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我有一颗图章,叫做“不与照相机争功”,

画家比摄影师有更大的创造的自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

缝纫师给人们做衣服,不合身是最坏的,合身了还不够,还要使衣服能突出身体美丽的部分和隐藏丑的部分,这才是最好的缝纫师。

画家对着自然景物作画也是如此。

风景写生也可以叫做“对景创作”,对象只是创作资料并非全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可以十分之七根据对象,十分之三根据画面本身需要。

脱离真实不对,完全依靠真实也不对,艺术应比真实更高、更集中、更概括。

形象要真实与美统一,真实使人信服,艺术性叫人感动,要运用自己的全部修养把自然提高到更美的境界。

——李可染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1954年李可染在黄山写生

1954年李可染与张仃、罗铭同赴江南作水景画写生,他们在画展前言中讲到此次写生的目的与要求是“画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但又不是老一套的,而是有亲切真实感的山水画。”

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遇到不少难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表现方法上如何运用传统技法和如何加以发展的问题。假如我们对传统的表现方法可以掉头不顾,仅仅使用中国工具运用外来技法来作水墨写生,或是完全使用传统的技法,对着现代的景物作公式化的描写,那问题就都比较简单了。”

难就难在如何将传统绘画的优良部分加以发扬,使之适合于反映现实生活,同时把外来的技法融化在传统的风格之中,使表现力更加丰富。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李可染《北海晨曦》 1954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李可染《江南水乡》 1954

这次写生活动被当代画史视作中国山水画向现代转型的一方界碑,也是李可染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景创作的经验积淀与理论认识的形成与李可染的艺术道路、创作实践和知识结构特点有直接关系。

就写生经验而言,李可染在西游艺术院学习时受到过西画训练,在西湖边上画过很多写生作业。而对景写生——对景创作观察、把握对象的方法则是传统的。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李可染《易北河上》 1957

他在《谈学山水画》一文中讲到,面对真山真水,不能仅仅满足于看,而要认真写生,“只有写生才能形象的、真实的、具体的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和提高形象思维。” “写生时应当每一笔都与生活紧密结合,都是生活本质美的提炼。只简单地画一个符号,还是脱离生活,画出来还是自己固有的面貌”。这些话,对于今日不少画家还是有针对意义的苦口良言。

但是光靠写生能力并不能解决一切,“在写生过程中,随着对客观世界新的发现,应力求有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表现手法、新的创造,这样会不断促进你创作的意象和表现力、感染力,促进你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李可染《无锡梅园》 1956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李可染《西湖静寺》 1954

融汇中西、以我为主的精神充分体现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在择取对象之时,他强调要用传统绘画“ 以大观小 ”的方法,画家要设想自己是站在最高最好的地点和角度,从全局观察、把握、选择对象最美的角度和瞬间,而不为偶然的表面的现象所束缚。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李可染《大禹陵写生》 1956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李可染《苏州拙政园》 1956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李可染《桂林阳江》 1959

【注:内容文字摘选自《李可染的对景创作》/李松】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术研究及交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END-

【新书推荐: ☞☞☞《名家讲稿——李可染山水写生论稿》】

此书汇集了李可染先生融通中西的山水绘画理念

与美术教育思想体系的文章

收集大量李可染先生经典画作

以及教学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珍贵写生稿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著者:李可染

编者:李小可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开 本:889x1194 1/16 12印张

版 次/印 次:2017年5月第1版 、第1次

书 号:ISBN 978-7-5586-0245-0定 价:¥98.00

李可染:不与照相机争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