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成名的母親,成就歐陽修,走進《宋史》的鄭氏

鄭氏,北宋著名詩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母親,北宋廬陵人,約生於公元982年。

自幼家境貧寒,受到良好家教,初通文字。知禮法、守節義,是一位極為優秀的母親。女人入史,古來少見,而鄭氏卻堂而皇之走進了《宋史》。

一、鄭氏教歐陽修學習

鄭氏嫁與歐陽修之父歐陽觀時,已以進士身份任職某州府,為主管刑獄的推官,為人醇厚正直,為官清正廉明,體恤貧苦百姓的疾苦,斷案無錯無冤,是一個受到群眾誇讚的好官。但他英年早逝,留下一兒一女全靠寡母鄭氏撫養。歐陽家曾為世族,早已沒落。到了歐陽觀為官時,全家人的生計只靠他的薪奉維持。他死後,唯一的經濟來源斷絕了,母子三人只有苦熬歲月,靠鄭氏的勤儉支撐時日。

教子成名的母親,成就歐陽修,走進《宋史》的鄭氏

歐陽修生於公元1007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稱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人。五六歲時母親便親自教他讀書識字。而要學習寫字則須準備紙筆,家貧無力購買,母親憂慮,兒子也暗中著急。一天,鄭氏見院外池塘邊長有很茂密的荻草,莖根挺拔,如果用它做筆,以大地為紙,讓兒子練習寫字就不困難了。兒子聽了母親的想法非常高興,母子兩人便到池邊折蘆荻。鄭氏用蘆幹在地上寫下了"努力"兩字,歐陽修端詳了一會兒,蹲在地上一筆一劃地寫了下來,比母親寫得還要端正。鄭氏見兒子如此聰慧,便抱起兒子開懷大笑。從此歐陽修便一面讀書一面習字。待他稍長,母親又授以經書典籍,詩詞文章。有些古文舊典鄭氏以前也未學過,為了兒子,她便先行一步,自己學明白了再去教授給他,母子兩人教學相長,同時進步。

鄭氏不只教導兒子學文習史,還特別注重培養他良好的心地和開導他如何做人。歐陽修在母親的精心培育下,進步很快。讀了大量的古詩古文,而且有

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之能。他十歲的時候,已是滿腹經綸,能夠提筆成章了。父親遺留下來的書籍,他已經讀遍,又無力再買新書,母親知道兒子是個讀書的材料,便親自帶著他到藏書較多的人家去討借,為了不耽誤人家使用,借回來以後,連夜抄寫。母親心痛兒子的勞苦,便勸他可以放慢一些。

教子成名的母親,成就歐陽修,走進《宋史》的鄭氏

有一次,他竟然借到了一部六卷本的《韓昌黎文集》,當他閱讀了幾篇以後,他高興地對母親說:"媽媽,這是我夢寐以求的一部好書,文章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與如今的文風浮躁華麗,簡直無可比擬。我要認真地讀下去,學習他的風格,以便將來在文壇上獨樹我歐陽修的文風。"母親笑著說:"小孩子,可以立大志,不可以說大話。你的話說得早了些。"其實,這位母親久聞唐之韓、柳乃文壇頭領,現在見兒子有志向文學大家學習,精神為之一振,便進一步鼓勵。從此,這個十多歲的孩子便日以繼夜地苦讀、習作。歐陽修本不喜歡當時流行華麗浮躁、內容空泛的文風,自從讀了韓愈的文章以後,得到了新的啟示。

二、歐陽修考試名列榜首

歐陽修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他的文學功底已經頗為精深。其詩詞和散文水平已在許多學子之上,名字響噹噹了。宋仁宗天聖年間,他尚不足十八歲時,到京城參加考試,連考三場,場場名列榜首

。從此,便以進士身份入朝為官。年輕的歐陽修在文學和事業上都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成就,眾人刮目相看。但在母親眼裡他依然是個大孩子。母親既為兒子的少年得志而高興,又擔心他年紀太輕而驕傲懈怠。於是,她便把教導兒子的重點轉移到如何為人為官上丈夫歐陽觀是她心目中為官的典範,她便經常用丈夫在世時,做事一絲不苟,為官清正,愛民如子,斷案公平的事例,開導兒子,希望他認真繼承先父遺風。有時她說著說著,淚流滿面,兒子瞭解母親,便會跪地承諾:"修兒一定不辜負母親的良苦用心。"

教子成名的母親,成就歐陽修,走進《宋史》的鄭氏

歐陽修剛剛入朝時為館閣校勘。當時的著名文人、朝中大臣范仲淹,因為直言批評宰相呂夷簡的過失,遭到打擊報復,被貶謫江西饒州。許多人都為范仲淹鳴不平。唯獨司諫官高若納,為呂夷簡撐腰。歐陽修覺得高若納不只是非不明,挺身而出,寫信責罵他:"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高若納見信很生氣,便把此信呈送給仁宗皇帝,並在皇帝面前說了不少歐陽修的壞話。皇帝自然聽信"諫官"之言,便把歐陽修也貶到夷陵去做縣令。 後來,范仲淹復得升遷,任陝西經略副使,有用人之權了。便派專人去見歐陽修,請他到那裡做官。歐陽修笑對來者說:"請你回話給範大人,當年我責罵高若納,是為了主持公道,沒有任何私圖。所以,我甘願與他一同被貶,卻不願意隨他一起升遷。"從此范仲淹更加敬重這位年輕人。他後來又回到朝廷任參知政事,居高官之位。他求賢若渴,一直沒有忘卻才華橫溢、文壇之冠且節烈不群的歐陽修,便又建議把他選拔回朝。仁宗還記得這位年輕書生的敢於直諫,便決定召見他當面談談。歐陽修見到仁宗不卑不亢,禮敬周全。當仁宗向他垂問執政方略時,他仍直言不諱,侃侃而談。他坦言譴責當時朝廷常以"朋黨"之罪殘害朝中大臣。他認為

"朋黨"不都是錯誤的,更談不上罪過。君子之間以志同道合來"結黨",目的是為了堅守道義忠信,珍惜名節而互為朋友的。這樣的"朋黨"是為"君子黨"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無害,朝廷應當信賴他們;而為了私利、互相利用、虛假相待的小人們所結之黨,乃"小人黨",他們才是朝廷應當割除的弊端。接著,他舉例說:"昔武王有臣三千,三千臣子一條心,可稱之為'大朋黨',但周朝卻因有了這個'大朋黨'而興旺發達。所以說,不能對朋黨不分良莠,一律處罰。"

教子成名的母親,成就歐陽修,走進《宋史》的鄭氏

後來,因為杜衍、范仲淹等賢臣被奸佞之徒誣陷,復又被貶。歐陽修初衷不改,再次進諫為他們伸冤。結果遭到了同樣下場,再次被免職下派。後來皇帝惜其才華,又把他召了回來,並擢為翰林學士。不久,適逢進士考試,他被任用為主考官。心中大喜,他要趁此機會改革考場文風。遂命令各個考官,閱卷時凡遇到那些故弄玄虛、空洞無物、華而不實的文章,一律不予錄取。他的錄取標準是:文風樸實自然,語言明快致用,即"文以載道"、"言之可用"。如此一來,那些習慣玩弄辭藻、誇大其詞、毫無實用價值的行文,便統統遭到摒棄。

三、歐陽修被貶

歐陽修在改革文風的同時,還注意發現和選拔人才。原來文學上很有成就,但名望不顯的人,經他推薦,一個個成了名家。應當說,最後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名望卓著的"唐宋八大家",歐陽修之功是不應埋沒的。

教子成名的母親,成就歐陽修,走進《宋史》的鄭氏

後來,這位文學大家又因"直言犯上"之"過",沉浮於宦海之中。遭貶最長的一次竟達十二年之久。把他沉到滁州謫居,這時他對朝廷用人腐敗,近小人、遠賢臣,十分不滿,心情鬱悶,便常以酒澆愁。久之,便自號醉翁。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便是這時寫成的。 歐陽修直到六十一歲還被謫在滁州,這時他已無心做官,幾次申請辭官謝事,未獲批准。無奈中,又自號"六一居士"。 直到晚年,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為官清正,為文不倦。在官場真正做到了升不喜,沉不憂。忠貞不渝,果敢不屈。"他笑著答道:

"母誡故也。"繼而又說道:"聞而服之一生。"他的母親於元祐五年病逝於南京,享年七十三歲。當時他已四十八歲,親自扶柩將母親遺體送回故鄉廬陵。他非常懷念母親,感謝對他的教養之恩。

教子成名的母親,成就歐陽修,走進《宋史》的鄭氏

歐陽修死後,得到了朝野讚美,蘇軾說他:"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賦詩,似李白。"

這評說全面而公允,實現了他少年時立下的與韓愈"並轡絕馳"的大志,而他的母親卻留下了"荻畫教子"的美名。

結語

《朋黨論》這部著名政治散文,就是歐陽修把和仁宗談話整理成篇,流傳至今。歐陽修覺得母親才真是他名副其實的啟蒙先生和優秀家教,歐陽修說得沒錯,母親的教誨使他一生不忘,老死踐行之。所以說教育孩子要言傳身教,言行必一。

參考文獻:

《宋史》

《醉翁亭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