岁的孩子便日以继夜地苦读、习作。欧阳修本不喜欢当时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泛的文风,自从读了韩愈的文章以后,得到了新的启示。

二、欧阳修考试名列榜首

欧阳修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他的文学功底已经颇为精深。其诗词和散文水平已在许多学子之上,名字响当当了。宋仁宗天圣年间,他尚不足十八岁时,到京城参加考试,连考三场,场场名列榜首

。从此,便以进士身份入朝为官。年轻的欧阳修在文学和事业上都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成就,众人刮目相看。但在母亲眼里他依然是个大孩子。母亲既为儿子的少年得志而高兴,又担心他年纪太轻而骄傲懈怠。于是,她便把教导儿子的重点转移到如何为人为官上丈夫欧阳观是她心目中为官的典范,她便经常用丈夫在世时,做事一丝不苟,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断案公平的事例,开导儿子,希望他认真继承先父遗风。有时她说着说着,泪流满面,儿子了解母亲,便会跪地承诺:"修儿一定不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

教子成名的母亲,成就欧阳修,走进《宋史》的郑氏

欧阳修刚刚入朝时为馆阁校勘。当时的著名文人、朝中大臣范仲淹,因为直言批评宰相吕夷简的过失,遭到打击报复,被贬谪江西饶州。许多人都为范仲淹鸣不平。唯独司谏官高若纳,为吕夷简撑腰。欧阳修觉得高若纳不只是非不明,挺身而出,写信责骂他:"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高若纳见信很生气,便把此信呈送给仁宗皇帝,并在皇帝面前说了不少欧阳修的坏话。皇帝自然听信"谏官"之言,便把欧阳修也贬到夷陵去做县令。 后来,范仲淹复得升迁,任陕西经略副使,有用人之权了。便派专人去见欧阳修,请他到那里做官。欧阳修笑对来者说:"请你回话给范大人,当年我责骂高若纳,是为了主持公道,没有任何私图。所以,我甘愿与他一同被贬,却不愿意随他一起升迁。"从此范仲淹更加敬重这位年轻人。他后来又回到朝廷任参知政事,居高官之位。他求贤若渴,一直没有忘却才华横溢、文坛之冠且节烈不群的欧阳修,便又建议把他选拔回朝。仁宗还记得这位年轻书生的敢于直谏,便决定召见他当面谈谈。欧阳修见到仁宗不卑不亢,礼敬周全。当仁宗向他垂问执政方略时,他仍直言不讳,侃侃而谈。他坦言谴责当时朝廷常以"朋党"之罪残害朝中大臣。他认为

"朋党"不都是错误的,更谈不上罪过。君子之间以志同道合来"结党",目的是为了坚守道义忠信,珍惜名节而互为朋友的。这样的"朋党"是为"君子党"对国家和社会,有益无害,朝廷应当信赖他们;而为了私利、互相利用、虚假相待的小人们所结之党,乃"小人党",他们才是朝廷应当割除的弊端。接着,他举例说:"昔武王有臣三千,三千臣子一条心,可称之为'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有了这个'大朋党'而兴旺发达。所以说,不能对朋党不分良莠,一律处罚。"

教子成名的母亲,成就欧阳修,走进《宋史》的郑氏

后来,因为杜衍、范仲淹等贤臣被奸佞之徒诬陷,复又被贬。欧阳修初衷不改,再次进谏为他们伸冤。结果遭到了同样下场,再次被免职下派。后来皇帝惜其才华,又把他召了回来,并擢为翰林学士。不久,适逢进士考试,他被任用为主考官。心中大喜,他要趁此机会改革考场文风。遂命令各个考官,阅卷时凡遇到那些故弄玄虚、空洞无物、华而不实的文章,一律不予录取。他的录取标准是:文风朴实自然,语言明快致用,即"文以载道"、"言之可用"。如此一来,那些习惯玩弄辞藻、夸大其词、毫无实用价值的行文,便统统遭到摒弃。

三、欧阳修被贬

欧阳修在改革文风的同时,还注意发现和选拔人才。原来文学上很有成就,但名望不显的人,经他推荐,一个个成了名家。应当说,最后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名望卓著的"唐宋八大家",欧阳修之功是不应埋没的。

教子成名的母亲,成就欧阳修,走进《宋史》的郑氏

后来,这位文学大家又因"直言犯上"之"过",沉浮于宦海之中。遭贬最长的一次竟达十二年之久。把他沉到滁州谪居,这时他对朝廷用人腐败,近小人、远贤臣,十分不满,心情郁闷,便常以酒浇愁。久之,便自号醉翁。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便是这时写成的。 欧阳修直到六十一岁还被谪在滁州,这时他已无心做官,几次申请辞官谢事,未获批准。无奈中,又自号"六一居士"。 直到晚年,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为官清正,为文不倦。在官场真正做到了升不喜,沉不忧。忠贞不渝,果敢不屈。"他笑着答道:

"母诫故也。"继而又说道:"闻而服之一生。"他的母亲于元祐五年病逝于南京,享年七十三岁。当时他已四十八岁,亲自扶柩将母亲遗体送回故乡庐陵。他非常怀念母亲,感谢对他的教养之恩。

教子成名的母亲,成就欧阳修,走进《宋史》的郑氏

欧阳修死后,得到了朝野赞美,苏轼说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赋诗,似李白。"

这评说全面而公允,实现了他少年时立下的与韩愈"并辔绝驰"的大志,而他的母亲却留下了"荻画教子"的美名。

结语

《朋党论》这部著名政治散文,就是欧阳修把和仁宗谈话整理成篇,流传至今。欧阳修觉得母亲才真是他名副其实的启蒙先生和优秀家教,欧阳修说得没错,母亲的教诲使他一生不忘,老死践行之。所以说教育孩子要言传身教,言行必一。

参考文献:

《宋史》

《醉翁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