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銷1萬,阿里系高管創業“海里小怪獸”,海鮮便利店成新趨勢?

核心導讀:

1、 海鮮便利店如何在全品類生鮮店殺出重圍?

2、 海鮮便利店佈局內陸,難點在哪?

3、 如何通過社群運營構建長期價值?


日銷1萬,阿里系高管創業“海里小怪獸”,海鮮便利店成新趨勢?

近日,曾任阿里鐵軍7年資深銷售經理、前阿里系果小美合夥人、UU跑腿COO金平,在內陸城市鄭州,一口氣開出7家 “海里小怪獸” 海鮮便利店,淨利潤率50%,復購率達90%,單店單日銷售額超過1萬,引起廣泛關注。

海鮮作為沿海城市日常菜,在內陸家庭餐桌上卻嚴重供給小於需求,屬市場藍海,前景廣闊。此背景下,海里小怪獸應運而生。秉著使海鮮市場透明化、品質化、健康化理念,海里小怪獸組合利用“堂食+外賣+零售”三大模式,拓展鄭州水產零售市場,打造社區化海鮮藍海。

日銷1萬,阿里系高管創業“海里小怪獸”,海鮮便利店成新趨勢?

01 海鮮便利店區別於全品類生鮮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8年海鮮市場生產總量高達6445.33萬噸,而2030年中國市場海鮮消費將佔到全球消費總量38%。

內陸城市生鮮市場競爭集中於果蔬等傳統品類,水產、尤其是鮮活水產市場基本空白。究其根本,海鮮日常化消費並未在內陸消費者中普及,對海鮮認知度不夠,海鮮價格高昂、居家烹飪不得其法等問題突出。

海里小怪獸聯合創始人張淼認為,盒馬、錢大媽佈局多數為“全品類生鮮+餐飲”業態經營,而海鮮專賣、尤其是社區點位市場卻一片空白。以門店+會員制社群社區團購擴張,產品則包括魚、蝦、貝、蟹等在內40餘種活鮮SKU,以及60餘款凍品SKU,確保消費便利性和專業性。

雙管齊下,使產品貼近用戶,解決高中端海鮮價貴、居家烹飪難痛點,同時提供全透明廚房和海鮮大廚加工、套餐自提服務

讓海鮮走進社區、走上家庭餐桌。


日銷1萬,阿里系高管創業“海里小怪獸”,海鮮便利店成新趨勢?

中高端水產生鮮專業化、生活化、便利化,是海鮮便利店區別於全品類生鮮店的主要區別。目前,“海里小怪獸” 海鮮便利店,淨利潤率50%,復購率達90%,單店單日銷售額超過1萬,數會員單月消費頻次在5-8次,客單價為150元,頗為可觀。

02 海鮮便利店深入社區仍面臨難點

從供求關係來看,內陸家庭餐桌對鮮活海鮮需求,驅動海鮮便利店應運而生。另一方面,將味道鮮美的活鮮從源頭直供餐桌,同時保持收益,可持續發展,仍要突破頗多難點。

一是配送。相對於凍品,活海鮮的“活”正是市場競爭優勢所在,而如何保證其“活”則對海洋水產內陸零售提出高要求。海鮮養殖基地位於沿海,在內陸運輸、配送成本較高。

鄭州是內陸水產轉運樞紐,海里小怪獸充分發揮貨源優勢,因地制宜定製了城市倉-門店2小時內配送運輸流程,以此保證活海鮮品質。然而,海鮮便利店模式在其他內陸地區是否有可複製性,仍需實操檢驗。

日銷1萬,阿里系高管創業“海里小怪獸”,海鮮便利店成新趨勢?

二是客流量。內陸居民對海鮮固有印象、飲食口味導致消費群體受眾面較窄。活海鮮烹飪沒有普及到家庭,海鮮客單價相對其他社區生鮮零售更高,也進一步限制客流。海鮮細分市場對消費人群有要求,以海底小怪獸為代表海鮮便利店瞄準社區商圈點位,居民密度大高檔居民區是首選。由此可見,海鮮便利店模式對線下拓展點位條件篩選較嚴格,對精細化運營要求較高。

三是活鮮損耗。專業人士指出,生鮮行業高損耗、低迴報是許多生鮮連鎖企業難以可持續發展、難以突破盈利瓶頸最大難題。採購、養殖向來是鮮活水產零售盈利關鍵。越是細分行業,越考驗專業技術能力,海鮮專賣店主打活鮮零售,處理好損耗,保證產品質量問題則是重中之重。

03 社群化運營將至關重要

打造社區生態,能否持續為海鮮專賣店提供推力?業內人士就社群運營是柄雙刃劍看法達成共識。在確保質量前提下,通過

社群手段獲客勢在必行。藉助小程序社群、基於微信社交關係網進行社交化運營成為生鮮零售趨勢。

海鮮便利店通常採用活鮮贈送,免費品嚐方式打開內陸家庭烹飪市場。而拉來了用戶,如何提升用戶粘性,保證老客戶忠誠度,減少褥羊毛虛假繁榮?除了社群運營,每日優鮮、盒馬、以及海鮮便利店都選擇了付費會員制

此外,為進一步拓展客源、高效觸達各類消費者,海鮮便利店可發揮產品優勢,拓展業務覆蓋範圍、推出燒烤等深加工業務,進一步加速海鮮本土化。

日銷1萬,阿里系高管創業“海里小怪獸”,海鮮便利店成新趨勢?

企業要啟動和保持獲利性增長,就必須超越同質化競爭,開創全新市場。海鮮便利店抓住填補產業空白,積極深入社區探索,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