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長河——長江

長江,位於中國境內,全長6397公里,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中 ,是中國、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完全在一國境內的河流。其長度僅次於尼羅河及亞馬遜河,超過地球半徑。是世界第三大流量河流,僅次於亞馬遜河及剛果河。從源頭青海各拉丹東到湖北宜昌是為長江的上游流域;從宜昌到江西湖口則是長江的中游流域;湖口到上海的長江入海口,是為長江之下游流域。整個長江水系的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的18.8%,和黃河一起並稱為“母親河”。

概述:長江,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流經三級階梯,自西向東注入東海。長江晝夜不捨,奔流不息,餘亞飛詩稱:“流水奔騰向東去,波濤逐浪浪追濤;長江後浪超前浪,後浪後方浪更高”。江水浩浩蕩蕩,浪逐濤追,十分雄偉。 長江支流眾多,長江流域東西寬約3,219公里,南北寬約966公里,流經今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後在上海注入東海。長江全長6397千米,流域總面積1,808,500平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和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地理位置:長江,亞洲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積、長度、水量都佔亞洲第一位。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峰。長江支流眾多,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餘。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是世界第三長河,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水量也僅次於亞馬遜河以及非洲的剛果河,位居世界第三。

長江開始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髮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在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下,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併順折向東流。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長江中下游平原(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氣,在四川宜賓岷江和金沙江匯合為長江。江水浩浩蕩蕩,注入東海,十分雄偉。

中國古代文獻中,常用“江”特指長江。東晉王羲之和孫綽是較早用此“長江”之名的。王羲之寫信給殷浩說:“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晉書·王羲之傳》);孫綽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於天人而已,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晉書·孫綽傳》)

長江干流各段名稱: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通天河與位於可可西里腹地發源的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宜昌宜都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荊江有“九曲迴腸”之稱),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長江航運發達,有“黃金水道”之稱。

支流湖泊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運河相交。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

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餘公里。長江流域人口分佈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

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杭州、南昌、長沙、蘇州、武漢、宜昌,合肥、重慶和成都等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長江流域。

自然氣候

長江長江動物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水域生態類型多樣,在促進長江漁業乃至沿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維繫長江流域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現有水生生物1100多種,其中魚類370多種、底棲動物220多種和其他上百種水生植物。長江流域是我國眾多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繁衍場所,擁有白鰭豚、中華鱘、白鱘、江豚、大鯢、胭脂魚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其中白鰭豚、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為長江特有種,在生態進化、軍事仿生、考古研究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科學參考價值。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面臨諸多方面的威脅,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態不斷惡化並呈荒漠化趨勢。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它的大腦同猩猩一樣發達,極富靈性。常在晨昏時遊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釐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遊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鰭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瞭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而且白鰭豚、揚子鱷、中華鱘、白鱘等動物,銀杏、水杉、銀杉、香果樹、樹蕨等植物,都是僅存於中國的孑遺生物。但2007年8月8日:長江白鰭豚正式宣告絕種。

中華鱘: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白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為現存於世界的僅兩種本科魚類之一,另一種為匙吻鱘,分佈於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本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佈上,有重要學術價值。屬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俗稱鮪。

達氏鱘是一種較大型淡水經濟魚類,主要生活在長江上游,偶而見於中游,是一種定居淡水的鱘。最大體重30餘kg。其種群數量顯著減少,可以作為長江三峽水庫及其他大型水體的增養殖對象。重慶市水產研究所對達氏鱘人工繁殖研究已獲成果。達氏鱘被列為國家3級保護魚類。

胭脂魚又名黃排、血排、粉排、火燒鯿、木葉盤、紅魚、紫鯿、燕雀魚、火排、中國帆鰭吸魚等,屬於鯉形目吸口鯉科(或稱亞口魚科),生長於長江水系。1。其體型奇特,色彩鮮明,尤其幼魚體形別緻,色彩絢麗,遊動文靜,被人們榮稱為“一帆風順”,在東南亞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

旅遊景區

長江流域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現已形成的旅遊區可劃分為“一線七區”。即:長江干流旅遊線、長江三角洲旅遊區、皖南名山風景區、贛北贛西旅遊區、鄂西北陝南旅遊區、湘西湘北旅遊區、重慶四川旅遊區、滇北黔北旅遊區。

長江干流旅遊線:現僅指重慶至上海一段,沿途不少城鎮都分佈有許多風景點。如重慶的縉雲山、南北溫泉,豐都“鬼城”,忠縣的石寶寨,雲陽的張飛廟。長江三峽更是長江干流旅遊線中山水風光最佳的旅遊區。

長江三角洲旅遊區:包括杭州西湖、太湖風景名勝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鎮江、揚州、無錫、蘇州、常州、嘉興、宜興等中小城市。

皖南名山風景區:是以黃山、九華山山地景觀為主,兼得園林、廟宇之趣的遊覽區。還有貴池城東南的舟山和馬鞍山採石磯等名勝古蹟。

贛北贛西旅遊區:包括鄱陽湖、廬山、井岡山、三清山等名山和南昌、景德鎮、九江等名城。

鄂西北陝南旅遊區:主要分佈在漢江流域。漢中地區有不少漢代和三國遺蹟,如城固的張騫墓,漢中的古漢臺、拜將臺,勉縣的武侯墓、武侯詞,留壩的張良廟等。

湘西湘北旅遊區:湘西旅遊區主要有武陵三勝境——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

重慶四川旅遊區:川中以成都為中心,北有都江堰、青城山,新都的寶光寺;南有峨眉山、樂山大佛、岷江小三峽。川南有宜賓的翠屏山;瀘州城的忠山。

滇北黔北旅遊區:旅遊區上要在金沙江兩岸及昆明、貴陽、遵義等城市。金沙江兩岸的深山峽谷有“動植物王國”之稱,是科學考察的重要地區。納西族名城麗江、瀘沽湖畔“女兒國”。

寧陝縣南夢溪自然風景區

南夢溪藏於終南山腹地(寧陝縣江口鎮沙坪村大堰溝西溝),西安西南114公里,210國道1047公里西側,距西漢高速出口45公里,主幹流溪長8公里,總面積1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9.9%,有山峰128座,大小溪水48條,瀑布86處;有麝鹿、黃麂、狗熊、紅腹錦雞、雉雞、狼、豹子、羚牛、鹿、麻羊、大鯢、豪豬等珍稀野生動物,其中極具美學觀賞價值的紅腹錦雞,區域內已超過2萬隻。有黃檀樹、紫檀樹、野生蝴蝶蘭、木本茉莉、食人花、野生茶樹、野生白玉蘭、藤蔓木瓜、野生棗皮、野生杜仲、紅豆杉、迎春、細辛、苦竹等植物;現存烽火臺4座,古樹90棵,奇山、奇洞、奇花異草、奇石、怪石、古樹、奇樹、飛瀑、奇峰峭壁、怪潭、峽谷、竹園等景觀,星羅密佈。在籍村民100人,區域內無人居住。

歷史文化

長江和黃河一起並稱為“中華人民的母親河”。長江同黃河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她孕育產生了長江文明、石家河文化等文化體系。

長江,橫貫中華大地,日夜奔騰不息,迄今大約有兩億多歲了。它同黃河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早在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長江流域勞動生息,在雲南元謀發現的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屬於“猿人”階段的人類化石,距今已有170萬年左右的歷史,是長江流域人類活動悠久歷史的有力證明。考古學家在長江上下游,還發現不少地方仍留下中華民族童年的遺蹟。

如在長江上、中游地區,就有云南“麗江人”、四川“資陽人”、湖北“長陽人”的化石和石器。這些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人類遺蹟,距今亦有十幾萬年至一億多年了。70年代發現的江西清江美城和湖北黃陂盤龍城兩處商代遺址,證實了這裡至少在3000年以前已經發展了和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基本相同的文化。在距今4000至6000年間,長江中游地區的原始人已經過著以稻作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定居生活,創造出較高水平的原始社會文化。

在長江下游地區,同樣有許多文化遺址。諸如,6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崧澤文化,4000年前的良諸文化等。南宋以後,長江流域更成為全國經濟的重心。

長江,數千年來以自己甘美的乳汁孕育了無數傑出的英才,陶冶了許許多多各領風騷的文壇巨匠,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佔盡了風流。春秋時期的莊周和屈原,他們都是荊楚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出來的。莊周的《莊子》和屈原的《離騷》合稱“莊騷”,開創了南方文化浪漫主義的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晉的陶淵明,唐代的李 黃陂盤龍城遺址出土文物白,宋時的蘇軾,等等,也都是長江造就出來的。李白一生的足跡遍及長江上、中、下游,他一生寫下了若干首歌詠長江景色的佳作,如:

遠渡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長江流域又是歷代宗教昌盛的地區。歷代興建的廟宇建築和佛像雕塑,遍及大江上下,雲南雞足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則是道教聖地。金璧輝煌的寺觀,重簷飛閣的殿宇,高聳於巍峨秀麗的高山峻嶺之上,古木林海之間。下游地區的寺院也很多。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描述了六朝古都南京地區寺院之盛: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隨著時光的流逝,歷代興建的寺廟,幾經興衰,至今仍保留一部分。有的經過重修,煥然一新,蘇州的寒山寺,杭州的靈隱寺,裝金彩塑的大佛,依然展現它昔日的風姿。唐代修鑿的中國最大的石佛——四川樂山大佛,迄今依然,端坐在臨江的凌雲山上。

政治經濟:遼闊的長江流域,資源極為豐富,物華天寶,得天獨厚,自古以來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經濟區。這裡地形多種多樣,有高山,有丘陵,亦有平原和湖泊。流域內有3.7億畝肥沃的耕地,佔全國總耕地的1/4。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40%,棉花產量佔全國產量的1/3。

多少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讚譽長江流域的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國”,兩湖地區是“漁米之鄉”,太湖地區是“人間天堂”。

長江廣闊的江河湖沼水面是中國的天然魚倉,這裡的淡水魚產量佔全國2/3。流域內地下寶藏行列的戰略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