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知道小程序的祕密,尤其是自媒體人應該知道


很少人知道小程序的秘密,尤其是自媒體人應該知道

小程序的到來啟示著什麼?

2017年1月9日,騰訊的最重要的戰略產品推出—微信小程序。這也代表著中國的互聯網由流量體轉向存量體。過去十幾年的互聯網發展基本依託於中國的流量紅利,如今這個紅利消失了,線上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當某一天騰訊發現自己的微信用戶日均增長只有去年的10%的時候,就要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定位了。半死不活的QQ實際上就面臨這樣的困境。

很少人知道小程序的秘密,尤其是自媒體人應該知道

如果你的企業還把自己視為流量體,你會發現這個流量了,不流了,也不量了。你必須把一個個的流量重新定義為留存下來一個個的“存量”。你企業的定位自然把流量體變為存量體,這個變化會導致企業的戰略,組織架構,盈利模式等全盤變化。舉個例子:你家門口有一條河流,共你飲用,一開始用的人很少水流量特別充足。後來,你旁邊來了很多鄰居都在用門口的水,尤其是你家上游開始挖渠建管道,導致水流量越來越少,你不得不在家裡準備一個很大很大的水缸來儲存門口流過的水來飲用,這個水缸裡的水就是你的存量體。河流就是流量體。

很少人知道小程序的秘密,尤其是自媒體人應該知道

小程序沒有推出之前,微信一直定義自己為流量體,分發自己的流量給各大公眾號平臺,公眾號平臺吸引粉絲為公眾號的存量體,公眾號再用存量的方式去變現。而小程序的推出之後,微信重新把自己定義為存量體,因為微信擁有足夠大的用戶基數(全球用戶超過8.6億),二小程序的開發者把微信的存量定義為自己的流量,用戶無需成為某個公號的關注著(去存量)。用完即走,無需下載安裝,無需關注。這樣劇烈的變化,可能讓我們目前宣揚的互聯網思維徹底失效。同時,粉絲經濟的時代也將成為過去式。

這是小程序帶來的第一個啟示,流量體轉存量體。

很少人知道小程序的秘密,尤其是自媒體人應該知道

第二個啟示是:場景紅利的到來

微信小程序認為,線下的場景足夠多,應該由場景來吻合產品,而非產品來吻合場景。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你現在可以自己想象一下,你現在站在車站排隊買票,手機不需下載APP,你看到一個售票的窗口但無人值守,但你看到一個醒目的二維碼,然後掃碼即可到達購票頁面直接購買即可。整個過程完成一氣呵成,非常簡單快捷!無需關注公眾號或下載APP。很少人知道小程序的秘密,尤其是自媒體人應該知道

而在APP時代,你手機上有一個訂票的APP,你需要訂票,首先想到的是這個APP,用它滿足了你出行的場景。整個過程是:先有APP植入,其次是訂票需求的場景。整個過程實際上是有瑕疵的,因為所有的場景等於是APP開發商預先設計好的場景。你已經設計好的場景並不代表所有人都適用,例如:攜程還得專門為公司設計商旅場景,可能還得為農民工設計農民工場景。而小程序所主導的場景邏輯是:已有訂票的場景———然後在恰當的時間出現小程序———完成服務。小程序所推進的用戶使用場景,決策場景全部和APP所執行的場景邏輯是相反的。

好了,今天分享到這裡,大家有什麼想法或獨特見解可以評論一起過過招,學習交流。下一篇為你分享,小程序的風險,及實體門店的流量和存量。謝謝關注哦!

很少人知道小程序的秘密,尤其是自媒體人應該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