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真才實學與譁眾取寵

每篇文章展示出來的都是《傳習錄》的譯文和原文,《傳習錄》是最接近王陽明主張的形式,內容雖看似枯燥,用心學起來,收穫卻是最多的。

徐愛就當下譁眾取寵的跟風風氣和明道之士的標新立異,與先生進行了討論。恰如現在的流量文化與實幹文化的碰撞。

王陽明心學:真才實學與譁眾取寵

王陽明

傳習錄十三 真才實學與譁眾取寵

徐愛請先生比較一下王通和韓愈。

  • 先生說:“韓愈是文人中的英才,王通是一位賢能大儒,後世之人僅憑文章遵從韓愈,其實相比之下韓愈比王通差得多。”

徐愛問道:“那麼,王通怎麼會有模擬經書這種錯誤的呢?”

  • 先生說:“模擬經書的是非對錯不能一概而論,你姑且講講後世儒學人士編著的目的與模擬經書有何分別?”

徐愛說:“後世儒者的編著不是沒有求名之意,但明道是最終目的。而模擬聽書完全是為了求名。”

  • 先生說:“以編著名道,仿效的又是什麼呢?”

徐愛說:“孔子以刪述‘六經’的途徑來明道。”

王陽明心學:真才實學與譁眾取寵

  • 先生說:“既然如此,模擬經書不就是效仿孔子嗎?”

徐愛說:“編著須對道有所發明闡釋,模擬經書彷彿只是仿照經書的形式,大概於道無補。”

王陽明心學:真才實學與譁眾取寵

王陽明心學:真才實學與譁眾取寵

  • 先生說:“你所謂的明道,是指返璞歸真,使道在平常生活中落實呢?還是指華而不實,藉此譁眾取寵呢?天下紛亂,主要是因為重虛文、輕實行。天下之道倘若光明,如此也就無所謂刪述‘六經’。孔子對‘六經’的刪述實際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自從伏羲畫卦,到文公、周公,其中論述《易經》的就有《連山》《歸藏》等著述,可謂紛紜繁複,種類數不勝數,史《易》道亂作一團。孔子發現天下一天天盛行文飾之風,認為如此延伸只會目無綱紀,所以效法文王、周公關於《易》的論述,認為只有他們的主張才把握住了《易》的宗旨。於是便將其他眾多的觀點廢棄,天下論《易》始歸一統、《詩》《書》《禮》《樂》《春秋》無不如此。《尚書》自《典》《謨》之後。《詩經》自《周南》《召南》之後,如《九丘》、《八索》,許多淫邪妖冶之句,達成百上千篇。《禮》《樂》的名物度數不計其數,孔子均作了刪削述正,自此其他說法才終止。在《書》《詩》《禮》《樂》之中,孔子不曾增添一句話。現今《禮記》中的解釋之詞,大多是後世儒生附會而成,不再是孔子的原本了。以《春秋》來說,雖稱是孔子之作,但都是在魯史之舊聞上筆削而成。所謂‘筆’, 亦即照抄原文;所謂‘削’,亦即刪減繁複,這樣只會少而不會多。孔子傳述六經,擔憂繁文擾亂天下,雖想簡略卻不能徹底做到。他要求人們不要死摳經典中的字句,應當追求經典的本質,他並非要用文辭來教化天下,《春秋》之後,繁文日益盛行,天下一團漆黑。秦始皇因焚書而得罪天下,由於他是出自私心,更不該焚燬‘六經’。秦始皇當時若志在明道,把那些離經叛道的書全拿來燒掉,就會正合孔子刪述的本意。從秦漢以來,著述之風愈演愈烈,要想徹底廢止根本不可能了。只得效仿孔子的做法,對那些和經書道理接近的加以表揚,那些荒誕無稽之論也就慢慢消失了。我不明白文中子當初模擬經書是何意圖,但我極力贊成。我認為,聖人即便再復出,也是不會否認這種觀點的。天下之所以混亂不堪,就在於浮誇的人太多,而實幹的太少。人們各抒己見,爭奇鬥異,喧囂於世,這指揮混淆人們的視聽,矇蔽世人的耳目,使他們只去爭相修飾文辭,力追聲明,而不再懂得還有崇尚真實、返璞歸真的切行。這些都是著書立說的人所導致的。”
王陽明心學:真才實學與譁眾取寵

摘自《傳習錄》 王陽明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