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會批評、孩子就不聽話

批評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知道錯誤的原因,以後能夠避免或者改正。但實際上,許多家長有這樣的體會,和孩子好好地說、講道理不管用,批評也不管用,著急了打一頓也還是不管用,怎麼做效果都不好!反正就是:說不聽罵沒用!打一頓,管一陣!現在又是家長思考的時候了。孩子犯錯了,到底該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錯了就該批評嗎?

第一:無用的批評

(1)批評情緒化。一旦孩子出現了過失的時候,家長的表現通常是情緒激動,臉色發青手舞足蹈,唸唸有詞,眼睛發直,聲音分貝高,語言速度快,一陣狂風暴雨了,真可謂酣暢淋漓!好了,說完了,罵完了,心裡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當家長大費口舌的時候,大多孩子心裡算計的卻是:“現在是罵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罵完了!”家長在呵斥孩子的時候也會突然停下來問:“你聽明白沒有?”孩子馬上說:“聽明白了!”“記住了沒有?”“記住了!”“以後還犯不犯?”“不犯了!”這時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為了早點結束這場暴風雨。

(2)批評氾濫化。有時候,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聲音慷慨激昂,語速飛快,大腦活躍思維跳躍,聯想豐富。比如說本來就是個打了碗的事情,就能從這件事想起從前丟鑰匙、丟錢、丟面子,還能扯到打架、看電視、玩遊戲等。總之,只要能想起來的事就可以像電影鏡頭一樣重放。真可謂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直說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腦袋一低,心想:你愛說啥說啥吧!也不嫌口渴?

(3)批評簡單化。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了,家長的表現往往是應該批評的時候不批評,不該批評的時候亂批評。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賴床的現象,往往是一邊催促,一邊數落,而孩子卻把這當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沒有起到批評的作用。因為孩子很清楚一點,如果走著上學會遲到的話,家長一定會有辦法讓孩子按時到學校的,有車可以送,沒車可以打車啊。曾有個家長問我這種情況怎麼辦?我說很簡單,你不管他就完了,遲到了自然會有學校去批評他。就是因為你有種種辦法可以不讓他遲到,是承擔孩子賴床後果的擋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著地賴床,你罵他何用?像這類的情況有很多,就是家長只對現象做批評,而沒有采取實際有效的解決辦法。

(4)批評急躁化。有許多時候是這樣的,孩子甚至還沒意識到錯誤即將或已經來臨,還不能深刻意識到錯誤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我們的家長卻已經急不可耐,氣不打一處來,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知者還不為過呀!”人犯錯誤是正常的,而頭一次經歷某些事情的時候犯錯更是正常的!但家長卻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錯誤,嘗試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麼錯,批評和責備就已經接踵而至

第二、什麼時候批評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後,您只需要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怎麼做是對的就行了。在指導的時候,對孩子保持尊重的態度可以讓他也尊重您的意見,耐心細緻的講解讓他明白錯誤的原因及後果,善解人意的情緒讓他不會被失敗的陰影束縛。如果孩子再次犯了類似的錯誤,也許是孩子還不太熟悉正確的方法,也許教訓不夠深刻讓他忽視。我們首先應該對他的原因進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話,就要講清楚,把事情說明白,再給他機會去做;如果是後者的話才應該對他做適當的批評

第三、應該批評什麼

  在孩子開始或接觸新的事物的時候,由於認識不深,準備不足,行為表現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錯誤也在情理之中。這時候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批評!第一次錯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錯了可以諒解,再錯就不能容忍了。這個時候進行批評是合理的!我很喜歡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錯誤頻頻出現更多是由於態度的問題而產生的。所以批評是針對態度的,不是針對事情本身的;批評是針對重犯和再犯的,要給孩子第一次改錯機會。但是我們的家長往往表現在首犯時就批評,這會讓孩子感覺很委屈!而當錯誤和問題再次出現後,比如不理想的成績單拿回來後,家長不是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對成績本身進行埋怨指責,為自己的不滿向孩子發洩,而這種盲目的批評是很不利於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家長應該先想想自己有什麼不對!自己有什麼做得不足?只要家長說得在理,那時候孩子想不聽您的話也難

你不會批評、孩子就不聽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