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整整三十年的歐洲大戰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此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其鼎盛時期,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著大半個歐洲。

一場持續整整三十年的歐洲大戰

十六世紀,反對羅馬天主教教會的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導致德意志的宗教分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幾百個大小諸侯國趁機擴張領土,稱雄割據,帝國的中央皇權受到嚴重削弱。

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德意志境內逐漸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宗教教派,即天主教和新教。各大諸侯國因各自利益,紛紛站隊,形成了天主教同盟和新教同盟兩大陣營。

法國作為歐洲第二大攪屎棍,原本信奉天主教,卻出於政治目的,反而暗中支持新教同盟,從中謀利。

1618年,狂熱的天主教徒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試圖從波西米亞的公職崗位上排擠走新教徒,並強行關閉了兩座新教教堂。

一場反對皇權壓迫的起義隨即在波西米亞首都布拉格爆發,一群新教徒衝進波西米亞王宮,將皇帝派來的兩位欽差從20多米高的窗臺扔了出去,史稱擲出窗外事件。

就像薩拉熱窩熱血青年刺殺費迪南大公導致一戰爆發一樣,擲出窗外事件也成了點燃歐洲大混戰的導火索。

這場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從1618年一直打到1648年,整整持續了三十年,後世也將其稱為三十年戰爭。

按照戰爭進程,大體分為波西米亞戰爭,丹麥戰爭,瑞典戰爭和法國——哈布斯堡王朝戰爭。

最開始的波西米亞戰爭還只是德意志內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有天主教皇鼎力支持,而新教同盟成立不久,各諸侯間並不團結,戰局從一開始就傾向於天主教同盟。

天主教同盟的勝利,使支持新教同盟的歐洲國家十分不安。

1625年,在法國首相黎世留的倡議下,英國,荷蘭和丹麥三國結成反哈布斯堡同盟。

同年,丹麥軍隊率先出兵德意志,這也標誌著三十年戰爭由德意志內戰轉變為歐洲各國間的國際戰爭。

迫於軍事壓力,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啟用了著名的軍事家瓦倫斯坦公爵。瓦倫斯坦果然不負眾望,迅速集結軍隊,成功擊退了丹麥軍隊,並推進到波羅的海沿岸,逼迫丹麥國王主動求和。

一場持續整整三十年的歐洲大戰

丹麥戰敗後,天主教同盟乘勝出擊,將勢力向波羅的海內陸蔓延,這就對北歐新興強國瑞典構成了極大威脅。

於是,年輕有為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對哈布斯堡王朝宣戰,這也標誌著三十年戰爭由宗教戰爭轉變為歐洲列強爭霸戰。

1630年,在法國,荷蘭,俄國等國的援助下,瑞典軍隊長驅直入,迅速攻佔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大片地區。

經過布萊登菲爾德戰役的大勝,古斯塔夫二世以北歐雄獅之名享譽歐洲,並被推舉為新教同盟盟主。

再一次迫於軍事壓力,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再一次啟用了瓦倫斯坦公爵,而瓦倫斯坦再一次不負眾望,利用瑞典軍隊供給線過長的弱點,繞後襲擊瑞典軍隊,大大拖延了瑞典軍隊的進攻勢頭。

1632年,呂岑戰役爆發,雖然瓦倫斯坦大敗而歸,卻成功擊殺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此後,瑞典軍隊士氣大降,已無法再對神聖羅馬帝國造成威脅。

瑞典的戰敗,又一次使戰爭的天平向神聖羅馬帝國傾斜,這也促使深藏幕後的法國走向臺前,直接參與戰爭。

當時的法國早已是歐洲強國,在其首相黎世留的鐵腕政治和強權外交下,法國的中央專制王權和國際地位在這一時期達到巔峰。

1638年,法軍攻佔布萊薩克,切斷了西班牙的陸上通道。1639年,尼德蘭海軍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又切斷了西班牙的海上通道。至此,西班牙已無力前進。

1642年,瑞典軍隊再一次在布萊登菲爾德擊敗神聖羅馬帝國軍隊。

1648年,法瑞聯軍在楚斯馬斯豪森戰役中,大大重創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經過一連串的失利,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已無力再戰,皇帝被迫求和。

一場持續整整三十年的歐洲大戰

持續達三十年之久的歐洲大戰拉下帷幕,經過四年馬拉松式的談判,交戰各方終於達成一致,簽署了著名的《維斯特伐利亞和約》。

和約規定大小國家地位平淡,信仰自由等,第一次通過國際會議來解決國際爭端,並規定以後的宗教爭端通過友好協商解決,不得因宗教分歧發動戰爭。

《維斯特伐利亞和約》標誌著自中世紀以來,一個教皇,一個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面土崩瓦解。

德意志分裂,荷蘭獨立,西班牙衰落,瑞典成為北歐霸主,而法國確立了其歐洲霸主的地位,一場戰爭大大改變了歐洲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