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祕密

長江,從雪山走來,浩浩蕩蕩,奔向東海。

正是長江,孕育了我國世界級旅遊精品的半壁江山,除了波瀾壯闊的長江水域景觀,還有雄奇雋永的長江兩岸風光,更有悠久綿長的歷史人文古蹟——黃鶴樓、岳陽樓、騰王閣、神農溪、赤壁、豐都鬼城、荊州古城、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等,枚不勝舉。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然而,在長江這個世界級旅遊精品聚集帶的背後,到底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科學秘密?長江為何物?從何而來?長江的前世今生?長江會消亡嗎?長江如何實現可持續旅遊?讓我們走進長江探秘之旅。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長江成因探秘:長江什麼時候開始孕育形成的?地史演化過程怎樣?

距今約2.4億年以前,尤其是古生代~中生代早期,長江所在的中國南方廣大地區,屬於一片汪洋大海。

長江上游地區的西藏、青海、雲南中西部、貴州西部,屬於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處於海洋盆地沉積環境,形成了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碳酸鹽巖為主的沉積地層,為古長江的形成奠定了前期物質基礎。

古特提斯海。為一史前海洋,存在於古生代到三疊紀,是形成今天喜馬拉雅山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古海域。這一古海域在古大陸形成之前曾經出現過。後來,在古大陸形成和分裂過程中,不僅伴隨著喜馬拉雅山的形成而登陸,而且形成了今天喜馬拉雅山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化石。

距今約2.4億年的時候,即相當於早三疊世末期,發生了大規模的區域地殼運動,專業上叫做印支造山運動

。這一運動使中國四分之三的陸地完成了拼合和統一。

正是印支運動,使中國南方由一片汪洋大海轉變為大片寬廣的陸地,結束了中國南海北陸的分佈格局,為長江的孕育、形成和演化奠定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恐龍誕生了,恐龍的誕生為人類界的最終出現掃清了各種障礙。

這一時期,由於太平洋板塊向亞洲大陸之下俯衝及其導致的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碰撞,長江上游地區開始出現了崑崙山、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山、橫斷山脈的初始輪廓,秦嶺開始逐漸隆起。

長江中游南部逐漸抬升成為陸地,雲貴高原開始抬升,造成了中國地形地貌由東高西低轉變為西高東低的地勢變化格局,為古長江的形成奠定了構造地質基礎條件和構造地貌地理背景。

與此同時,青藏高原的隆升和西太平洋暖池的出現,促進了東亞季風的形成和強化(張信寶等,2018),為長江的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印支造山運動。係指在三疊紀到早侏羅世之前發生的地殼運動。揚子板塊、華夏板塊和屬於親岡瓦納構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塊、保山-中緬馬蘇地塊均拼合到歐亞板塊之上,使中國四分之三的陸地完成了拼合和統一。印支運動為西部地槽褶皺帶的主要形成時期,對中國東部古地理、古構造格架有重要的影響,印支運動基本結束了中國南海北陸的分佈格局,形成大片寬廣的大陸環境。

距今約6500萬年前,即白堊紀時期,發生了著名的燕山構造運動,地殼褶皺,強力擠壓,崑崙山、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山、橫斷山脈等,抬升隆起。

正是燕山運動,奠定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地貌構造格局,形成了高山、湖泊、河流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為長江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此同時,恐龍絕滅了,恐龍時代的滅亡,為人類紀全新時代的誕生騰出了生態位。

伴隨青藏高原的隆升,形成了唐古拉山脈,伴生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四川盆地凹陷變形,大別山及川鄂之間的巫山等山脈隆起,出現古長江的雛形。

燕山構造運動是三疊紀末到白堊紀時期中國廣泛發生的地殼運動。使我國許多地區,地殼褶皺隆起,成為綿亙的山脈。燕山運動對我國大地構造的發展和地貌輪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義,今天我國地勢起伏的大體輪廓,就是在燕山運動中初步奠定的。特別是西部地區,許多在燕山運動中已經形成的山嶽再次被抬升,這種變動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停止下來。

距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由於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青藏高原進一步隆升,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伴生了一些斷陷盆地。

與之相關的是,長江上游急劇抬升、河水下切強烈,導致金沙江等上游支流兩岸高山突起,進而奠定了古長江的總體框架。

同一時期的古長江中下游地區,小規模間歇隆升,導致河流作用,河水輕微下切,造成了寬緩的地形地貌景觀(圖1)。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距今約30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上游進一步抬高,由於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併轉折向東流去。

河床因水流的下蝕而加深,因堆積而加高,因側蝕而展寬,因一側侵蝕另一側沉積而使河身彎曲。如果河流水量減 少,泥沙物質增多,在河流上游段也可以以堆積作用為主。如果海面下降導致潛水面下降,則下游段可轉化為侵蝕作用為主。在同一時間,同一地段內,侵蝕和堆積作用也能同時進 行,搬運作用則是聯結兩者的紐帶。

基於河流地貌景觀的形成原理,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侵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起,奠定了現今長江的輪廓。

河流地貌景觀的形成原理。由於河流的上述作用原理,河床的縱向與橫向變形,及其所造成的沙灘、沙洲、天然堤、河漫灘及河流階地等都是河流作用的結果。河流作用塑造成各種河 谷地貌,並引起流域地貌的發展變化。

由於長江上、中、下游不同地區,地質結構不同,隆起程度不同,河流侵蝕作用、水動力侵蝕機理存在差異,造成長江不同流域,形成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觀特徵。

河流侵蝕作用。河床水流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侵蝕作用,使河床成溝床加深。侵蝕作用方式有:①河水對河床岩石的直接撞擊沖刷;②河水以挾帶的岩石碎屑對河床岩石的撞擊和摩擦;③對跌水基面處的凹坑(壺穴)掏刷(見河流襲奪);④河水對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雲岩)進行溶解下蝕。河流下蝕作用大小主要由河床水流的強度和組成河床邊界岩層抗蝕能力決定。河流侵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上游。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該時期,古長江可分為三個區段。上段——宜賓以上的金沙江;中段——宜賓-宜昌的川江; 下段——宜昌以下的長江中下游。不同區段,地形地貌不同,地勢地理差異明顯,造成河流侵蝕作用與河流搬運作用的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河流堆積地貌。

河流搬運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動過程中,攜帶大量泥沙和推動河底礫石移動的作用。流水作為主要的外營力,除了具有侵蝕能力外,還能搬運由風化剝蝕作用造成的大量物質,主要以推移、躍移、懸移和溶液運移等方式,進行搬運。河流搬運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上游。

宜賓以上金沙江及雅礱江等主要支流,深切橫斷山地,河流走向以南北向為主,南北向的金沙江在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流,成為著名的長江第一灣,主要受康滇菱形斷塊地質構造控制,雅礱江等主要支流走向均為南北向。

長江上游新生代斷陷盆地沉積作用廣泛,早中更新世的昔格達組為粉砂質為主的湖相沉積,主要分佈於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河谷內(張信寶等,2018)。

宜賓-宜昌的川江流經四川盆地,主河及主要支流曲流發育,蜿蜒於產狀水平的中生代紅層組成的方山丘陵,西部成都平原為斷陷盆地,第四紀砂礫沉積厚數百米。

宜昌以下的長江中下游主要發生河流堆積作用,分佈有一系列斷陷盆地,如江漢盆地、蘇北-南黃海盆地、長江三角洲盆地等新生代河湖相沉積發育。

河流堆積作用。指被搬運的泥沙和礫石等物質,因外力(流水、冰川、風、波浪、海流等)減弱而失去搬運能力而積聚的現象,以及岩屑在重力作用下的堆積、火山噴發物的堆積等。河流搬運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下游。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圖1 長江不同時期不同區段的發育原理

距今約240萬年以來,地球氣候出現過多次冷暖變化,至少經歷了24個氣候旋迴。該時期青藏高原東緣的橫斷山地不斷隆升,距今0.8萬年後大面積進入冰凍圈,發生大規模的冰川作用。

中更新世以來,間冰期溫暖溼潤的氣候,有利於冰川的消融作用,加大了河川徑流和下切作用,而且加速碳酸鹽巖地區地下河的形成演化,為長江的貫通奠定了水動力基礎。

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早期,是長江三峽的主要貫通時期。距今約0.13 萬年的末次間冰期,氣候突然變暖,川江徑流劇增加強,三峽喀斯特地下河-地上河轉化加速,造成長江三峽貫通最後一擊(張信寶等,2018)。

第四紀期間,金沙江一直匯入川江。三峽貫通前,川江沿烏江南下,經思南-岑鞏-銅仁,入沅江-洞庭湖。後來,由於三峽襲奪和梵淨山隆升,川江改道經三峽流向江漢盆地(張信寶等,2018)。

末次間冰期的氣候突然變暖,不但導致冰川消融加速,河川徑流陡增,給長江貫通最後一擊的同時,而且加速了三峽一帶碳酸鹽巖地下化學溶蝕,促進了地下河發育和長江瞿塘峽地表河襲奪的完成(張信寶等,2018)。

綜上,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其發育與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密切相關。總體而言,長江的孕育、形成,從距今約2.4億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其形成、演化經歷了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山運動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是構造活動-地貌過程-氣候事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長江流向探秘:長江發源於青海高原,為什麼不像黃河一樣流向北方,反而折進川滇流入南方,進而向東方流去?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請仔細看一看圖2。從圖中可以大致瞭解長江、黃河的空間 流向,從而有利於瞭解長江為何源於青海高原,卻中途轉折“拐了個大彎”,進入川滇並向南、進而向東流的原因。

仔細看一下圖中的巴顏克拉山脈、崑崙山脈及唐古拉山脈,這幾座山脈是一年四季冰雪覆蓋的山脈,正是四季氣候的變化導致的冰雪週期融水,才形成了長江、黃河的源頭區,也就是說這幾座山脈之間的山腳,發育有長江、黃河源及其支流。

從圖中可看出,長江與黃河之間的源頭最大的不同,就是黃河主要源於巴顏喀拉山脈北坡(東崑崙山南坡),而長江則主要源於巴顏喀拉山脈的南坡,即唐古拉山脈的北坡。

其次是巴顏喀拉山脈東端與秦嶺山脈西端的阻擋,迫使黃河在崑崙山東端山腳,不得不向北拐了個急彎後,逐漸向地勢相對較低的崑崙山東端北坡流去,從而決定了黃河向北流的命運和征途(圖2)。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圖2 長江從雪山走來拐了幾個彎奔向東海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巴顏喀拉山脈南部及唐古拉山脈的走勢,它們呈弧形稍微向東拐了個彎,然後逐漸過渡為如圖所示的橫斷山脈體系(“四山”夾“三江”),即從開始的向東弧形拐彎,然後向東南、再向南展布,正是這種山形地貌形態,決定了長江的生命流動軌跡。

也就是說,長江源頭所在區域正是近東西向的巴顏喀拉山脈及唐古拉山脈東端,與近南北向的橫斷山脈北端之間的交接轉換區域,決定了山形地貌走勢開始向東、然後向東南、最後再向南,進而決定了長江上游的走向和命運。

長江流出源區後(海拔4000—4500米左右),受到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東部餘脈以及橫斷山脈地形地貌的影響,從開始的向東流,轉為向南流,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東部餘脈東南部和橫斷山脈的東部,為地勢最低(海拔僅為500米左右)的四川盆地,有利於長江水居高臨下噴湧而來。

由於橫斷山脈空間形態及地形地貌的影響,這些沿橫斷山脈而下的上游支流呈現多支流、多路徑、互不干擾的特徵,具體包括金沙江、大渡河、雅礱江、青衣江、岷江等,進入四川盆地後,依地形就勢分別向南東、向東流去,在四川宜賓匯合進入長江。

而四川境內的其它上游支流,如源於岷山的涪江、源於大巴山的嘉陵江、渠江等,這些支流主要分佈於四川盆地東部,大多與橫斷山脈沒有關係,主要從北向南流,涪江和渠江中途匯入嘉陵江,最後在重慶匯入長江。

作為長江所謂“正宗上游”的金沙江,沿著西藏、雲南交接,經沙魯裡山西側從北向南,到達雲嶺北東側,突然緊急向東北方向折彎,進入四川攀枝花地區,歷經2300多公里的大拐彎,進入攀枝花—宜賓的漫長的四川河段,在宜賓匯入長江。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三大長江源中,北源楚瑪爾河源於玉樹州西北部的可可西里山,從西向東流,大致在曲馬河鄉附近匯入通天河,總長大約400公里。

正源—沱沱河源於海西州的祖爾肯烏拉山,匯聚了烏蘭烏拉湖、葫蘆湖、茶目措等高原湖水,由西向東大約600公里,在扎尕爾香俄鄉,匯入通天河。

南源當曲源自唐古拉山脈西端北坡山腳,由南向北流,大致在唐古拉山鎮,融入通天河,全程大約300公里。通天河在青海玉樹州從唐古拉山鎮開始,向東流經曲麻菜縣城和玉樹州(直門達),進入四川境內(金沙江)。通天河全長大約1500公里。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長江正源探秘:長江上游正源到底是金沙江,還是岷江抑或大渡河?沱江、嘉陵江算不算長江上游正源?為什麼?

在古代,尤其是明代以前,古人一直以為岷江是長江的正源。直到明末時期,大旅行家徐霞客發現了金沙江,認為金沙江一支才是長江的正源。目前,多數學者贊同這個觀點。

儘管如此,作者斗膽以為,岷江與金沙江兩者不是對立的,都可以看作是長江的正源,其原因主要包括:

(1)從各支流出口位置(支流末端)來講,在諸多支流中,只有金沙江和岷江,它們的出口都在宜賓,也就是到了宜賓匯合一起匯入長江,成為長江源頭的一部分,而宜賓就是“萬里長江第一城”,具體詳見長江上游水系分佈圖。

(2)從支流名稱的變化上來看,金沙江儘管被大多數專家認為是長江的正源上游,但其在宜賓匯入長江以前,長約2300米的河段一直是以金沙江命名。與此情況非常類似的還有岷江,岷江從宜賓以上的河段,也稱為岷江。

(3)關於岷江是否長江正源的問題討論,岷江有三個源頭支流,一是源於邛崍山和岷山南麓的狹義的岷江,二是源於巴顏克拉山脈東南坡(即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阿尼瑪卿山脈的果洛山南麓)的大渡河,三是源於邛崍山脈巴朗山與夾金山之間的蜀西營的青衣江。

作為青衣江和狹義岷江的源頭的邛崍山和岷山,總體位置都是位於巴顏喀拉山脈的東緣延伸部分,加上源於巴顏喀拉山脈的大渡河,這三條支流統一到達樂山,一同匯入廣義的岷江。而而廣義的岷江一直向東南方向,到達宜賓匯入長江。

如果說岷江(狹義)和青衣江與長江源(唐古拉山東端北坡)之間,沒有直接的源頭關係的話,所以不能作為長江的正源,這是另當別論。

然而,若因為岷江(狹義)和青衣江沒有直接源於巴顏喀拉山脈南坡或者唐古拉山北坡,就否定其作為長江正宗上游,未必有點吹毛求疵了。因為客觀事實就是,岷江(狹義)和青衣江,就是位於長江的上游,並流到宜賓匯入長江。

(4)作為廣義岷江的上游或者匯入廣義岷江的大渡河,其源頭位於巴顏克拉山脈東南坡,這裡本身就是長江源的一個部分,大渡河的源頭與長江源本身就是“一家子”,有著密不可分的成因聯繫。

從這一點講,大渡河屬於長江正源,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大渡河水最後還是在樂山流到到廣義的岷江中去,然後成為廣義岷江的一部分,流到宜賓匯入長江。這種情況,難道含有大渡河基因的岷江,難道不能算作為長江的正源嗎?

(5)關於岷江是否長江正源的問題,上述已經論證岷江就是真正的長江正源。不但具備了基於上述大渡河源頭的正源性,而且還具有巴蜀大地來龍去脈特定的地理和歷史背景,與長江上游歷史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這裡作者進一步強調,基於大渡河源頭的正源性、金沙江及岷江同時流入宜賓匯入長江,以及岷江獨特的地理歷史文化背景,除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正源外,廣義的岷江應該算是長江上游的正源。

至於沱江和嘉陵江,由於沱江發源於九頂山南麓,嘉陵江發源於秦巴山(包括融入的涪江和渠江),不具備正源性。加之,沱江是在瀘州匯入長江的,而嘉陵江是在重慶匯入長江的。所以,沱江和嘉陵江不屬於長江上游的正源,但應該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長江母親河探秘:為什麼說,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這個問題,歷史文化學家已經討論了很多。

這裡主要從自然科學的視角進行論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關於水的哲學——基於水哲學的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二是從長江的來龍去脈,即基於地史演化的長江——中華文明的搖籃。

水在希臘語中被稱為ARCHE,原意是萬物之母。古希臘關於物質世界的“四元素說”就有水。古希臘關於四元素說認為,構成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有四種,這四種元素分別是土、氣、水、火,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水也是中國古代五行說中五大元素之一。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

水是生命之源。中文“海”字就是由人、水、母組成,從字的構成就說明了,中國人對人與水的關係的認識。生命誕生於海洋的論斷,其依據和原因是,構成人體元素和構成海水的元素很相似。

水包括河流、湖泊、海水、大氣水、地下水等自然水體,為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為生命源於水,所以人類自古具有親水性的特點。我們的老祖先以前主要是生活在長江和黃河兩岸,正是有了長江、黃河的孕育和養育,才有了中華民族及其生態環境的形成和分佈。所以,一般稱長江和黃河為母親河,也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從再往更廣的範圍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哪個不與河流有關?如古巴比倫的母親河——兩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埃及的母親河——尼羅河,古印度的母親河——恆河,中國的黃河、長江等,因為所有這些河流兩岸,那是農業畜牧業發展的基礎。

長江的孕育開始於三疊紀的印支運動以後,長江的形成開始於白堊紀的燕山運動以後。正是三疊紀的印支運動,使得2億多年前的廣大海域轉換成了廣大大陸環境,並沉積形成了長江發育所需要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恐龍開始誕生了,恐龍的出現為人類界的最終誕生掃除了障礙。

正是白堊紀的燕山運動,使得廣大的大陸環境形成了西高東低的大陸地形地貌背景以及豐富多彩的山地高山、湖泊、河流,為長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恐龍家族的滅亡,給全新的人類紀的誕生騰出了生態位。

正是印支運動、燕山運動,為中生代以來的陸地生物界的孕育、產生和演化提供了前提和條件。而印支運動、燕山運動時期,正好是恐龍家族孕育、壯大、繁盛、統治整個地球的地史時期,所以也叫做“恐龍時代”。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就是正當恐龍家族在陸地上“飛黃騰達”“為所欲為”的時候,在廣闊大路上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大陸淡水世界——長江裡及其湖泊以及相關沿岸地區,悄悄地孕育著未來統治整個地球的智慧生命。

隨著距今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全球生物絕滅事件,曾經統治地球約1.5億年之久的恐龍絕滅了,標誌著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走向了衰落,新的物種開始佔據爬行動物空留下來的生態位,一個全新的時代——新生代就此誕生。

伴隨著長江的自然形成、演化過程中,在長江的沿岸另一種生命也在不斷地加速著自己的演進過程。早在距今約300~400萬年的時候,長江上游滇中高原早就開始生活著遠古人類,叫做人猿群落,相關證據就是在雲南元謀縣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頭骨化石。

尤其是在距今約200—3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就是早期人類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區之一,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發現。

距今約200萬年前,在長江三峽一帶中國就已出現了古人類的活動,被稱為“巫山人”。上世紀60年代,在雲南元謀縣發現的元謀人(亦稱元謀猿人)為早期猿人階段的晚期,距今約170萬年左右。它們可能已經學會了用火。

距今約50~100萬年時期,一種會直立行走的古猿叫“直立人”,開始在湖北鄖縣地區繁衍生息,被認為系人類的直系祖先。類似的還有長江下游安徽和縣境內“和縣人”,介於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據說是中國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好的猿人。

距今約10—1萬年的時候,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早期智人或古人代表的“長陽人”,早已經在湖北長陽生活。而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晚期智人代表的四川“資陽人”,已經在四川資陽地區活動。

距今約6000—1萬年時期,長江沿岸以及主要支流地區,古人類活動成為了一種常見顯現,成為了一道“智慧人類”景觀。它們學會了磨製石器、製陶、紡織、狩獵、打魚等,開始會用罐碗和打扮自己,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

同一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古人類已經具有了相當發達的生活、生產和勞動技能,它們學會了紡織技術、漁業、飼養、建築,以及種稻技術、人工栽培稻技術。尤其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洙文化為代表。

距今約5000—3000年以來,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長江上游三星堆文化、新繁水觀音遺址,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長江下游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神農洞遺址等。

此外,還有安徽南部的人字洞遺址、黃山軒轅黃帝文化、《千字文》誕生地,中華瑰寶文房四寶誕生地、生產地,湖南炭河裡遺址、彭頭山文化,吳文化、越文化、楚文化、江右文化等。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長江未來之謎:長江從6500萬年前走到今天,面對全球變暖和氣候異常的明天,未來會消失嗎?長江如何實現可持續旅遊?

距今約2.4億年的印支運動,使中國南方由一片汪洋大海轉變為大片寬廣的陸地,結束了中國南海北陸的分佈格局,為長江的孕育、形成和演化奠定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恐龍誕生了,恐龍的誕生為人類的最終出現掃清了各種障礙。

距今約6500萬年的燕山運動,奠定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地貌構造格局,形成了高山、湖泊、河流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為長江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此同時,恐龍絕滅了,恐龍時代的滅亡,為人類紀全新時代的誕生騰出了生態位。

印支、燕山運動時期,正是恐龍家族統治整個地球的重要時期,正當恐龍在地球上“為所欲為”的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種環境——長江、黃河兩岸,悄悄地孕育著未來統治整個地球的強大的智慧生命。

距今約300—400萬年的時候,恰逢新構造運動活躍期及其帶來的動盪歲月,也正是長江成長髮育的最為旺盛的青少年時期,正在這個時候,長江上游開始孕育了最早的古人類。從此,長江進入了“有人類陪伴”的特殊歲月。

從最早的古人類誕生開始,儘管新構造運動從未停止過肆虐,但長江流域的古人類的繁衍生息也從未間斷過,從長江上游到中下游,從“元謀人”“巫山人”到“直立人”再到“現代人”,星火燎原,生生不息。

長江在約2億年的孕育、產生、演化的自然地史過程中,同時也孕育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華夏文明的過程,長江流域本身就是世界級旅遊風景區和名勝古蹟的聚集地帶。

長江流域現已形成橫跨中國東西的區域旅遊富集帶,擁有長江干流旅遊線、長江三角洲旅遊區、皖南名山風景區、贛北贛西旅遊區、鄂西北陝南旅遊區、湘西湘北旅遊區、重慶四川旅遊區、滇北黔北旅遊區等。

作為世界級的長江山水風光,長江不僅擁有下游豐富的自然人文遺產旅遊景區,如荊州古城、洞庭湖、岳陽樓、黃鶴樓、九江風景區、騰王閣、潘陽湖、九華山、南京古城、上海等旅遊目的地。

而且擁有中上游沿岸的江城武漢、蒲圻赤壁、洪湖、宜昌、三遊洞、三峽大壩、姊歸、神農溪、巫山小三峽、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忠縣石寶寨、豐都鬼城、山城重慶、大足石刻、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等精品景區。

隨著近千年以來乃至未來較長時期,全球處於全球變暖及氣候多變的異常變化時期,也是長江兩岸人類聚集和經濟發展爆炸期,長江水資源環境生態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未長江流域旱澇轉換頻率加大,旱澇加重;流域水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植物退化;水質惡化及水生物變異;溼地減少等,從而對長江流域旅遊景區造成明顯影響。

既然長江如此之深沉、浩瀚、漫長而偉大,怎樣才能實現可持續旅遊呢?這裡的長江不僅象徵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同時還聚集著中國眾多大江大河流域及人文景觀。最重要的是從我做起,從今日做起。

主要參考文獻

張信寶等.黃河、長江的形成演化及貫通時間.山地學報,2018,第五期,第661-668頁


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新發現之旅:匯聚世界旅遊精品的長江母親河,隱藏著6500萬年的科學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